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俠
(安徽省太和縣關集畜牧獸醫站,安徽 太和 236600)
隨著我國生豬養殖業的科學發展,生豬規模和數量不斷擴大。養殖過程中保育豬階段的養殖至關重要。保育階段的飼養管理是仔豬由斷奶向育肥階段過渡的重要時期。養殖過程中,保育豬機體各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因此,對環境的耐受能力較低,任何條件的改變都有可能會導致其出現應激反應,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做好保育豬的飼養管理,減少機體應激,完善疾病防治是促進保育豬管理的重要措施。
仔豬斷奶時并未采用科學、系統的斷奶方案。養殖人員未根據仔豬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斷奶方法。因此,對仔豬和保育豬的生命健康安全無法保證。斷奶前后,養殖人員未加強對仔豬機體健康狀況的管理,導致仔豬出現食物抵觸反應。此時若未及時處理,會造成仔豬營養不良。斷奶后長期生活在寒冷的環境下還會影響仔豬身體健康。
保育豬在斷奶后,養殖人員對其營養攝入并不關注。由于飲食的改變,大多數仔豬在斷奶后易發生營養不良,飲食的改變還易造成腸道功能被破壞,導致保育豬免疫力下降,進而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一旦出現流行性疾病,保育豬自身無法抵御病原體的感染,進而危害健康。同時消化道被破壞,導致其消化功能減弱,造成大面積腹瀉現象的發生。
保育豬飼養管理過程中,大部分基層養殖戶存在管理理念過于傳統的現象,管理過程中容易忽視重要問題。這些飼養管理人員科學管理意識不足,對保育豬只進行簡單的飼養管理,造成保育豬生長狀況不佳。另外,由于管理人員未經過科學、系統的培訓,不了解現代化飼養設備,過度重視后期經濟效益,前期投入較低,養殖環境較差。
規模化養殖場內生豬養殖過程中應保證飼料品質,這是確保生豬健康生長的基礎。保育豬對飼料品質要求較高,養殖人員應嚴格把握好飼料品質,選擇優質的飼料飼喂。保育豬飼養過程中,飼料質量決定機體健康狀況以及后期肉品質。飼養管理過程中應加強對飼料的儲存工作,保證原料新鮮、優質,防止因儲存不當造成飼料發霉、變質。保育豬在采食變質的飼料后采食量會降低,腸功能破壞,甚至危害身體健康。另外,發霉、變質的飼料還會造成保育豬機體器官損傷,甚至造成死亡。劣質飼料無法滿足保育豬的生產需求,會造成保育豬生產性能降低,養殖周期延長,經濟效益下降,嚴重阻礙養殖場發展。
保育豬生長發育速度較快,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較高。因此,養殖人員挑選日糧時應選擇消化率高、營養含量豐富的日糧,避免造成其消化不良,影響生長發育。飼喂過程中,養殖人員應做好飼喂時間的記錄,保證料槽不斷料。同時還應做好飲水的供應。尤其冬季應提供溫度適宜的飲水。保育階段前3天,養殖人員應保證仔豬飲水量在1公斤左右,隨后逐漸增加飲水量,直至保育豬體重達到10公斤時,日飲水量維持在1.5~2公斤。若保育豬飲水不足,會導致其采食量下降,生長發育減慢。為了減緩斷奶后仔豬的應激反應,養殖人員可在飲水中添加維生素、葡萄糖等營養物質,從而提高仔豬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換料期間應做好飼料的過渡工作。飼喂一周乳豬料,隨后減少乳豬料的用量,直至改成仔豬料,防止因突然更換飼料導致胃腸道不適。保育豬飼喂時間、次數應固定,通常每天飼喂6次。同時在仔豬斷奶后1~2周應采用限量飼喂方式,斷奶3周后可自由采食。
