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寶
(北京物資學院,北京 101149)
現階段,紅色文化經典文本的再創作與演繹深受短視頻平臺用戶喜愛。紅色文化短視頻主要基于原始紅色文化素材,利用改編、模仿、借用等方式,結合社交媒體、大眾話語等特點組建出新文本[1]。同時,部分創作者會根據個人的理解重塑紅色文化文本,剪輯出大批量紅色文化短視頻產品。這種創作方式比較契合“文本盜獵”型創作,通過移動互聯網擴大傳播范圍[2]。該方法還推動更多短視頻平臺用戶從單純的消費者轉變為產消者,豐富新媒體領域參與紅色文化創作和傳播的新途徑。短視頻可為紅色文化走進大眾提供新途徑,但也會給紅色文化帶去被解構的危機[3]。因此,面對快速發展的短視頻平臺,紅色文化短視頻產品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創作與傳播,值得深度探索與討論。
紅色文化是一種精神,主要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偉大精神及物質載體[4]。例如,博物館、紅旗渠、革命紀念館等物質文化,“長征精神”“絲路精神”“鐵人精神”等精神文化。紅色文化既能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與方向,又能體現理想信念追求,是增強人民文化自信的關鍵支柱[5]。因而,紅色文化具有發展性、民族性、科學性特點。在新時代下,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指將紅色文化制作成短視頻作品,再通過新媒體渠道廣泛傳播,不斷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力。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政治價值,能發揮一定的精神引領作用。在AI、區塊鏈、大數據、5G、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支持下,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有助于增強大眾對紅色文化歷史的了解,加強民眾對中國共產黨服務宗旨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認同。紅色文化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的重要來源。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有益于加強民眾對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樹立民族傳承精神及正確的政治信仰,提高國家凝聚力。如北京香山革命紀念館可通過創作和傳播紅色文化短視頻的方式,強化民眾對革命歷史與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自信與革命精神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加強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有利于引導群眾增信、明理、崇德,強化民族凝聚力,推動全國人民邁入新征程。
相較于傳統媒體,短視頻新媒體的出現實現了多人對多人的傳播方式,使傳播內容逐漸大眾化。此種傳播方式會極大削弱中間把關人的權威性,放大觀眾喜好因素的影響作用[6]。在眾多文化中,紅色文化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內容,且具有一定的政治權威性。在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過程中,部分轉發者會根據自身喜好或傳播效果而修改、截取部分內容進行再創作。但個別人不恰當地截取紅色文化短視頻,借助某些煽動性話語影響其他群眾,會造成紅色文化創作與傳播的不良影響。
短視頻平臺可實現共享、開放、實時的信息交互,引發紅色文化創作與傳播邊緣化問題。一方面,短視頻平臺對信息發布的審核要求較低,以致每個人均能隨意創作并上傳作品,使部分負面思想在平臺中流傳。一些負面思想與流行元素結合,快速獲得通過“大眾”的認同,對優秀紅色文化創作與傳播構成一定沖擊,削弱紅色文化傳播效果,導致紅色文化創作與傳播邊緣化[7]。對北京市部分紅色文化展館的調查分析表明,在創作與傳播短視頻時,因創作速度慢、發布作品數量少,同樣也面臨傳播邊緣化問題。另一方面,多數短視頻平臺利用大數據算法,根據觀眾個人的選擇性接觸心理針對性推送相關內容,容易導致紅色文化傳播鏈斷裂。在個性化推薦的作用下,受眾長期關注自己喜歡的視頻類型,極易導致單一化信息接收,形成固化觀點并縮小視野。目前紅色文化短視頻作品通常只能在少部分群體中傳播,與整體短視頻用戶的互動性不強,對用戶的吸引力不足,出現邊緣化現象,給負面思想留下可乘之機。
短視頻信息傳播方式的快速發展,推動各種信息均表現出爆炸式增長,使大眾接收信息時面臨信息間邏輯性、關聯性不強的問題。短視頻用戶日常接觸的信息散點化,很難進行深度思考[8]。此背景下,紅色文化創作與傳播面臨被割裂難題。短視頻傳播方式能夠承載的信息通常較為簡短、零碎,經典的紅色文化被解構后,大眾在瀏覽短視頻時,僅能接收一些表面的信息,難以進行深度分析與思考,更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假與是否有用。同時,紅色文化短視頻作品很難在平臺中有效整合,容易被其他用戶轉發后淹沒在海量信息中,使受眾無法深層次內化紅色文化。另外,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出現散點化,只能讓受眾接收到一些零碎的紅色文化信息,容易片面曲解革命奮斗歷程及紅色文化內在邏輯。
經典歷史故事、紅色文化,均可通過各種演繹形式表現在短視頻里,強化歷史活力。但在創作過程中,紅色文化資源被部分別有用心的人為獲取更多商業利益而無規制使用,為紅色文化帶來負面影響。其一,在資本逐利性驅使下,紅色文化短視頻日漸商業化,出現了一些內容空洞淺薄的作品[9]。但這種做法僅能暫時滿足受眾的視覺需求,難以長期、深層次推廣紅色文化,最終淪為商人營銷的噱頭。其二,紅色文化短視頻若過度商業化開發,將逐漸降低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削弱大眾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認同感。資本運營邏輯影響下,紅色資源被過度開發,使紅色文化內核逐漸被蠶食,最終陷入負面消極的傳播環境中[10]。這種傳播方式下,大眾審美會受到危害,且思考程度會逐漸淺薄化。
