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震
(定西市人民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物聯網是指物物相連的網絡,主要包括應用層、傳輸層及感知層[1]。其中應用層主要進行處理及管理數據,將其結合應用領域;傳輸層將感知層收集到的信息、數據進行分析、接收及存儲感知層主要獲取所需信息(通過傳感網絡)。目前,物聯網的應用比較廣泛,將其應用于醫療領域的核心,即使用RFID技術、室內外GPS技術及信息傳感技術等,經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傳輸至醫療信息處理平臺、嵌入式計算設備及移動終端,再進行信息處理及交換[2]。醫療領域應用物聯網技術前景較好,不僅中國,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也對醫療領域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十分重視[3]。目前,物聯網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主要為醫療流程閉環化、醫療信息數字化、醫療管理可視化、公共衛生安全智能化、醫療對象管理(患者慢病信息、日常健康、體征監護、病史等)、醫院內部信息管理(人員信息、藥品管理、物資標簽、設備狀態等),同時為醫療服務人性化、資源配置合理化、醫療決策科學化及治療方案最優化等提供技術支撐[4]。文章基于物聯網的發展,分析其在醫療管理系統中的價值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歐盟于90年代末已逐步推廣信息化技術,進而推動其信息技術的改造,在工業、醫療、交通等領域引入物聯網技術帶動社會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進而提高地區競爭力、生產效率及生活水平。環顧亞洲,日本為全球范圍內大力推廣物聯網技術的國家之一,目前已發展較為成熟。
中國進入21世紀以來亦高度重視物聯網的發展及其應用,2010年啟動傳感網研究,2014年加快發展云計算,加大對物聯網的支持力度,在電子政務、社會保障及疾病防治等方面開展應用示范。物聯網的發展為醫療資源共享提供了重要支持。當前,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一代的物聯網技術等也逐漸開始在各大行業領域應用。目前醫療領域的物聯網技術已經有了許多的嘗試和探索,通過借助信息傳遞平臺來實現醫院體系內的人、物等的信息交換,各類醫療資源的配置更加優化,信息傳遞更加便捷。
傳統的醫院在病患管理、醫療服務、醫院管理等各項工作方面,往往依賴于人工方式,工作效率較低,且由于近些年來醫療資源逐漸緊張,信息化建設逐漸被提上日程,各級醫院也都在積極探究信息化建設發展的有效手段和思路。物聯網技術與醫院信息化建設的融合,能夠大大提升醫療服務和醫院各項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醫院物品管理工作、人員管理、醫療管理等都能夠實現智能化、數字化和自動化的操作,并且在數據傳輸和共享、安全存儲等方面也更加便利高效,大大提升了醫院管理質量。
國外有研究報道,醫療物聯網在傳染病即時檢測上的應用,可以幫助更快地了解病情獲得更優處理的方式[5]。物聯網在癌癥患者治療中的應用,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不良反應及生活質量。物聯網技術在國內正處于快速發展過程,傳統醫療機構正面臨發展及競爭兩方面的挑戰。為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優化醫院內部管理,目前各級醫療機構均增加投入信息化軟件系統方面資金,嘗試各種方法引入生產“基因”(物聯網及互聯網),進而獲取業內發展機會[6]。但是在中國,特別是地、市、縣級雖已經展開信息化管理工作,其范圍目前也從僅針對收費管理系統建設向多個管理系統(包括患者查詢、藥品管理、住院管理及門診掛號等)逐漸發展,基本可滿足醫院管理者進行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患者查詢、臨床治療及門診就診等。但是這些也僅能滿足各系統的功能需求,對于實際醫護人員臨床需要用到的信息還遠遠不夠,若想了解案例分析、臨床檢驗及病歷等多信息檢索某患者和某個信息,還是很難做到隨手獲得,因此,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患者診療及醫院領導層決策行為。
現代醫院的信息化管理軟件中廣泛應用物聯網技術可使醫院信息管理方面的共享及實時傳輸得以實現;患者信息檔案的實時共享,可有效緩解待診時間長或就診時間延后引起的醫患矛盾,有效改善患者就診環境、提高醫院診療速度,另外,還能提高醫院診療質量,以此杜絕因信息傳輸不及時導致診斷失誤等問題。除此之外,物聯網技術也可明顯提高醫院管理性能,保證醫患各方利益的雙重實現及發展[7]。現代醫院信息化管理中物聯網技術的實現及應用不僅可將信息化管理相關研究的缺失給予彌補,還可為其他領域應用物聯網技術提供借鑒[8]。因而,無論是在醫院信息化管理中應用物聯網技術的實踐或是理論價值都是值得重點關注。
