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鐘的
“幾乎每個部門、每項職能都在推APP,手機內存都快不夠用了。”基層借助政務APP開展工作,是數字技術賦能社會治理的鮮活體現,然而,一些地方對名目繁多的政務APP 提出注冊、登錄、打卡、問題反饋等硬性要求,并與干部工作考核掛鉤,讓工作人員徒增壓力。
比如,有基層干部反饋,在巡河過程中發現塑料瓶,使用“撿起”的方式解決,還要拍照然后上傳到APP,以完成上級“每月問題上報”的考核要求。一些APP提出軌跡記錄、時間限制等硬性要求,如果中途停頓或意外退出,還常讓人白費工夫。
再比如,因為對登錄率實施考核,不少村干部連上廁所都在“刷積分”、填數據。有地方專門為此安排了“登錄員”:指定一名村干部管理6個工作賬戶,定時定點把需要登錄的APP“刷一遍”。本意是節約人力的數字政務,卻無形間增加了對人力的消耗。
還有政務APP要求干部每天上報新增事件,每月每個網格事件錄入不得少于20件、矛盾糾紛事件錄入不得少于5件。那么,如果矛盾糾紛不達標,為了滿足“業績”,是不是還要“制造”矛盾?
政務APP是數字政務建設的落腳點,為其制定一定目標是合理的。但是,推廣政務APP的初衷,在于為基層減輕事務負擔,如果政務APP讓基層干部感受到額外壓力,就有必要反思這項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否存在缺陷了。這樣的政務APP,看似搞了創新,實則白白增加了工作人員勞務上的消耗。
“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基層工作人員往往身兼數職,就是為政策落實“穿針引線”的人。這既反映了基層工作的復雜性,也決定了基層工作者用于完成每一項任務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APP安裝了七八個,工作圍著手機轉,實事卻辦不了幾樁,這無疑給基層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負擔。因此,政務APP要整合功能,貴精不貴多。
政務APP要提高便捷性,讓數據“多跑路”。一款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APP,要求工作人員上傳“穿紅馬甲做交通勸導”的照片,在使用中,拍照成了技術活——沒穿紅馬甲、沒有勸導動作都不行。基層工作存在隨機變化,如此講究照片的“工整”與“美觀”,難道要基層干部學會擺拍嗎?
政務APP要追求實效,防止“流量思維”主導規劃發展。有的地方在推廣政務APP時,把追求政務數字化建設的成效,簡單等同于下載量、粉絲量、投票量、轉發量等指標。然而,數字政務的覆蓋率和完成率再重要,也不如追求治理效能的“里子”重要。其實,APP功能全面、操作便利,自然就有基層干部愿用、想用。
基層工作歸根結底是人的工作,政務APP不能越俎代庖,用機械思維代替溫情溝通。如果政務APP只在乎打卡、填表這樣的工作,就可能裹挾那些干實事、真作為的干部,屏蔽真正反映政情民意的信息,讓有為者流汗又寒心。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的調查研究,仍是基層的基本工作方法,只有體察基層實情,才能全面掌握情況。
基層減負年年喊,形式主義年年新。有關部門應當樹立這樣的理念:智能設備是拿來用的,而不是拿來考核的。只有戳破政務APP的形式主義、功利主義泡沫,才能讓基層干部的手機輕裝上陣、有的放矢,從而真正通過“互聯網+”為基層治理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