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
認識菊榮,是在教育在線網站。教育在線創辦之初,網上的人還不多。差不多每一天,我都能看到菊榮那優美的文字。
我對蘇州的名教師應該說是如數家珍了,但是從來沒有看到過張菊榮的名字。吳江的學校我也去過好多,但是從來沒有人對我提過張菊榮。我禁不住在他的文章后面跟了一個帖子:蘇州的教育界真是藏龍臥虎!
于是,我們有了接觸。
于是,我知道他寫過兩本書:《隨想漫錄》和《隨意人生》。兩本書的名字大概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吧,他的心態與生活都是那么隨意而踏實。
認識他不久,我就請他幫忙整理我的隨筆集。記得那一天,他和夫人雨月、兒子張弛到我家,我們聊了許多。我把20年來寫的小文章,包括看不清楚的手稿,都交給了他。以后的日子,他和夫人就成了我的“打字員”。我的第一本教育隨筆集《享受教育》的“跋”就是菊榮寫的,題目就是“享受《享受教育》”。
真正認識菊榮,是新教育實驗在吳江開展以后。
最初,在我的眼中,菊榮是個有才氣的文人,一個瘦弱的書生,但是,沒有想到,他的身上竟然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菊榮說,他的“能量”是教育在線給他的。他這樣寫道:“今年暑假我走上‘教育在線,與一批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的老師‘親密接觸,我才猛然醒悟到,過去這么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已經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光。最讓我痛心的是,我居然沒有認真地記過教育日記,我居然一直不知道我的學生。我的每本作業本,我每一次與學生的談話,我與學生之間的和諧與沖突,都應該是我的教育研究的一筆巨大財富!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想我一定會成為一個更快樂的教者,一個更幸福的研究者與思考者。”
于是,有了菊榮的《日知錄》。為了證明新教育實驗的可行性,也為了激勵參加實驗的農村教師,更為了他自己的夢想,他開始了每天的“日知錄”的寫作。我們看到,他的確在日思日知。在銅羅中心小學,面對著數不清的色彩斑斕的兒童畫,他在驚異和贊嘆之余,就想研究,我們到底怎樣才能“畫出心中的夢”?怎樣真正讓孩子們享受色彩與線條?在震澤實驗小學,他與楊衛國校長交流辦學特色,產生了這樣的認識:“從沒有辦學特色到大力發展辦學特色,是辦學水平的一種飛躍。特色的深入發展,必須有文化的滋潤。我把特色比作一株樹,它構成了一處漂亮的風景,但這株樹需要各種營養,這樣才能從特色走向文化,由特色育人到文化育人。”他思考教師的健康、教師的閑暇等“關于的學校財富”,并寫道:“不要以為教師整天忙忙碌碌,忙得最好用一百雙手來做事情才算是學校的幸運,其實,教師的閑暇也是學校的一筆財富。”在參加例行的考核時,他也不忘記每天寫下自己的感受。
于是,也有了菊榮的《日行錄》。如果說《日知錄》是用筆一筆一畫寫出來的,那么《日行錄》則是用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這是一本無字之書,卻是真正創造歷史、改變教育的書!菊榮是一個陶行知的崇拜者,他知道,做學問,要知與行結合;他更知道,干事業,行比知重要!因此,為了新教育實驗在吳江的推廣,他差不多走遍了吳江的所有學校。現在,吳江的新教育實驗已經蔚為壯觀,開展得如火如荼。
他對參加實驗的校長們說:“參加新教育實驗,澎湃的是激情,涌動的是理想;參加新教育實驗,激起的是熱情,付出的是愛心;參加新教育實驗,發展的是智慧,收獲的是每一刻的生命!”
我和菊榮一起做新教育的那幾年,的確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記得有一年春節,菊榮給我寫了一封很長的信。他說:
半年來,我有一種胸襟漸開、胸懷漸寬的感覺。我會覺得我們很多的瑣屑與浮躁都是那么的無聊與渺小,我們以前很計較的事,其實是那么的無所謂。越是與您深入接觸,越是能感受到一種大師的氣象。對于“大師氣象”這四個字,我們是要用心與腦去體會與理解的,大師不是“句句是真理”的人,他也可以有缺點,他也可以有片面,甚至也可以不算深刻。但他有更深刻的關懷,有更寬廣的胸懷,有更博大的包容。一種大手筆,一種百姓關懷,一種對事業的孜孜以求,然而又是一種平凡,一種真實的人生的平凡。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做人中人”,人中人,便是真人!如果說人生就像一本書,那么,朱老師,您是一本讓人百讀不厭的好書。每讀之,總能激起許多情懷,激起許多熱情,激起許多腦細胞的活動!
由于新教育,我們走得更近了。我相信,一個真正對人生孜孜不倦追求著的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有人說,朱市長不擺架子。我說,我以我心看市長,朱市長不是不擺架子,而是在他的心里本來就沒有架子。架子既無,如何能擺?大家都說朱老師平易近人,可是我理解的朱老師,我是覺得您從來都沒有想到過要“平易近人”一下的。一個人,當他志存高遠,當他心懷大志,當他的心靈真正比海洋更寬廣的時候,做人與做官,做學問與度人生,都會透出一種本真的魅力!
