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胖
【摘要】? 目的? ? 探討精細化管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感染率的影響。方法? ?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澤州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手術患者病歷資料,2018年1月—2019年6月行常規手術室管理的50例為對照組,2019年7月—2021年1月行精細化管理的50例為觀察組。比較2組護理質量、醫院感染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 觀察組護理配合、護理記錄、手術環境及器械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醫院感染總發生率為6.00%,低于對照組的22.00%,護理總滿意度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84.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 手術室精細化管理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降低醫院感染率,并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精細化管理;護理質量;醫院感染;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2.3?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03-0119-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3.038
手術室是提供手術和搶救的重要場所,具有高風險、高強度等工作特點,手術室的護理管理質量與患者的生命安全密切相關[1-2]。同時,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逐漸多元化和高標準化,常規護理模式已不能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精細化管理是源于西方國家的管理理念,兼具合理性與科學性,強調精、細的管理原則,以實現對服務質量的控制。有研究顯示,采用精細化管理模式,可提高醫護人員參與度,優質化服務意識,利于完善各項工作細節[3]。本研究探討精細化管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感染率的影響,報道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澤州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手術患者病歷資料,2018年1月—2019年6月行常規手術室管理的50例為對照組,2019年7月—2021年1月行精細化管理的50例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0.38±8.56)歲;手術類型:13例普外科,20例胸外科,10例骨科,7例泌尿外科。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39.86±7.43)歲;手術類型:15例普外科,19例胸外科,11例骨科,5例泌尿外科。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年齡18~70歲;意識清楚,能正常交流;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等功能不全;神經系統、免疫系統、造血系統異常;嚴重全身性疾病。
1.2? ? 方法? ? 對照組進行常規手術室管理:工作人員日常清潔;護士于手術前后接送患者,術前核對患者信息,準備手術物品,調整手術室溫濕度,協助手術室醫師、麻醉醫師完成手術等。觀察組實施精細化管理:(1)優化接送模式。將手術量大的外科位置調至手術室附近,節省轉運時間,減少患者進手術室和回病房的時間,降低轉運風險;督促醫院完善電梯設備,轉運前2 min由專人負責按好轉運電梯,優先轉運手術患者。(2)規范手術流程。術前1 d,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和一般情況,進行術前評估,根據患者最關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做好護理對策。制訂規范的手術室護理人員訪視制度,包括規范化自我介紹、規范化核對患者信息、規范化介紹手術團隊、規范化術前告知、規范化接送手術患者;對于患者的疑慮和擔心的問題,應巧妙回答,如患者擔心手術效果,可回答:“您的手術方案有主管醫師向您詳細解釋,如果術中出現疑難問題,會有臨床經驗豐富的專業親臨指導解決,請您放心!”。制作患者手術流程及體位示意圖,患者手術流程:病房→病員通道→手術患者等候大廳→術前準備間→手術間→復蘇室→病員通道→病房,手術體位示意圖:側臥位、俯臥位、平臥位、膀胱截石位,術前訪視時帶上手術流程及體位示意圖,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室環境、手術流程及體位擺放方法等。