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軍
(新疆農業大學圖書館,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隨著國內關于圖書館特藏工作概念的提出,特藏工作不斷地得到重視和應用,但是關于“特藏”的概念和原則,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厘清[1]。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其一是認為特藏就是針對善本和古籍,體現的是特藏資源的稀少和珍貴特性[2];其二是認為特藏是收集專題性、地方性特色資源,有別于其他館的特色化收藏均認為是特藏,這一定義體現的是特藏的特有屬性[3]。
根據上述觀點可知,善本和古籍可以作為特藏資源的一部分,但僅止于善本和古籍收藏體現了特藏文獻的局限性。隨著圖書館服務對象的多樣性和學科的不斷發展,要求特藏文獻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廣度,不是以故紙堆來代表特藏,特藏定義應當確定以特有性資源為主要特點更為合理。特藏文獻資源如何定義,收集方向如何更可行、更具有指導性,服務于讀者的作用如何更大、更明顯,需要進一步探討。
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特藏,是指具有某種重要性的、有較高收藏價值的收藏,主要針對傳統文獻而言,以善本和古籍為主要代表。那么根據這種特藏定義嚴格要求,特藏工作主要在東南部經濟發達、歷史悠久的地區更有基礎開展此類工作。這些地區經濟發達、文化基礎深厚,在社會和民間有大量的善本和古籍存世,建設和收集古籍資源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國家關于重點古籍保護單位的設立也證明了這一點。2008—2020年,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一共批準了6批共計203家。其中保護單位最多的分別是北京、江蘇、山東和浙江等4個省市,四省市合計重點古籍保護單位有63個,占到全國所有重點古籍保護單位的31%以上。山東是中國的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文化源遠流長;江浙一帶不僅經濟發達,還是文化傳承較好的地區;北京更是元代以后,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化的中心。因此,如果以善本和古籍為特藏的主要代表,隨著古籍保護的完成,特藏的主要工作也會接近完成。實際上各地圖書館的特藏工作方興未艾。
從圖書館的根本作用來講,定義為特藏文獻,特藏應當概括為圖書館按照一定的收藏原則,專門收集和保存的關于某一特定主題、特定歷史時期或具有某種珍貴價值、獨具特色且能夠對相關領域造成影響的文獻資料和數字資源。特色資源應該是該館獨有或他館少有的資源[4]。對于不同地區的圖書館而言,應該是發揮自有的特殊優勢,在自己所處的地區和所研究領域加大相關研究文獻收集,為本地區研究的熱點問題提供特色文獻支持,同時對研究成果進行收集,形成本地區特色的特藏資源。
特藏資源是圖書館賴以生存和發展基礎之一,加強高校特色資源建設正成為高校圖書館的發展趨勢。特藏資源不只是古籍和紙質資源,還可以是數字資源和其他載體資源,各類型載體的教學、研究和科研資料與各種媒介形式的成果。
新疆地處中國的西北邊陲,占國土陸地面積約六分之一。在這樣廣袤的土地上,由于新疆特有的地形、地貌和光熱資源,使新疆的很多生物學科和農業學科具有特殊的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比如,新疆區內有8 000 m以上的高峰3座,在高山植物學和干旱區植物學、動物學、土壤學、氣象學和畜牧學等方面涉及許多其他地區研究的空白點。相對其他科研機構,新疆農業大學在這些學科上持續研究時間長、研究深度和廣度上都有較大的優勢,甚至有些研究內容因對象的特異性,只能在新疆地區開展相關研究。針對這些研究內容的積累開展專項的收藏,會使圖書館的資源收藏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
目前,新疆農業大學圖書館特藏資源主要收藏有動植物標本、新疆農業大學研究生論文、新疆特有文獻資源等內容。新疆的特有動植物資源,標本館包括動物標本、植物標本,特別是國家一級保護魚類——新疆扁吻魚,擁有“活化石”美譽的孑遺保護動物——新疆北鯢,新疆野山羊——盤羊和北山羊,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野馬、藏羚羊以及新疆特色家畜、家禽等珍稀動物標本,植物標本館藏有以新疆植物為主的標本8萬份。新疆農業大學論文收藏主要是博士生和重要學科碩士生論文收藏。對新疆農業大學特有文獻資源整理統計,結果顯示,目前收集的文獻主要包括經濟特藏書籍,所占比達56%以上,以新疆周邊各國經濟、經濟地理學為主的經濟特藏書籍所占比近30%,基本是新疆地區特有的文獻資源,新疆本地地圖集和規劃集占比較高,達到15%,大多還包括特定時期的科學調查結果,未公開發行出版、存量少而且無法通過其他圖書資料數據庫查閱取得,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是重要特藏資源。
