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全
在閱讀傅寧軍長篇報告文學《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的時候,特別關注他的結構。他寫了上百名大學生的從軍經歷,怎么把這么多大學生的故事串聯成一部長篇報告文學,這是考驗作家功底的。
把大學生的經歷串聯起來的線索就是作者的采訪過程,包括采訪大學生官兵在軍隊的經歷以及在入伍之前求學的經歷。行文內在的線索則是緊緊扣住這部書的序言所提出來的:大學生給軍隊帶來了什么,軍隊改變了大學生什么?這正是這本書的主題。
大學生從軍入伍給軍隊帶來什么呢?
大學生加入軍隊,讓軍隊更加年輕化、知識化,或者說更加現代化,從而使軍隊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這是大學生給軍隊帶去的。更重要的,也是作者下筆用墨比較多的,則是軍隊給大學生帶來什么?或者說軍旅生活讓大學生做出了哪些改變?這是這本書描寫的重點。作品突出了大學生從軍實際上是一種青春的選擇,一種命運的抉擇。換言之,大學生選擇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讓青春與理想在軍營中閃耀光芒。大學生選擇從軍實際上是選擇一種未來,選擇自己的命運。他們已然把從軍作為寄托理想、奉獻青春乃至安身立命的一種事業。
軍隊改變了大學生什么呢?
在作者筆下,我們看到,很多大學生在入伍以后變得更加有組織性、有紀律性,如作者寫到竺曉風,他因為不遵守軍隊紀律被開除了國防生資格。大學生入伍往往要做出很多物質上的犧牲和放棄。雖然他們放棄了很多,但得到的是精神上、理想信念上的豐收與富足。那么,軍隊又給了大學生什么呢?軍隊讓成千上萬的大學生迅速成長起來,堅毅果敢而頑強。“激情與磨礪,堅韌與榮光”,這是軍隊給大學生帶來的最大財富。軍隊確實就像一座熔爐一樣,有志青年在這里經歷了一場青春的淬火。他們進來的時候是鐵,出去的時候是鋼。這正是這本書最重要的主題,也是這本書內在結構的方式或敘事途徑。
《淬火青春》這部書描寫的人物太多,如果說它有明顯不足的話,那就是因為人物太多,剪裁、繁簡之間還有一些遺憾。多數人物采用的都是素描手法,對許多大學生經歷的描寫只有寥寥幾筆,這樣就很難把這些人物挖掘得很透徹。一些并非作品主要人物的形象反倒比較鮮明。比如大學生軍嫂李曉明,為了支持丈夫張占省,她堅定不移地“一路追夫”,一次又一次地放棄自己的事業。她先是在南京找到很好的工作,后來隨丈夫北上,在青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因為丈夫駐軍滁州,她又跟著去了滁州……一路追夫彰顯了這名軍嫂愛情堅貞、熱愛軍人的性格。比如軍嫂宋維娜,自覺要做丈夫范曉永遠的后方,她來探營,丈夫太忙,沒有時間照顧她。戰士們知道后,在食堂里共同為她敬酒,一道沖她大喊“感謝嫂子”,讓這位軍嫂的心里溫暖不已。這樣的軍嫂形象躍然紙上,而與此相應的,那些大學生軍官和士兵的形象似乎還可以更豐滿一點,從而才能更好地表現作品主題。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