我知道我們的朱老師也食人間煙火,不是圣人;我知道我們的朱老師不是人生的受難者,不是苦行僧,而是一個充滿生活情趣的智者!有時候,甚至是一個天真的赤子。(哦,朱老師,請原諒我們,我們甚至私底下有時候為您的直率與天真而擔心,但我知道一個人要做到直率與天真是多么地不易啊!)誰都不會不為您迷人的笑而感動,那種赤子之笑,那種天真之笑,那種燦爛之笑,讓人感到那是一位教育的享受者,一位人生的享受者!還記得“雨月”借微笑給您的“題詞”吧:要笑得燦爛,讓世界黯淡!
新的一年,我要做新教育的更熱心的使者。昔時陶行知辦教育,“來者不拒,不來者送上門去”。我想我們辦新教育,是真心地為著我們的孩子,為著我們的教師,說大些,真的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所以我們也要懷著陶先生的胸懷。我們時刻不能放棄新教育的實驗與發展!我要盡我的所能,當然我也要爭取領導們的更多支持,把我們的新教育做大做強!新教育實驗一定要聯系學校實際,因校制宜。新教育實驗要成就每一所學校的特獨風采,新教育實驗要成就每一位教師的幸福人生,新教育實驗要促進學生的幸福發展,新教育實驗學校一定要成為令人羨慕的學校!新教育實驗要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創新;只有永遠的創新,才有永遠的新教育。朱老師,我曾自稱是“新教育的使者”時,您鼓勵我說:“您也是新教育的創造者。”對,我也要做新教育的創造者!新教育要創新,就是要從實際出發,從校情出發,新教育因此也是真教育!朱老師,新的一年,吳江會有更多的學校加盟新教育大軍。屯村、金家壩如何繼續深入,持之以恒;北厙、盛澤實驗小學一分校(法根校長已經給我看過他們的實驗設想)實驗藍本已經繪成;八都小學,我有意多花一點心思,讓它成為吳江西部的新教育火種。還有市實驗小學、盛澤第二中心小學、南麻中心小學,也正開始著手新教育……
當時,我是含著淚水讀完這封信的。我為一位教師的情懷而感動,為一個不平凡的靈魂而震撼。
我們共同的朋友范小青曾經這樣寫菊榮:“張菊榮在生活著,他踏踏實實地走著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那么從容不迫,走得那么自信,走得那么平凡又那么光彩。他教書、讀書、寫書,他買菜、做菜、吃菜,他既平凡得和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一樣,心平氣和地做著每一個人該做的事情;他又光彩得和大家不一樣,熱愛讀書和熱愛寫作,使得他的平凡的人生絕不平庸和平淡。”
2007年,我離開蘇州到北京工作后不久,菊榮就調任吳江汾湖開發區的實驗小學擔任校長工作。由于各自事務的繁忙,我們見面很少。但是,我一直關注著他,關注著他的學校。從他們的校報到他們的校刊,到他的博客,我都能捕捉他的信息。
雖然我們很少聯系,但通過閱讀他每一期的小報和每一年的“土書”(他們學校每一年都要讓教師把自己撰寫的文字做成集子,命名為《土書》),我知道,他在用心地經營著他的學校。我知道,他與華東師范大學的專家團隊共同研發課程。我知道,他在探索“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實踐。我甚至還知道,他已經開始含飴弄孫。而且,他的兒子也子承父業,成為一名小學教師。我知道,他還迷上了寫詩。我喜歡他2017年新春寫給學校同仁的《八載同心望更遠》:
金雞啼暖心潮起,報喜聲中又一年。
壯志常新因貼地,豪情依舊可連天。
宜馳翰墨聯佳句,共繪丹青繡錦篇。
八載同心望更遠,吳歌汾水竹林邊。
2017年6月14日,菊榮告訴我,他調到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了。這是一所“航母”新學校。面對未來的發展他可謂一籌莫展,壓力很大。學校發展要有新的定位,要尋找新路。他如履薄冰,怕對不起這所學校。我對他說,新教育一直在探索未來學校的問題,歡迎他“歸隊”,一起探索,一起行動,一起成長。
2018年1月8日,利用新年假期的時間,我來到了菊榮所在的吳江實驗小學,參觀了學校本部和太湖灣小區,參加了“與大家面對面:從優秀走向卓越”的教師發展論壇。菊榮告訴我,論壇籌備只用了一天時間。但是,陸麗萍、鐘大海、謝娟娟、李勤華、沈國琴五位教師的發言水平非常高。那天,我們對話的主題是“教師的二次成長”的問題,我特地讓菊榮邀請了吳江新教育的“老人”管建剛、鈕云華、徐根泉、孫惠芳、費建妹等參加論壇。我知道,其實我們所有的人,都面臨著“二次成長”的問題。
2018年的最后一天,蘇州大學新教育研究院舉行一年一度的新教育元旦論壇。在這個論壇上,新教育寫作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張菊榮與管建剛分別擔任中心的主任和常務副主任,他們分別致辭,講述了新教育寫作中心的研究構想與愿景。
在我的印象中,菊榮是一個行動力很強的人。在新教育實驗的早期,儲昌樓與張菊榮是新教育實驗的“哼哈二將”。如果說儲昌樓更多是在宏觀聯系、規劃協調,那么,菊榮更多是在一線實戰、區域推進。在21世紀之初,我幾乎每周都去吳江的鄉村學校,聽他講述發生在那里的新教育故事。他也是最早實踐新教育“成功保險公司”理念,堅持教育寫作的一線教師。我期待著他和管建剛老師分別負責的教師與學生的寫作研究項目,能夠早日開花結果。
(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