新疆農業大學圖書館特藏文獻以特色學科文獻收藏和文獻特有性為特征,以突出新疆農業大學重點學科和優勢學科為主要研究收藏內容。例如,從本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開展文獻資源收集工作。收集的特藏文獻資源應當是以高校文化傳統、學科設置、專業優勢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相結合來確定,滿足高校教學和科研的需要,注重學科性和專業性。收集新疆農業大學水利、草業等重點學科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源;重點突出新疆的特有水資源相關研究的文獻收集;重點突出新疆特有動植物和相關學科研究文獻的定向收集。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具有“三山夾兩盆”的地形和地貌特點,與這些地形、地貎緊密相關的氣象、水文、植物和動物學科的文獻資源也有必要開展特藏文獻和數據收集。建立以特殊區位為文獻收集目標的各種特藏數據庫,如天山、阿爾泰山和昆侖山相關專題特色數據庫,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專題特色數據庫。
新疆的農業水利研究數據資源具有世界范圍的特殊性,如世界唯一的坎兒井相關研究,中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相關研究等都是新疆所具有的獨一無二的內容,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中國唯一流入北冰洋的國際河流——額爾齊斯河等河流的研究數據對于本地區水利資源開發和農業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水資源特色文獻收集應當包括“一井兩河”(坎兒井,塔河,額河)的相關特色文獻資源集,這些文獻具有天然特殊性,研究人員主要在新疆、研究內容在不斷深入,相關研究成果也是世界層面的特殊學術資源文獻。
新疆位于中國中原植物起源中心和中西亞植物起源中心的交界處,分布的特有植物多,相關研究有較長積累和顯著特色。
新疆屬于“一帶一路”建設的橋頭堡和主戰場。與絲綢之路相關的經濟貿易、歷史研究和區域經濟地理數據文獻,對于新疆進一步發展相關學科研究有著重要推進作用。新疆農業大學圖書館的特色資源建設,第一是圍繞重點學科開展“一帶一路”的特色數據文獻收藏;第二是建立新疆地域特色開展“一帶一路”的特色文獻收藏。通過建立新疆絲路農業文獻資源數據庫,實現干旱區內陸農業科技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專項數據收集,有利于加深農業科技專題研究深度。從全國層面來看,建設絲綢之路沿線省市高校圖書館絲路特藏庫建設,最終形成具有協作性質的國內絲路特藏數據庫總庫,把國際和國內數據庫聯結起來,形成世界絲路特藏庫。
隨著數字化的應用普及,應當加大特藏資源的數字化進程,有利于進一步為讀者提供有效服務。
高校圖書館的特藏文獻資源中長期保存的善本和珍本書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由于長期保存紙質文獻易于破損。對于這樣的文獻資源,一般要求保存在特藏室,僅限于室內閱覽和查閱,即便如此,文獻還是會存在使用損壞的風險[5]。對特藏文獻進行整理與研究,以電子數據的方式提供使用,有利于重復利用而不損壞原始文獻,能夠保護珍貴特藏文獻完整性和長期保存。
通過數字化文獻特藏數據庫系統,用戶可很便捷地查找所需文獻目錄信息與存儲位置,與傳統手工檢索目錄信息相比,搜索引擎和目錄查詢系統也大大提高了搜索效率,提高了特色資源流通利用效率。近年來,隨著數字化的特色資源流通,特藏文獻搜索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高校圖書館可以通過特藏數據庫系統實現館際文獻互借、資料遠程傳輸、文獻傳遞等。對相關特色資源的搜索和查閱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特色文獻資源的利用率,方便了更多用戶使用形成特色資源服務一體化。使數字化特色資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并充分發揮了各高校間圖書館特色資源的利用價值[6]。
新疆農業大學特色優勢學科是特藏資源的重要來源,特別是具有博士學位授予點的學科群,往往是在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創新性研究領域。這一類研究涉及的模型、數據和成果報告具有特殊性和科學價值,配合地域特色的研究內容,自然成為重要特藏資源收集對象。例如,新疆特有的極度干旱區相關的植物、生物、干旱區氣象學科的研究資源。加大特藏資源電子化建設,推動高校特藏資源建設和發展。
新疆農業大學是新疆重要的以農業科學為主的重要綜合性大學,其相關研究文獻的收集應當是重要的特藏資源文獻。目前應該把建立新疆農業大學特藏文獻電子化的工作做到位。結合新疆農業大學重點學科開展特色數據庫建設;新疆特有經濟規劃和管理特色資源數據庫建設,新疆絲綢之路電子化數據庫建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