紅色文化屬于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主要組成內容,由相關部門進行專項管理。但在短視頻平臺推動下,信息傳播方式發生變化,使紅色文化創作與傳播的全民化、大眾化屬性更為突出。盡管傳統媒體依然對紅色文化傳播具有權威性,但新媒體已開始參與紅色文化傳播活動。第一,短視頻平臺出現為用戶自由表達觀點、創作視頻提供便利。但這種低門檻的發表言論無法保障全部短視頻內容質量均較高,且會對傳統主流媒體傳播的信息構成一定沖擊,弱化紅色文化傳播效果[11]。甚至容易因個人觀點和喜好而截取或改變紅色文化內容,阻礙紅色文化正確、正向傳播。第二,短視頻平臺出現使信息發布扁平化發展,推動短視頻內容量暴增,加大平臺審核難度。若短視頻平臺審核不嚴格,任何一條視頻均可能引起一場輿論風暴,影響紅色文化創作與傳播。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年中,我國網民規模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在短視頻創作與傳播環境下,紅色文化面對新的受眾與傳播規則,亟須探索創作與傳播的新路徑,不斷提高紅色文化短視頻傳播質量。由此,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需要充分開發原創作品內涵,加強與受眾的互動性,豐富紅色文化短視頻數量并擴大覆蓋范圍。其一,紅色文化負責人應積極建立完善的創作與傳播鏈條,主動與受眾間建立聯系,加深受眾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紅色文化負責人還可根據館內歷史故事再現當時情境,帶領觀眾再次共同感受紅色文化,并以短視頻的形式加強紅色文化傳播效果。其二,隨著短視頻平臺發展,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可借助現代化技術,增加一些特效使觀眾觀看短視頻時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強化紅色文化的感染力。紅色文化負責人還可充分利用短視頻合拍功能,吸引短視頻用戶積極參與紅色文化短視頻作品創作,強化用戶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體驗,提高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的互動性和質量。
新時代下,短視頻作品具有碎片化、快餐化等特征,使紅色文化傳播內容缺乏完整性。為提高受眾對紅色文化的理解程度,紅色文化負責人應充分利用新舊媒體的優勢,推動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形成線上線下同頻共振效果。第一,紅色文化負責人可將傳統媒體上報道的相關內容制作成短視頻,并發表到相應的平臺中,形成一系列的紅色文化資源。還可針對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展開專題匯報,使紅色文化短視頻內容更加連續、完整。第二,可在短視頻中適當加入當下流行的搞笑元素,增加紅色文化短視頻的趣味性,吸引其他用戶進行再次創作或轉發,提高傳播效果。
在新傳播模式下,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應擺脫以往“以理服人”的宣傳方式,增加一些輕松愉快的內容,使短視頻內容更具親和力。其一,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人員應深度挖掘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選取恰當的表現形式聲情并茂地傳播紅色文化,使紅色文化內容“活”起來,展現紅色文化溫度,避免紅色文化短視頻過于商業化。其二,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人員可引導平臺用戶以大量優秀的紅色文化文藝作品為藍本進行藝術創作,形成不同風格、類型的藝術作品,加強紅色文化短視頻作品的個性化表達及原創性,進而擴大傳播范圍。其三,對于部分晦澀難懂的紅色文化內容,紅色文化創作人員將其轉化為大眾通俗易懂的藝術表達形式,并設計成不同層次的內容,以便不同群體深度理解紅色文化,以免受眾產生審美疲勞。
由于短視頻平臺用戶信息可匿名,部分不當言論或謠言不斷滋生,影響紅色文化在輿論場的主體地位。第一,應堅守輿論陣地,加強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的引導力,使紅色文化始終位于輿論高地??膳c主流價值觀、黨的主張等內容相結合,鞏固自身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陣地地位,加強紅色文化傳播的引導力。第二,紅色文化主體單位可與短視頻平臺工作人員建立聯系,通過平臺算法擴大傳播受眾群體,并鼓勵用戶積極創作精品紅色文化短視頻作品。第三,為消除平臺發聲亂象,應加大作品審核力度,及時消除惡意抹黑紅色文化的作品,為紅色文化短視頻創作與傳播創造良好環境,強化紅色文化傳播的引導力。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奮斗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優秀文化,也是民族靈魂的關鍵組成。紅色文化以短視頻形式進行再創作與傳播,有利于擴寬傳播渠道、深化紅色文化時代內涵,提高社會面傳承紅色文化的積極性。例如,北京香山革命紀念館通過短視頻形式向公眾講解文化歷史,加強群眾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凝聚大眾關于紅色文化的時代共識,奮力實現中國夢,就是一種很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