包銀山 楊麗杰
【摘 要】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既是完整準確、全面把握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積極行動,也是打通學段壁壘、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系統性、連續性和實效性的迫切需要。本文試圖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大中小幼一體化”二者結合起來,提出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的重要意義,分析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面臨的挑戰,為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探尋出更為有效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大中小幼一體化 意義 挑戰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確認彼此生存發展的共性條件與歷史基礎上,秉持共善價值規范與能動維護意愿的復興凝聚心態。[1]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沉淀的思想結晶。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命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正式寫入新修改的《黨章》之中。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進一步強調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理念,形成了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當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必然性、極端重要性和現實針對性。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工作中也面臨一些挑戰,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積極為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探索出更為有效的實踐路徑。
一、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參加他所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在各族干部群眾中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特別是要從青少年教育抓起。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既是完整準確全面把握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堅決行動,也是打通學段壁壘、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系統性、連續性和實效性的迫切需要。
(一)有利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搞好社會宣傳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大力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使學生牢固樹立中華民族是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各民族學生都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堅決反對民族分裂,自覺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忠實捍衛者、積極建設者。
(二)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大中小幼學生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一個民族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必須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科學回答中華民族從哪里來、向哪里去的時代之問,這是對傳統中原王朝史觀、漢族中心史觀的重大超越,是對西方單一民族國家理論的重大超越,是對“內亞史觀”“新清史觀”“征服王朝論”等錯誤思想和片面觀點的根本澄清,是中國共產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義之一,是習近平總書記縱觀古今數千年民族演變、洞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而得出的歷史定論。因而,積極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筑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有效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與挑戰,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有機結合,才能把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細做扎實,才能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大中小幼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形成脈絡,把握歷史規律,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規避暗礁與險灘,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行穩致遠。
(三)有利于實現大中小幼思政課的有效銜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豐富、意境深遠,跨越時空、歷久彌新,要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的重大要求,新時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日益成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學生群體中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各級各類學校思政課教育全過程和各方面。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與主要陣地,必須自覺承擔起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光榮任務。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具有現實必要性和緊迫性,根據不同學齡段的大中小幼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分級分類、不同程度地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既有助于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針對性,也能夠確保實現大中小幼思政課的有效銜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全國教育系統緊緊抓住學校這個主陣地、學生這個關鍵群體、中小學時期這個關鍵期,廣泛深入開展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全社會對扎實開展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的認識不斷提高,全國民委系統舉辦各級各類專題培訓班,推動構建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民族地區廣泛開展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園主題活動,促進各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盡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構建大中小幼一體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的工作在具體教學中仍然面臨一些挑戰。
(一)各級學校對大中小幼一體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盡管全國教育系統在廣泛深入開展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當前我國教育系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仍處于初創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只針對民族地區和民族院校開設,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只停留在主題教育活動層面,各級學校對于大中小幼一體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沒有形成銜接性較強的教育體系。此外,各級各類學校在對廣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忽視了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知的啟迪和指引,這直接導致學生在精神體會和社會實踐中很難得到啟發,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鏡花水月”的效應。大中小幼各級學校應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加強學生對“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的準確認知,加強對學生思想層面的指引和教導,引導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只有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才能促進各民族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這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石和底線。
(二)大中小幼一體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銜接性相對欠缺
隨著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的召開,我國在學前教育階段、小學階段、初中階段、高中階段以及大學教育階段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擁有了權威的相關政策和依據。大中小幼教師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應以國家統編教材為依據,保證教學的規范性、科學性、權威性。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在強化“大思政”觀、構建“大課程”以及編寫“大教材”方面還稍顯欠缺。具體到關于不同學齡段學生如何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體化培育還缺少系統完備的具體實施方案,對于一體化教育的頂層設計、師資隊伍建設、機制環境、課程體系、方式方法、學術支撐以及保障條件等問題還缺少細化而明確的規定,可能會導致孤掌難鳴、獨木難支的情況出現,不同階段的教育難以實現融會貫通、有效銜接。
三、構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的大中小幼一體化教育體系
構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的大中小幼一體化教育體系,有利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有利于促進各民族大中小幼學生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有利于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發揮培根鑄魂這一關鍵作用的實現。
(一)準確理解和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
