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金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后,各地各部門積極響應。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這股熱潮之下,有的調查研究開始變味、失真。比如有的領導干部把調研當活動,沒想清楚調研的真正目的和方式,大搞“打卡式”調研;有的領導干部把調研當指導,打著調研的旗號去視察工作,一開口就是“你們應該如何如何”;有的干部只調查不研究、只動嘴不動筆,人到下面轉一圈就算大功告成,將資料收集、調研報告寫作都指派給“筆桿子”;還有的領導干部把調研當成“調材料”,人還沒下去,便列好提綱、劃好框框,要基層單位報送各種材料。如此種種,不僅達不到調研的真正目的,反而助長了弄虛作假和形式主義的不良風氣。
調查研究的各種“異化”現象,大多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舊病復發。糾偏這些現象,關鍵是讓調查研究回歸本質本位,要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學習,從他們的調研行動和經典文本中學習真正的調研方法和調研精神。
首先要搞“真調研”。調查研究不是一種程序化標準化的“作業”,有時形式工夫做得十足反而把真問題給遮蔽住了。事實上,只要有助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是真調研,可以不拘于任何形式。當年毛澤東的《木口村調查》就是在行軍途中利用吃飯的時間所做的一次隨機調研,沒有任何形式上的講究,照樣產生了重大影響。
其次,要“真深入”。現在的調研大多追求“短平快”,下基層待個三五天就頂天了。事實上,歷史上許多經典調查報告都是深蹲下去、經過長期觀察寫成的。恩格斯為了調研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花了21個月時間,走遍了曼徹斯特的工人居住區。延安時期,張聞天在陜北、晉西北農村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調研,才寫成了《米脂縣楊家溝調查》等影響深遠的調查報告。
再次,要聚焦“真問題”。現在一些領導干部的調研課題大多口子開得很大,好像題目越大就越顯高明。實際上調研的問題不一定要有多宏大、多全面,也不要寄望于一次調研解決所有問題。能把具體的小問題解決,再“由小見大”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1961年作為國家領導人的陳云回到家鄉上海青浦小蒸公社做調查,他就抓住了“母豬公養還是私養”“種雙季稻還是單季稻”這些小問題進行調查分析,最終解決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實際難題。
最后,就是要下真功夫寫好調查報告。調研成果最終要通過調查報告來體現,但如今調查報告大多成了一種文風刻板的“八股文體”,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調研的人不親自動手寫報告,而接受任務的“筆桿子”大多專職于寫公文材料,最后都搞成了“八股文章”。事實上,文無定法,只要能真實反映問題、表達思想,調查報告怎么寫都可以。像毛澤東等調查的行家里手,寫出來的調查報告就不拘一格,生動好讀。他也曾明確提出調研材料不要“枯燥無味、千篇一律”,要“有骨有肉,生動活潑”。
大興調查研究,重在改進領導干部的調研作風。各級領導干部只要時時處處聚焦一個“真”字,下真功夫、動真感情,做到真深入、真探究、真動手,就能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就能防范調查研究被“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