制作患者信息卡,轉運手術的過程中應識別患者身份,確保手術患者交接準確性,包括4部分:術前訪視登記;患者接送登記;患者物品交接記錄;術后隨訪記錄,使用方法:①術前方式記錄,手術護士術前日帶著手術患者信息卡、手術患者須知訪視患者,填寫方式信息;②接患者交接記錄,帶著手術患者信息卡、手術通知單到病房接患者,核對患者身份信息、清點手術物品,病房護士在患者接登記欄、物品交記錄欄簽名,進入手術間前,巡回護士核對患者身份信息、手術通知單、術前方式欄等信息是否準確;③送患者交接記錄,術畢核對患者信息,對照信息卡上物品交接欄清點患者物品,將患者送至復蘇室并將患者信息卡交給復蘇室護士,患者清醒后送回病房或ICU,科室護士記錄交接時間并簽名,復蘇室護士將患者信息卡帶回手術室;④術后隨訪記錄,巡回護士帶著患者記錄卡對患者進行術后訪視,在病房內隨訪并填寫隨訪記錄。術日,護理人員檢查當日手術需用的器械、物品,于術前調試好,將所需器材放置在近處,可隨用隨取;護士提前向手術醫師了解手術流程,備好特殊器械,迅速配合醫師操作;術后及時清理患者身體上消毒液和血跡;術后將手術物品放置原位,仔細核對是否缺少,并清潔殺菌,備好下一臺手術器械。(3)手術室物品管理。手術室物品標示定期更新,近距離擺放常用物品,不常用物品位置靠后,不隨意更換物品擺放位置;專職人員定期查看無菌物品數量,核對有效日期,并詳細登記,數量不多時提前申請,防止應用時不夠,浪費時間;專科儀器固定放置于手術間,并明確固定放置位置;手術過程中,嚴格核對無菌臺手術器械、藥品等,防止丟失,影響手術過程;手術結束后,對使用的器械徹底消毒、滅菌,定期檢測、維護儀器設備。(4)手術人員管理。手術室護士實施層級管理,結構為:科護士長—護士長—大組長—專業組長—組員,各層級護理人員需承擔相應的崗位工作內容,保證手術護理服務的專業化。層級管理方法:由護士個人、組長、護士長進行層級檢查,并建立手術室護理人員個人檔案,將個人基本信息、工作信息、培訓與考核信息等情況均記錄在檔案中,實現人員情況的動態管理;合理配置護理人員,按照護士職層(層級)及崗位遞進關系,將護理人員分為N0、N1、N2、N3、N4不同等級,設計不同層級護理崗位的績效管理方案;定期對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知識、責任意識、服務態度等培訓,強調以患者為中心,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5)優化手術室排班制度。手術室護士長實施人性化排班,設置“排班需求本”,護士在每日交班和每周五之前將次日和下周排班需求寫在排班需求本上,護士長根據護士的需求統籌安排排班工作,并根據護士的能力安排相應的崗位與任務;實施彈性排班,根據次日手術量安排護理人員班次,增加日間可調控護士的數量,有效利用人力資源。手術室傳統排班方式為:白班08:00~
11:30,14:00~17:30,夜班17:30~次日08:00,整班08:00~15:30,若手術量較大,手術結束時間會超過15:30,導致部分護士被動加班,若手術量較小,手術在15:30前結束,則部分護士會在手術室等待下班,造成人力資源、手術間資源的閑置與浪費。因此根據手術時間的長短來彈性排班,在手術完成后,護士填寫當日工作時間,超過下班時間則補休,欠時則補班,排除手術時間過長或其他需要接班的特殊情況。(6)環境管理。由專人定時檢查手術室器械、層流裝置及衛生情況,門把手、物品表面、墻面等用消毒液擦拭,每日手術結束后,及時消毒滅菌;工作人員進出手術室必須更換衣物、消毒;洗手池旁張貼洗手流程圖,不定時抽查醫護人員手衛生執行情況;手術患者送入手術室前,更換統一清潔衣褲和一次性手術帽,以交換車方式進出手術間。
1.3? ? 觀察指標? ? (1)護理質量:采用自制護理質量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護理配合(5項)、護理記錄(5項)、手術環境(7項)、器械管理(5項)4個維度,采用Likert 4級(1~4分)評分法,評分越高則護理質量越高。本問卷Cronbachα系數為0.849,重測效度為0.861。(2)醫院感染情況:統計2組患者發生醫院感染情況,包括手術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血液感染、泌尿道感染等。(3)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內容包括護患溝通、手術室環境、服務態度等,共15項條目,采用1~3級計分法,根據分值劃分為非常滿意(≥36分)、滿意(27~35分)、不滿意(≤26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4? ? 統計學方法? ?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護理質量比較? ? 觀察組護理質量中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 2組醫院感染情況比較? ? 觀察組醫院感染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 討論
手術室工作節奏快、強度高,對環境衛生狀況要求較高,若沒有有效的優化整合措施,極易發生差錯,導致醫院感染的發生風險增高[4]。而感染會加重患者病情,給原發病的治療和預后造成干擾。因此,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在保障患者安全、促進身體康復中意義重大。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和護理學的發展,傳統手術室管理模式管理成本高、手術運營效率低等缺陷逐漸暴露出來,已無法滿足患者手術期望。