國內多數醫院目前所用的信息化管理是HIS管理系統,不但可明顯提高醫院管理水平,還可提升其工作效率,可有效改善患者“三排”情況(掛號、就醫、買藥),顯著緩解醫患矛盾,醫院診斷的透明度及速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是,與現代化醫院的建設要求相比,僅使用HIS管理系統還存在較大差距,仍需進一步改進。例如,中小型醫院(地、市、縣級)還不能對患者的診療資源做到共享,更有甚者還在使用紙質病歷等;不能夠將相關診斷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存在嚴重“信息孤島”現象,不能將各類醫學診斷數據進行共享。物聯網作為物物互聯的新型技術可為醫院綜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信息化服務功能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比如,某些地方已開展的移動醫療即為醫療領域中物聯網的具體應用。
(1)藥品信息管理系統:①管理藥品流通情況,發放藥品時應注意核對相關信息,可通過藥品上的標簽及無線傳感器網絡獲取患者姓名、使用藥品的主治醫生名稱、存放貨架位置、數量、批次及入庫時間等。還可以使用RFID技術在不同藥品上貼上不同標識,以防發放藥品過程中出現差錯,特別是要注意區別開危險藥品及貴重藥品所用標識,并進行跟蹤管理。患者或者醫務人員領取藥品時,發藥者通過讀取患者相關信息及藥品上RFID標簽核對所發放藥品與患者信息是否相符。②管理藥品庫房,藥品庫房環境十分重要,可使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其內部粉塵、濕度、溫度等情況。不同環境藥品的分類管理可使用自動感應特性(RFID標簽),若環境與所放藥品不合適時自動報警器即會發出警報。可提高藥品的規范化管理,若兩者不能對應時預警裝置即可發出警報以提醒發藥者,進而最大程度地避免發錯藥品的情況。
(2)移動醫療(住院系統):在查房時,病房醫生可使用無線移動終端對患者RFID腕帶進行識別,查詢患者病情,醫生即可獲取患者相關信息(通過Wi-Fi傳輸方式),再根據患者情況調整方案。另外,病房護士也可通過移動終端獲取患者信息(RFID腕帶),以了解后續醫囑并給予執行,并將執行情況在移動端上記錄,再發送給后臺服務器給予保存[19]。
(3)門診系統移動醫療:傳統門診就診時患者交款取藥及掛號排隊時間較長,而醫生看病時間較短,這就導致門診大廳患者及家屬在就診高峰期滯留過多,實施RFID標簽門診流程方案(在HIS信息管理系統基礎上),賬戶預存金額,先登記掛號個人信息,再將RFID標簽發放,再進行逐一識別(按照門診流程)[10]。醫生可根據標簽確認候診區等待叫號患者并進行診治,醫生亦可根據RFID標簽確認患者身份并診治,開藥單及化驗單;根據RFID標簽,患者也可在化驗室等待叫號采血。
(4)人員定位:物聯網的一大特性即為自動感知,通過將RFID合理部署在醫院中即可將醫院劃分為若干個敏感區域,當攜帶RFID人員進出該區域時即可將信息發送至后臺,后臺亦可根據感知器的位置獲取相應的位置信息,此項管理方法對傳染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極為重要。人員定位亦可分為患者及醫護人員定位,定位醫護人員可合理化配置人力資源,消除醫護盲區,以利于患者就醫。醫院內患者病情相對較為復雜,尤其是傳染病患者,若發生交叉感染會引起嚴重后果。對患者定位主要表現在:①根據患者病情設置活動范圍,患者在非法活動區出現時即會發出預警,以為管理者提供依據;②嬰兒防盜:新生兒RFID若遭到剪斷、強行拆卸等人為破壞,標簽即會報警,醫護工作站及監控中心即會收到信號。
醫療信息化管理中的物聯網技術還可應用于醫療設備跟蹤及管理、家庭護理、遠程監護、新生兒防盜、血液管理中的監控及醫療手術中的跟蹤監控等。
目前所熟知的醫院物聯網信息管理系統功能主要包括環境監測、新生兒防盜、員工管理、器械管理、冷鏈管理、患者管理及血液管理等[11]。每個分系統中又包括多個功能模塊,如新生兒防盜系統,包括系統管理、預報警、嬰兒定位3個模板;再如冷鏈管理系統,包括設備管理模塊、系統管理模塊、預報警系統模塊、統計模塊及監控模塊。由此可知,醫院信息系統功能框架包括各個子系統,各個子系統又包括體系內多個模塊。
物聯網技術需支撐醫院發展信息化管理,其智能判斷功能、信息傳輸功能、自動感應功能為構建醫院信息體系必備的技術基礎,將平臺應用層、平臺交換層、平臺門戶層、信息資源層在原有信息系統基礎上加上,建立一個互聯互通的適用于全院級的信息應用系統。
醫療信息體系總體技術架構由8個子系統組成:①運維與安全信息保障系統;②系統信息標準子系統;③信息平臺應用子系統,其設計主要是為患者及醫務人員提供應用服務信息;④信息平臺服務子系統,主要是發布服務信息的系統;⑤信息平臺資源子系統,該系統就是匯總、分類所有信息資源,如臨床文檔、業務信息、基礎數據等;⑥信息平臺交換子系統,該系統主要幫助不同系統間的管理監控、服務集成、數據整合、信息傳輸、數字交換得以實現;⑦業務應用系統,由運營管理、臨床服務、醫療管理組成;⑧平臺數據采集子系統,主要包括對手術器械數據、患者數據、員工、血液數據及環境數據的采集,再給予預處理。
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醫療信息化管理已為新時代發展所必需,其發展軌跡也與初期互聯網走勢非常相似。目前,物聯網技術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信息化建設發展重要支撐體系之一,其在智能化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作用突出,且已經被其他領域廣泛驗證和使用,醫院可以在原有的信息化建設基礎上,全面引進物聯網技術,借助物聯網技術的優勢與特征,實現對醫院人員、物品等的智能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和精確性,盡最大限度降低出錯概率,確保各項醫療服務水平更加完善,為患者提供更高效優質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