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蕊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
網絡是輿論的“發酵池”。網絡輿情是指網民以互聯網的傳播平臺為媒介,通過留言、評論及轉發,對自己關心、涉及自身利益或者影響力較大的社會事件發表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形成的傾向集合[1]。高校網絡輿情是網絡輿情的一個重要分支。區塊鏈、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核心技術領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新媒體、自媒體等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高校網絡輿情已經不僅僅是大學生通過互聯網對各種校園、社會事件產生的態度、認知和行為傾向的集合,其吸引到了更多社會人員的關注和參與,同時也引發了高校網絡輿情環境的變化。近幾年來,高校輿情突發事件頻頻發生,如華中師范大學女德講座風波、疫情期間中國藥科大學的留學生事件等,高校輿情傳播的重心也開始從傳統媒體轉移至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移動微媒體,傳播呈現出了碎片化、個性化的特征[2],學校里的一些“小風波”可能會通過自媒體的傳播被無限放大,演化成“大風波”。
1.1.1 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
高校不僅是教育的重要場所,還是社會生態系統,受關注度極高。近幾年來,媒體對高校輿情的報道數量呈上升趨勢,內容也比較紛雜。再加上新媒體不斷發展,其作為輿情傳播的主渠道,通常高校的某一事件剛通過網絡發布,瞬時就被大量網民關注轉發,事件信息隨之也在互聯網各個平臺快速傳播,正、負面輿情迅速向高校聚集。
1.1.2 傳播過程中信息的偏差性
在傳播過程中,某些輿情信息缺乏核實,或者事件來源的可信度本來就不高,但在某些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下,信息得到進一步傳播。網絡意見領袖在網絡上擁有相對較多的關注者,也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其針對事件的一些發言和看法可能會通過網友的二次轉發、加工演變成謠言,甚至一些媒體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不找當事學校或者學生進行確認,反而在網絡上進行大肆報道尋求所謂的流量,也讓輿情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了大的偏差。
1.1.3 主觀性強,情緒化嚴重
大學生作為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其處在世界觀初步形成、表達欲較為強烈的階段,個人觀點鮮明,但這些觀點中都存在主觀偏頗性,面對事件的看法總是夾雜著大量的個人情緒,對于某些輿情事件不做客觀判斷,只做主觀評價,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斷章取義”的現象。
1.1.4 輿情的突發性和不確定性
高校網絡輿情往往都伴隨著高校突發事件而發生,讓人猝不及防,且事先出現的征兆也十分微小。并且,輿情發生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發生變動的因素有很多,有時候在某些“蝴蝶效應”下,一個小的問題可能就會產生出新的次生輿情,不確定因素很大。
社會循環反應理論是布魯默在社會互動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集體行為理論,循環反應就是一方的刺激成為另一方的反應,然后另一方的反應又反過來成為這一方的刺激,如此循環往復的。同時,布魯默把循環反應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磨動、集體興奮和社會感染。磨動,是群體中開始躁動不安的情形,布魯默形容這一階段為群體內信息的傳播與群體間共同情感的釋放。這一階段,個體會逐漸形成集體共同認可的情緒,是群體形成過程中的核心階段。集體興奮是磨動的加劇和加速。隨著不安情緒的增強,人群之間相互感染,產生共同憤怒情緒的速度加快。隨著人與人之間的感染力和憤怒感繼續增強,循環反應過程就進入第三階段——社會感染,這一階段也通常伴隨著爆發集體行為。
大多數情況下,高校網絡輿情的“磨動”都來源于學生自身情緒的表達,而其中的“集體興奮”大多源自學校自身環境和社會因素,還包括學校的管理問題。微博上,在某些博主、大咖用誘導式言語夸大其詞的挑動以及某些敵對勢力的惡意攻擊等催化下,并且在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突發事件的“社會感染”下,高校網絡輿情問題就會產生。因此,在探析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時,可以借鑒布魯默的社會循環反應理論,這樣就可以及時準確地根據這三階段作出解決高校輿情問題的科學決策,并且進一步對高校輿情的管控機制進行改善。
近兩年的高校輿情事件被不斷曝出,許多高校被卷入輿論旋渦之中。研究發現,輿情的來源主要集中在微博,其次是微信公眾號、QQ 空間等平臺,然后是一些傳統媒體。微博具有廣泛的大學生和社會群體用戶,加之“微博熱搜”的存在,已經成為輿情曝光和發酵的主要平臺,微信公眾號也因其號召力占據一席之地。
高校輿情類型從發生事件的類型來看,輿論的焦點已經從高校擇業問題逐步擴大到學校的方方面面,學生言行、校園暴力、師德師風、教育腐敗等相關事件類型或話題保持著較高的關注度。本文通過兩則實例來研究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機制,如表1 所示。
表1 實例介紹
“磨動”原因之一:高校內部存在的問題。由于學校里一些常規渠道獲取信息不通暢、具有滯后性,學生經常不能在短時間內獲取準確信息,相比起來更愿意通過網絡尋求和接收信息,而網絡的匿名性以及學生的個人隱私保護意識不強,令其經常會把自己的日常動態或者對事件的觀點、看法分享在QQ 空間、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并與自己觀點相一致的網友進行探討、交流。
