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于里
如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一上網,各種各樣的“糟心事”就撲面而來。矛盾不大,網友們總能吵得“很兇”,比如高鐵上遇到“熊孩子”了,排隊時遇到有人插隊了……爭論又常常走向對立、撕裂與網絡暴力,久而久之,看新聞都快成為一件需要做心理建設的事情。
不可否認,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攝像機”的時代,人們的權利意識更加自覺了,遇到事情懂得拍下視頻留存證據。這無可非議。具有爭議的是,有些人就算與他人發生很小的矛盾也要“鬧上網”,將小事“鬧大”。
“小事鬧上網”,當事人雖有維護自身權利的目的,但也帶有比較強烈的施壓訴求。參與討論的網友也在無形中成為了“網絡審判員”。當然,很多網友的出發點是善意的。他們出于樸素的正義感和同理心,想要幫當事人維護合法權利。只是,“小事鬧上網”的結果常常事與愿違,比如以維護正義之名出發,卻走向正義的反面——激化矛盾。何以至此?
一方面,網絡本身具有“放大”效應,本來當事人可以就地處理好的小事,一放到網上,就變成一件成千上萬名網友參與的“大事”,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意見交織裹挾,形成了能量驚人的輿論場,這就相當于把個人糾紛變成社會矛盾,矛盾激化了也擴大了。
要說服一個人本來就不容易,要說服一群人就更難,以至于鬧到最后,當事人想要平息事態,網友仍不罷休。所以,當矛盾擴大后,想收場往往要付出更高的代價,其間消耗的社會成本更是不可估量。
另一方面,一個微小的過錯在全民的放大鏡下,也可能變得“罪大惡極”。人一旦產生“代表正義消滅你”的沖動,就很容易陷入一種道德亢奮。有了正義的名義,人也很可能失去審慎和節制。
明明出發點是幫當事人維護權利,結果卻變成了對他人的人肉搜索、網絡暴力,導致對他人合法權利的侵犯;本意是懲惡揚善、讓社會運轉更加有序,結果是不同立場的人互不相讓地對立“互撕”,讓網絡空間變得烏煙瘴氣。
所以,“小事鬧上網”并不值得提倡。它有可能擴大社會矛盾,加劇群體撕裂。一旦“小事鬧上網”成為常態,全社會的“火氣”越來越大,社會的容忍度會越來越低,社會也會越來越“脆弱”。
我國基層社會治理中有一條寶貴的糾紛化解經驗,叫“楓橋經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它適用于任何小矛盾、小糾紛的化解。每個人都會遇到糾紛,有時也確實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人能經得起顯微鏡式的檢驗,所以遇到小糾紛就地協商解決,既是給他人一次機會,也是給自己一次機會。而從社會運轉的角度來看,“楓橋經驗”也不可或缺,畢竟在一個社會里這樣的小矛盾不計其數,就地化解能減少社會“火氣”,讓社會有序運行。
還應該檢討的是,很多“小事鬧上網”是旁觀者拍攝爆料的,其中不乏看熱鬧、博流量者;而從平臺到媒體,為了獲取流量,也會參與到話題的“炒作”,無形中激化了矛盾。這恰恰說明,平臺與媒體有必要增強社會責任感,不做有意識地博取流量的事,多給出正面引導,鼓勵大家友好協商化解矛盾,共同守護網絡空間的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