精細化管理是在常規管理基礎上,細化各項工作內容,嚴格按照規章制度約束工作人員行為,遵守準、精、細、嚴的理念,避免風險發生,保證護理質量[5-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配合、護理記錄、手術環境及器械管理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醫院感染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說明精細化管理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效果良好,利于提高護理質量,降低醫院感染率,并提升患者滿意度。本研究采用的手術室精細化管理是以患者為中心,根據醫院實際情況來制定管理方案,合理配置資源,優化醫療過程,減少漏洞和失誤,進而提高護理質量[7]。鑒于手術室護士專業性強、工作強度大、應激性強等特點,精細化管理通過授權,實施層級管理模式,充分調動手術室護士工作積極性,挖掘其內在潛能,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能夠激發護士的工作熱情,從而積極主動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滿足手術醫生、患者的需求,提高護理效率和質量。通過實施人性化排班、彈性排班制度,科學編排人員數量和人員搭配比例,不僅滿足手術需求,也為護理人員提供了充足的學習和休息時間,保證手術護理質量。通過制作和使用患者信息卡,患者術前訪視、患者接送、患者物品交接、術后隨訪工作均得以規范化管理,能夠保證護理人員對手術患者術前、術中和術后護理服務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全方位關注患者需求,可使患者身心感到溫暖,促進其治療和康復。在精細化管理中,不斷提高手術室醫護人員操作能力和責任意識,更好地解決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能夠改善醫護人員在患者心中的形象,提高患者滿意度[8]。精細化管理還要求手術室工作人員嚴格滅菌手術室和手術器械,進出手術室人員嚴格消毒,手術后污染物品及時清洗滅菌,手術用品有序擺放,保證手術的無菌操作,提高環境衛生質量,有效降低手術感染發生率[9-10]。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中運用精細化管理,能夠明顯提高護理質量,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提升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 李靜靜,金從參.PDCA結合精細管理在手術室護理質量提升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23):4199-4201.
[2]? MESSINA G,SPATARO G,TARRONI M,et al.Simulated operating room aerodynamics to improve air quality and prevent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J].The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20,30(5):ckaa166.710.
[3]? ? 劉曉艷,劉曉蓓,高倩,等.精細化管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8,31(12):1557-1560.
[4]? ?YANG L,YAO T,LIU G,et al.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Medical Air Disinfection Paramete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J].Journal of medical systems,2019,43(5):126.
[5]? ? 許會玲,彭延軍,藺建華.手術室感染控制指標精細化管理及手術智能衣鞋行為管理對手術部位感染控制影響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7):1559-1561.
[6]? ? 陶小紅,徐曉芳,潘亞娟,等.精細化護理對護理人員工作情況,患者滿意度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15(2):252-253.
[7]? ? 管恩玲,陳淑萍,何敏芝.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法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刊,2020,55(5):572-574.
[8]? ? 董洋.手術室精細化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自覺癥狀,滿意度及護理質量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8,40(16):2546-2549.
[9]? ? 郭蕊,田小榮,任彩霞,等.精細化管理在手術室護理質量和手術效率的應用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9,19(13):2290-2292.
[10]? ? 呂曉敏,景彩娥,李園園.手術室護理管理中質量控制模式的應用及對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20,37(4):442-445.
(收稿日期: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