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學生進入小學一年級,從身心諸方面都需要一個過渡。2017年起,小學科學課程就在一、二年級開設。幾年來,本人深刻體會到做好幼小科學課程銜接的重要意義,并在實踐中用“四招”助力破解小學科學課程幼小銜接問題。
一、引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喜歡上科學課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顯得尤為重要。這里所說的興趣,主要包括:學生對教師的興趣、學生對科學課程的興趣和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三部分。
1.做一名“有趣”的科學教師。
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想要做好幼小銜接,首先要多和學生接觸。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前等時間,增加在學生面前的“曝光量”。其次,教師要創造條件,盡量多地參與到班級活動中,多與學生交流。再次,教師要從生活上給予學生關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濃濃愛意。
2.讓課程有趣起來。
從科學課程本身來講,它本是充滿樂趣的。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走近它、親近它。之所以特別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是由學生年齡階段的特點決定的。剛入校的學生課堂上注意力的持續性短,專注力不足,興趣的產生與消失變化很快。這就要求教師不得不特別重視教學過程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的組織。一是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課堂,或創設情景,或形成故事,或角色扮演,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二是根據學生的注意規律靈活機動地組織教學。這就要求科學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幼兒心理學理論修養,具備時刻發現學生注意力轉移的能力。
3.發現科學的樂趣。
引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要利用全部六年的時間來引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讓學生愛上科學。
二、學會參與
剛剛進入小學,多數學生帶著羞澀和不安,因為膽小、畏懼教師等各種原因,他們在課堂上不主動或不愿意參與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展示。
1.引導學生學會參與思考。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多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科學課程是一門不僅需要形象思維,更需要抽象思維的課程。因此,如何讓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也在考驗一名科學教師的課堂思維設計。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引出科學問題,通過直觀教學、形象教學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此外,課堂上教師的設問一定要注意層次性,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防止“斷崖式”提問,讓學生失去思維的基點和基礎。如此,才能夠引導學生愿意思考、學會思考、參與思考。
2.引導學生學會參與討論。
對剛入校的小學生,教師必須從構建課堂發言秩序入手,訓練和規范學生的課堂思維與思維輸出,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發言習慣。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參與討論,既要聽懂教師的提問,也要從同學的發言中吸取正確的內容,還要能提出自己的質疑,與同學分享不同的想法和觀點。這既是一個課堂發言秩序問題,更是一種科學民主氛圍的構建問題。
3.引導學生學會參與小組活動。
科學課的動手活動比較多,無論是課堂、還是課下,很多活動需要小組合作來完成。因此,讓學生具備參與小組活動的能力,也是幼小銜接該關注的環節。例如,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學習小組、項目小組的概念,懂得自己在小組內的作用和學習方式,學會小組內同學的配合和小組間的競爭規則,能夠學會盡快構建自己的學習小組。通過提升小組參與度,可提升學生的課堂、課程融入度,進而培養學生的科研組織領導能力。
三、懂得觀察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是科學課程的主要活動。低年級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將如何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
一是教師的引導語言必須要明確。比如,讓學生觀察樹葉,如果教師講“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片樹葉”,其中的信息就不夠明確具體;如果改為“請瞪大你的眼睛仔細看看這片樹葉的形狀”,則要明確具體得多。
二是要注意啟發觀察的順序和層次。比如,讓學生進行種綠豆的實驗,沒有指導前,多數學生僅會觀察綠豆的生長速度和形態。教師指導后,學生懂得觀察處于某個位置上的綠豆的生長情況和形態變化,開始關注位置與生長之間的關系。
三是要引導學生持續觀察一個事物的變化。一年級科學課程里,對生物的觀察是一項重要內容。學生入校后,教師應該有計劃地建立觀察小組,讓各小組認領觀察任務,開始進行長期觀察。對階段性的觀察結果,教師可每周抽出一定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或是采取周報的形式,發布各小組的觀察報告,從而從整體上持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四是培養科學精神,避免經驗主義。追求真實的科學精神是科學課程的靈魂,這應該作為學生一踏入科學課堂就必須牢記的基本準則。對一年級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避免產生似是而非、差不多、想當然的經驗主義,要強調觀察不僅要仔細,更要真實。對觀察與設想不一致的情況,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復觀察,幫助學生認真分析,直至查明問題的所在。
四、學會動手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本課程的核心是形成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一科學素養需要建立在學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上。而學生動手能力是幼兒與小學生的一個重要分界線。因此,引導、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動手能力是科學課程幼小銜接的內容之一。
1.重視科學體驗。
受年齡特點的限制,一年級的學生更適合、更喜歡在活動和游戲中學習。因此,科學課程的課堂應該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其教學應該以重視科學體驗為主。
由此看來,觀察和體驗理應是課程的重點所在,并且不僅需要課堂上的實驗、觀察,更需要走出教室,讓學生自主探究。一年級上冊的大部分內容是觀察植物,讓學生充分了解校園內的植物情況。這部分內容要得到教師的格外重視。為此,教師應該充分設計教學計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學會有序觀察為教學目標,重視學生的科學體驗,讓學生逐漸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2.追求指導效率。
充足的實驗材料下,要想提高課堂實驗教學的效率,就必須提升教師指導的效率。教師在上課前不僅要對實驗了然于胸,更要了解學生動手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同時,教師要讓學生的每雙手都不閑著,讓每雙眼睛都可看到,以此有效提升課堂效率。
總之,做好小學科學課程的幼小銜接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特點,讓學生感受發現的樂趣,從心理、思維、情感和能力上做好過渡,點撥其方法,提升其能力,引導學生在輕松地追求科學樂趣中,感悟科學的魅力,提升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