構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導向的大中小幼一體化教育體系,要準確把握和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領域風險隱患,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團結奮斗。教育工作者要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高度理解和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進的道路上還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因此,在“兩個大局”的交匯期的背景中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戰略性地位,才能真正理解其重要意義。總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標志之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程,是一項“等不得”,但也“急不得”的工程,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協同推進。
(二)加強頂層設計以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機制環境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戰略性、基礎性、長期性工程,需要國家層面頂層設計、戰略布局、分層推進。教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學校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陣地。要緊緊抓住學校這個主陣地、學生這個關鍵群體、大中小幼時期這個關鍵期,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協同推進大中小幼一體化建設。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實踐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依照不同階段的教育特征,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不同階段各有側重,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引導各民族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學生的“五個認同”意識。
其一,在學前教育階段,要啟蒙共同體意識,孵育愛國情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該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立足于啟蒙教育,以符號、動畫等象征教育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身邊的事物作為出發點和參照物,在由近及遠、由點及面、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中讓學生感知國家的象征符號,孵育國家情感。
其二,在小學階段,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要手段,構筑小學生國家認同感。小學階段應幫助小學生初步形成愛祖國、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愛中華民族、愛人民的情感。
其三,在初中階段,要強化共同體認知,激發共同體情感。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思維發展的重要轉折期。這一階段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應強化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知,通過情境體驗式教育,激發各民族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引導其將愛黨、愛國、愛中華民族的感情內化于心。
其四,在高中階段,要樹立價值理性,增強共同體認同。高中階段的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日趨成熟,理性思維不斷發展,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準備時期。該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應更加側重于價值理性的教育,從而引導學生增強公民意識、政治意識、民主法治觀念及社會責任感,幫助其形成理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
其五,在大學教育階段,要踐行共同體意識,實現知行合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學生的理性思維相對成熟,價值理性已初步形成,引導他們在理性認知基礎上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既要通過課堂教育強化學生的價值理性,又要鼓勵各民族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將價值理性轉化為自覺行為,實現知行合一,將這種認同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理念貫穿辦學治校的全過程
在國民教育各階段連續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極為重要,必須確保大中小幼各學段有序銜接、連續通暢,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進入大中小幼培養方案、教學大綱和教材體系,不斷加強主渠道建設,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理念貫穿辦學治校的全過程。
其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課堂、進頭腦。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體系,是貫徹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的重大舉措,是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的實際行動,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發揮作用、見到實效。要不斷加大改革創新力度,不斷創新形式,豐富內容,切實把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標識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各層級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各方面,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
其二,以思政課為主、輔以課程思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加強學科體系、教學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列為思政課重要內容,構筑全方位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大思政格局,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民族地區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要發揮思政課的獨特優勢和育人功能,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既要遵循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普遍規律,也要從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規律出發,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文化特點,優化課程內容和講授方式,形成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的“四位一體”培育體系,建立符合網絡時代和現代化教育規律的展示交流平臺、學習研修平臺和實踐體驗平臺,形成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立德樹人協同效應。
其三,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一要切實加強黨的領導,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黨委高度重視、各部門齊抓共管、一二課堂融合發展”的良好工作局面。二要加強學科體系、教學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大力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材體系建設工程,配以針對性強、分眾化的讀本、音視頻材料等輔學讀物,以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三要深化“‘互聯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行動,建設開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網站,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其四,講好“四史”,明確中華民族共同體淵源。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它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不斷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四史”包括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這四部分內容各有其側重點,但整體講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實踐史。在學習“四史”的過程中,一要讓學生學習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豐厚歷史基礎。二要讓學生了解各民族共同抵抗外侮的史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牢固的思想基礎。三要讓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精神源泉。
其五,講好“愛國”,明確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國家認同。民族的產生和存在與國家的產生和存在有著密切的聯系。新中國的成立是中華民族齊心協力、奮勇抗敵的偉大成就,是中華民族艱苦奮斗的輝煌成就。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強起來、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只有國家才是共同體最恰當的承載方式,國家意識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穩定發展的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國家意識新的內涵,自覺樹立國家意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力量。愛國是指公民對自己祖國的忠誠,對民族的熱愛,對政府的尊重。愛國是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民族的人們共有的思想感情。中華民族是富有愛國主義傳統的民族,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支柱。
其六,講好“奮進”,明確學生奮斗方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想的種子要從小就種在廣大學生的心中,廣大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鼓勵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追夢人,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胸懷祖國、報效祖國,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每個人都是追夢人,而奮斗則是人生最亮麗的底色,在廣大學生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講好“奮進”,為學生明確奮斗的方向。
(責任編輯:王振輝)
參考文獻
[1]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2]吳晶,胡浩.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EB/OL].(2019-03-18)[2019-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