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定溢 聶士斌 張亞茹
摘要 近年來,大量新興、交叉學科和方向不斷涌現,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亟須更加充分和深入地進行科教融合,但目前缺少相關具體的合作機制,文章以安徽理工大學與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聯合培養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為例,從建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共享機制、“項目引領,協同育人”的培養機制、“切合實際,設定指標”的考核機制、“科教融合,共建平臺”的合作機制、“雙向管理,分工明確”的管理機制等方面探討了科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合作機制,對安全類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進行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關鍵詞 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合作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5.018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大量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不斷涌現,傳統學科專業也不斷涌現出新的學科方向,對高校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培養方向和培養機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傳統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導師形成了新的挑戰[1-3]。由德國教育家洪堡提出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科教融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育人等研究生培養理念逐漸深入人心[4-5],使得高校可以借助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培養新興和交叉學科方向的研究生,提高研究生的就業適應度;而科研院所也可以借助高校研究生解決科研人員短缺等問題,形成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6-8]。但不同學科和專業的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應具體討論,從而形成適合不同高校和專業的具體的合作機制。在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領域,隨著新型城鎮化戰略和“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等各項國家重大戰略的陸續出臺,城市公共安全問題逐漸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在城市公共安全方向,面臨建筑設施消防、城市安全風險防范、環境智能監測感知、人員智能疏散等若干亟待解決的重大關鍵問題。科研院所面臨公共安全方向后備科研力量薄弱,而高校則面臨公共安全方向教學師資短缺等問題,因此,在公共安全方向進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就顯得尤為迫切。本文即以安徽理工大學與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為“清華合肥院”)聯合培養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為例,探討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科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合作機制。
1安徽理工大學研究生培養現狀
1.1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概況
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擁有博、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入選“十四五”安徽省高校I類高峰學科,且在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入選A類學科,排名位列安徽省屬高校第一,被譽為煤礦瓦斯治理人才培養的搖籃。擁有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炭安全精準開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9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
1.2研究生培養現狀
圍繞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和行業重大需求,安徽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形成了煤炭安全精準開采、瓦斯治理與動力災害防控、智能通風與防滅火、粉塵防控與職業安全健康、爆破安全與防治和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6個特色鮮明的學科方向。其中,前5個學科方向為傳統學科方向,而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方向為新興的學科方向,目前的師資力量不足以對該方向的研究生培養形成較好的培養基礎,因此,亟須尋求該方向的科研院所進行合作。
安徽理工大學高度注重研究生創新培養質量,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已與國內外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國際化、開放式辦學,持續引進世界一流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和研究生聯合培養等。
綜上所述,安徽理工大學在國內外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和聯合培養研究生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在新興和傳統學科方向均有較好的布局和科研實力,但在公共安全這一新興學科方向缺乏優秀的研究生師資力量。
2清華合肥院研究生培養現狀
2.1清華合肥院簡介
清華合肥院由清華大學與合肥市政府合作共同組建,該研究院的定位是面向國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準公共安全科技前沿,依托清華大學的學科綜合優勢和合肥市產業政策優勢,匯聚公共安全領域的科技、人才和資本要素,構建公共安全領域科學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孵化一體化體系,建設公共安全領域綜合開放式研究平臺,創建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基地。清華合肥院率先提出并探索“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理念,在公共安全方向擁有消防與應急救援國家工程實驗室、城市基礎設施安全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平臺,科研力量雄厚。
2.2研究生培養現狀
目前,清華合肥院不具備相關學科的博、碩士學位授權點,基礎科研人員數量短缺,后備科研力量不足,亟須與擁有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博、碩士學位授權點的省內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豐富自身科研力量,培養后備科研人才。