科學的飼養環境是保證保育豬良好的健康狀態的關鍵。首先,養殖人員應嚴格控制豬舍內環境溫度。由于保育豬機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對外界環境溫度較為敏感,缺乏一定的耐受力。因此,夏季應做好豬舍的降溫防暑工作,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保證豬舍內溫度維持在26~28℃。同時,還應做好舍內的通風工作,防止豬舍內空氣質量差,大量有害氣體危害保育豬呼吸道,造成呼吸道疾病高發。除此之外,還應保證飼養密度合理。根據季節等因素及時調整飼養密度,冬季可提高飼養密度,夏季可適當降低。
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還應保證飼養環境干凈衛生,可使用高壓水槍等清洗設備清理豬舍地面、墻體等。每日定時對豬舍內的糞便、尿液等污染物進行清理,同時為了防止仔豬在污染物上活動,在清理時還可噴灑仔豬干燥劑。養殖過程中應做好豬舍內外的消毒工作,定期殺菌消毒和有效切斷病原體的傳播途徑,降低豬身及周邊環境內病原體數量,從而降低疾病發生概率。養殖人員應定期對豬舍及周邊環境以及飼養工具進行殺菌消毒,并定期對保育豬進行清洗,從而提高消毒效果。另外,還對進出養殖場的車輛及工作人員進行消毒管理,養殖期間應采用封閉式管理模式,盡量減少人員及車輛流動,從而降低安全隱患。保育豬在出欄后,養殖人員還應對豬舍進行全面的消毒和清洗。豬舍在消毒、空置7天后可轉入新的保育豬。
養殖過程中應保證各類飼養管理設備齊全。首先,養殖前應對豬舍內的飲水器、料槽、保溫設施、風機等進行檢查,保證其能良好運行。在設備無任何異常情況下方可轉入保育豬。養殖過程中,一旦設備發生異常,應立即進行維修和更換。
規模化養殖過程中,除做好飼養環境的控制外,還應做好保育豬的分群管理工作。根據保育豬體重、生長狀況等,將年齡、體況基本相同的仔豬放于同一欄舍內進行飼養。分群通常在晚上進行,白天保育豬較為活躍,分群會造成機體應激。分群工作完成后,養殖人員還應加強對保育豬的觀察,防止其因環境改變出現應激反應。若出現應激則應立即進行處理。
規模化養殖過程中,做好保育豬的疾病免疫工作至關重要。加強免疫預防,可有效提高仔豬身體健康狀況。養殖過程中,做好疫苗免疫工作可有效降低疾病發生概率。疫苗接種過程中,保育豬容易發生應激反應,因此,養殖人員應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保育豬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應根據不同生長階段或季節常見疾病發生規律,進而采取科學的疾病防治方案,有計劃地進行免疫預防。此外,還應建立健全免疫防治檔案,保證所有保育豬均接種疫苗,從而防止疾病的發生。
規模化養殖過程中,傳染疾病的發生可對養豬業發展造成嚴重的打擊,嚴重限制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傳染性疾病的預防主要以提高保育豬自身抗病力為前提。養殖期間,養殖人員可通過藥物保健方式提高保育豬機體抵抗力,從而預防傳染性疾病的發生和傳播。對于3~4周齡的仔豬可在日糧中添加新霉素和多西環素,連續飼喂一周可有效預防大腸埃希菌病的發生。同時,也可在日糧中添加維生素C,從而提高仔豬抵抗力。保健期間,養殖人員還應加強對豬場的觀察。根據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特點,及時做好科學預防。同時做好欄舍內的消毒工作,提高礦物元素含量,從而避免病原體的入侵。為了有效避免保育豬應激反應和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在轉入保育舍后應在日糧中添加抗菌類藥物。同時,對于兩月齡的保育豬還應進行驅蟲。
綜上,保育階段是生豬養殖的重要階段。做好保育豬的飼養管理可有效提高保育豬的生產性能以及機體健康狀況,這對于提高養殖場養殖經濟效益非常重要。養殖人員可通過提高飼養管理水平,不斷促進保育豬生長發育,進而推動養殖場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