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三喜
國家統計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人口基金共同發布了《2020年中國兒童人口狀況:事實和數據》。報告顯示,中國近一半兒童直接受到人口流動的影響,每3名城鎮兒童中就有1名流動兒童,每10名農村兒童就有近4名是留守兒童。全國有1.08億孩子因為種種原因不能與父母雙方一起居住。
2022年,中國人口60多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一項關于兒童人口的數據特別突出:中國少兒撫養比(0—14歲人口與15—64歲人口之比)在1980—2020年下降近六成,我國已成為少兒撫養比最低的國家之一。在兒童人口數量減少、占總人口比例降低的背景下,提高兒童養育的質量至關重要。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就是提高兒童養育質量的嚴峻挑戰之一。今年3月,武漢大學一課題組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其調研的中部省份(河南、湖北、湖南)中,九成農村留守兒童長期使用手機娛樂。課題組在貴州一所鄉鎮中學調研時發現,有的留守孩子為了玩手機游戲,竟連續5天5夜不睡覺。
這些調研結果令人觸目驚心,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留守兒童為什么沉迷手機,正是現實生活中親情的缺失,讓他們轉向虛擬的網絡世界尋求慰藉。而沉迷手機,帶來的不僅是精神的萎靡、學業的退步,還有價值觀的偏離。此外,諸如留守兒童遭侵犯事件的出現,鄉村兒童心理健康風險大、抑郁檢出率偏高等問題,也警醒著全社會繼續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力度。
隨著越來越多的城鎮人口參與外出流動,城鎮也出現了較為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城鎮留守兒童已從早期的不為人知,增加到2020年的2516萬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37.6%。
有人將留守兒童的困境,視為現代化發展之殤。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父母的關心和呵護,對留守兒童成長的影響是深刻的,也是長遠的。
同時,流動兒童問題越發凸顯。留守兒童表現出低齡化特征,平均年齡為7.7歲;流動兒童平均年齡相對較大,為9.5歲。實際上,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很可能是同一批人。留守兒童長大后跟隨父母進城,終于和父母共同生活,但失去了傳統的家庭和社區支持體系,在教育、醫療等方面難以享受與城市孩子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他們來到城市,但受制于戶籍制度、家庭經濟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融入城市方面仍面臨障礙。處于成長關鍵期的流動兒童,容易因環境變化產生孤獨感、社交焦慮等心理障礙,這些問題可能在其成年后仍有持續影響。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則需要用一生來治愈?!比耸侨f物的尺度。對待兒童的態度、兒童生存發展權益的保障水平,是衡量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尺,更是衡量發展質量的重要標準。
留守兒童問題也好,流動兒童問題也罷,都是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也必須要在發展中解決。上億孩子無法與父母雙方生活在一起,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必須用更具暖意、更有力量的公共政策來守護這些兒童,尤其是作為人口流入地的大城市,要用更加開放、更具包容性的政策來接納他們,為孩子們創造更幸福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