“磨動”原因之二:高校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一是國內社會大環境。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3],高校是社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高校風波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就會產生問題,而這些問題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的穩定。二是高校周邊環境[4]。當代大學校園管理體制正逐步與社會融為一體,高校的管理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同時,高校周邊環境也是高校的特殊社會環境。大學生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相比高中發生了很大變化,追求新鮮感和新鮮事物,加之網絡上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當學生接觸到某些負面信息時,他們可能會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
“集體興奮”原因之一:“集體心智”的非理性。勒龐認為,每個人在獨處時是理性的、溫和的,一旦進入一個群體,就會通過無意識、傳染和暗示等心理過程使心理趨于統一,形成所謂的“集體心智”[5]。大學生年齡相近,處在相同的人格發展階段,會選擇彼此相通、互相信任的同學或網友進行互動,接受自己相同的觀點和沉浸在自己想看的信息世界里,漸漸將其他的看法和世界觀排斥在外,形成“意見繭房”?!耙庖娎O房”的信息過濾機制不斷使大學生網民的觀點趨同、價值相近,形成“集體興奮”。
“集體興奮”原因之二:高校缺乏憂患意識和輿情處理經驗。當前,高校網絡輿情管控的主體是學校的黨委宣傳部。黨委宣傳部通過官方媒體發布消息,與學生進行互動,是學校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主流發布者和傳播者,在網絡輿情的管控中發揮著主要作用。并且,針對網絡輿情的日常管理大多數都是依靠學校輔導員或者教師,缺乏相對專業的輿情管理知識與技能,學校也沒有專門的輿情管控組織,所以輿情出現時,高校往往會錯過輿情處理的黃金時間,從而使學校處在被動境地,導致更多負面輿情出現。
“現狀感染”原因之一: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客觀性和準確性缺乏。一些媒體嗅到“輿情”的味道,會片面地迎合部分受眾的獵奇心理,夸大信息量,大眾媒體、自媒體賬號介入輿情傳播,以及作為在熱點事件中必不可少的網絡意見領袖,經常引發相當可觀的“轉發量”,使得事件影響力升級放大,對事情的關注者和圍觀者增加,形成網絡輿情的“現狀感染”。
“現狀感染”原因之二:高校的社會關注度高。高校在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部分高校的教師、教授在網絡上有自己的微博和公眾號,時常關注社會事件并發表與自己專業相關的看法,承擔社會責任,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3.1.1 掌握輿情管理手段
輿情管理技術是指通過借助前沿大數據,采用先進技術打造的輿情采集工具對輿情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得出全面的輿情相關結論,再對輿情進行有效的引導和控制。當下,許多高校采取的仍是人工監測信息手段,手段單一且不具有效率性。資料顯示,國內僅有極少部分高校引進比較先進的網絡監測和信息過濾技術,但是也有的高校正在研究輿情信息過濾技術,如一些學校在做基于網絡驅動程序接口規范(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NDIS)的網絡內容過濾技術研究。
3.1.2 增強風險意識
輿情事件發生之時,就要及時了解事件的相關信息,要有風險意識。輿情引導重在早介入,貴在快響應,特別是面對突發事件,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準確預測輿情發展走勢,較好地化解輿情風險。
3.2.1 建立完善的網絡輿情預警制度
這需要掌握高質量的網絡輿情信息。高校要利用相關信息分析技術進行技術分析和反饋網絡輿情信息,指導實踐,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同時,加強領導,建立網絡輿情預警機構,和校園媒體、學生媒體及社會媒體保持暢通溝通。
3.2.2 建立自己的輿情應急機制和輿情應急方案在輿情事件發生之時能夠把握住主動權和話語權。平常也可以進行一些應急演練來提升學校的應急反應能力。要建立相關的輿情反饋制度。輿情反饋需要對輿情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進行歸納和總結,這能讓高校吸取失敗教訓,總結成功經驗總結。輿情反饋還需要在事后形成相應的分析報告,為輿情日常管理提供借鑒。
第一,自媒體發達的環境下,媒體的輿論參與性強,高校也應該搭建與社會媒體溝通的橋梁,多渠道對輿情進行管控。一方面,高校的微博或者是微信公眾號可以經常性地與其他媒體平臺進行互動,共同組織一些學生網絡活動,促進與社會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媒體的某些傳播方式不當或者在傳播過程中信息出現偏差是否會對高校造成負面影響,一旦發現,就要及時與其進行交流溝通,避免對學校產生不利影響。
第二,高校應提高師生的媒介素養。例如,可以不定期開展一些媒介素養公開課,教育學生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應該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斷能力、正確的認知能力和較強的適應能力。作為互聯網中的每一個個體,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不應該盲目跟從互聯網某些意見領袖的看法,應保有自己的一份理智。
高校網絡輿情的管控和引導工作是當今社會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本文剖析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機制,探析反思輿情應對方案,以期有益于提升高校網絡輿情應對水平,維護社會穩定。也期待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網絡輿情危機能夠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