綜上所述,清華合肥院在城市公共安全方向科研實力雄厚,具備較好的科研平臺、體系和人員等,但不具備博、碩士學位授權點,嚴重阻礙了該院的進一步持續發展,亟須尋求相應高校進行深化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
3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合作機制探討
以上述安徽理工大學和清華合肥院研究生培養現狀為例,兩家單位均具備進行科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合作基礎,但相應的合作機制需進一步討論,筆者建議可以從信息共享、聯合培養、指標考核、共建平臺、雙向管理等方面建立合作機制。
3.1“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共享機制
安徽理工大學選派師生進駐清華合肥院,強化雙方在公共安全領域的科研交流與合作,聯合開展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生教學與培養工作、城市地下工程體系公共安全規劃、城市地下工程公共安全科技攻關,建立健全共享機制,共同提升在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研究生教學與科研水平。另外,可以邀請在公共安全領域具有豐富科研實踐經驗、較高學術造詣、國際化研究視野和先進科學教育管理理念的高水平學者,開設學術專題講座和學科前沿交叉課程。
3.2“項目引領,協同育人”的培養機制
高校和科研院所應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以重大科研項目作為引領,協同公共安全領域的科技創新合作,推動建立健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具體政策,合作培養城市生命線安全(包括燃氣、供水、排水、熱力、橋梁、邊坡等)、建筑火災防治、環境監測與預警、城市安全智能感知、城市極端災害防治、人員防護與疏散疏導等城市公共安全領域的高水平研究生,通過設立研究生科研創新培養項目、未來科學家計劃等聯合資助的方式,加強研究生現場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共同推動我國公共安全領域的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
3.3“切合實際,設定指標”的考核機制
科教融合實質上是一種以研究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挖掘研究生的自主本能與求知本能,幫助研究生認識科學發展的規律、趨勢,掌握探究、發現、創新的方法,領略科學精神,提高其熱愛科學的興趣和研究科學的能力。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教融合、協同育人還需針對研究生制訂切合實際的考核指標,強調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與科學研究協調深度融合,堅持知行合一,以培養發展全面、創新實踐能力強、服務于社會的高素質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為目標,深化研究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并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科研創新能力以及現場應用能力等綜合素質。
3.4“科教融合,共建平臺”的合作機制
高校和科研院所應合作共建科研平臺和實驗系統等。首先,安徽理工大學與清華合肥院聯合申報共建的城市安全科教融合學院獲國家發改委批準建設,兩家單位應以共建城市安全科教融合學院為契機,持續深化在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創新體系、城市地下工程體系、公共安全規劃等領域的科研合作、成果轉化,共同提升公共安全領域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水平。在生源建設、師資力量、創新培養、就業規劃等方面開展深化合作,大力加強城市安全創新型產業人才的培養。其次,安徽理工大學應與清華合肥院合力推廣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共同打造全省統一的安全運行體系,協同共建安徽省“城市生命線”。加強科研合作與平臺建設,實現強強聯合,共同解決安全應急產業技術人才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問題,為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作出應有的貢獻。
3.5“雙向管理,分工明確”的管理機制
針對院校聯合培養的公共安全方向的研究生,高校和研究院均應成立單獨的研究生培養管理辦公室,并安排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管理和協調。同時,應對研究生的管理進行明確的分工,如高校主要管理研究生學籍、基礎課程學習、學位考核和研究生課程培養經費配套,研究院主要管理研究生專業課程學習、創新培養、現場實踐、過程考核和研究生創新培養經費配套等,從而做實做細聯合培養研究生的管理保障、制度保障和經費保障等。
4結語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安全領域人才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亟須進行科教融合聯合培養公共安全方向的研究生。本文以安徽理工大學與清華合肥院聯合培養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為例,分別簡要介紹了安徽理工大學與清華合肥院的研究生培養現狀,從建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共享機制、“項目引領,協同育人”的培養機制、“切合實際,設定指標”的考核機制、“科教融合,共建平臺”的合作機制、“雙向管理,分工明確”的管理機制等方面探討了聯合培養公共安全方向研究生的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合作機制,對安全類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進行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通訊作者:郝定溢
基金項目:安徽省省級新時代育人質量工程(研究生教育)項目(2022JYJXGGYJ260260,2022GJXSLT012);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2021XTYRJD006)。
參考文獻
[1]徐先莽,趙培玉,尹延超,等.科教融合協同育人實踐與分析[J].科教導刊,2022(11):1-4,35.
[2]王凱,倪炎,王亮.“雙一流”戰略視域下教師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1(8):1-4.
[3]劉繼安,盛曉光.科教融合的動力機制、治理困境與突破路徑——基于中國科學院大學案例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 2020 (11): 26-30.
[4]中科院海洋大學科學研究中心.創新科教融合體制機制協同培育拔尖創新人才[J].山東教育(高教),2020(10):14.
[5]周青芝,劉永,龍雙漣,等.科教深度融合下的人才培養路徑和機制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0,19(16):247-248.
[6]潘紅,姜峰,楊松青,等.以研究院為平臺創新協同育人機制培養科教融合人才[J].勞動保障世界,2018(12):48,52.
[7]余修武,葉勇軍,蔣復量,等.“科教融合、校企合作”雙翼模式下的人才培養初探——以安全工程為例[J].高教學刊,2018(1):10-12.
[8]朱紹友,孫偉,章孝榮,等.對高校協同育人及其機制構建的若干思考——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5(7):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