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雷 朱海璐 周惠玉
摘要 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點,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以科學的方法處理就業和擇業問題,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對待就業壓力和困難。當前,我國就業市場發生重大變革,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日益凸顯。文章針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研究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心理,針對大學生就業心態呈現的諸多問題,從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自我認知、轉變就業觀念、加強就業心理指導四個方面,提出解決策略。本研究旨在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心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5.049
1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
1.1有利于大學生完成角色的轉變
每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社會學相關研究表明,角色轉變不僅是行為模式的改變,更是思想觀念的轉變,該過程附帶著個體身份角色和社會地位的改變,大學生需要從一名學生轉變為社會公民。部分大學生面臨人生角色轉變時,通常不能快速地調整心態,大學生就業是學生角色到職業角色的轉變,大學生需要做好心理和行為的準備,轉變成為社會求職者[1]。大學生與職業人員的主要區別在于大學生是受教育者且經濟不獨立,需要不斷學習來掌握技能;職業人則是已掌握技能的社會責任者,也是社會貢獻者。良好的就業心理可以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處理好社會關系,促進大學生角色的順利轉變。
1.2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目標的合理制訂及實施
就業的關鍵在于確定就業目標,目標的確定是就業的基礎。大學生制訂適合的就業目標,對他們今后的職業發展十分重要,適合的就業目標會增強大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他們產生舒適、愉悅的職業心理,在職場上如魚得水。良好的就業心理可幫助大學生認清自我,了解市場需求,客觀地自我定位,做出準確的判斷,找到符合自己的職業。大學生需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提高抗壓和抗挫折的能力,在外部干擾時或求職失敗后,要用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不斷地努力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2]。
1.3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為社會主義建設工作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就是“要加強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養,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健康的心理以及健全的法律意識”[3]。可以說,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健康的就業心理使得大學生在走上社會、步入工作崗位時能積極地從事社會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能有效推動他們的全面發展。通過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教育,幫助大學生進行理性的自我分析和客觀的實際分析,及時發現自身不足,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積極把握就業機會,合理作出決策;在就業實踐中充分鍛煉自己,從而為其未來職業生涯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2大學生就業心理現狀闡述
2.1準備不足,就業心理不成熟
部分“90后”及“00”后大學生具有獨特的心理特點。進入大學后,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未意識到職業生涯設計的重要性,未很好地進行全面職業規劃。同時,日常對就業政策和相關信息關注度不夠,到畢業季到來之際,匆忙準備就業,臨時抱佛腳。就業市場波動,大學生存在明顯的就業準備不足,就業心理不成熟,依賴心理嚴重,他們的思想缺乏獨立,對就業方向和客觀事物缺乏自己獨到的見解,難以結合自己的實際做出判斷。
2.2人職不匹配,就業觀念落后
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教育步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然而大部分學生,尤其是公辦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仍停留在精英化階段,呈現與時代發展不匹配現象。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期待過高,對薪資水平、福利待遇的期望值遠高于實際。在就業地區選擇上,明顯存在重經濟發展快的東部地區、輕經濟發展滯后的西部,向往城市就業、輕視農村就業,“故土難離”現象也比較普遍。此外,大部分學生的創業意識還比較淡薄,存在先就業后擇業,有機會再創業的觀念[4]。
2.3認知不足,就業態度悲觀
部分大學生面臨就業競爭時,缺乏對自身正確的認識,存在高估或低估自身能力的情況,加之自身缺乏對就業的良好準備,容易在思想上出現消極心理,不能勇于面對就業競爭,不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大學生在面對應聘失敗后,往往會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缺乏積極地尋找適合工作的勇氣和毅力,甚至會出現消極待業的情況。大學生階段的學習和生活與社會競爭相比輕松很多,導致其面對社會競爭時,不知所措,出現自卑和膽怯心理,沒有積極面對挑戰和困難的勇氣及信心。大學生在不斷地應聘后,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就會心理受挫,打擊其積極性和信心,導致存在悲觀的就業心理。
2.4恐懼抵觸,就業選擇焦慮
對于就業市場了解不夠深入,某些冷門專業無用人單位問津,讓部分學生對就業充滿焦慮和恐懼,還有部分就業崗位出現“重男輕女”的現象,讓一些大學生求職者失望退縮等,尤其是在經歷了多次嘗試未果的情況下,這種焦慮和恐懼的情緒會加重,必須要加以重視,及時發現并進行有效調節、疏導。
2.5家庭主導,就業思想缺乏自主性
大學生就業存在代際傳遞效應影響,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絕大多數家庭依舊抱著老觀念不放,將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和整個家庭的榮辱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過度干預子女擇業、就業,嚴重影響大學生就業自主性。父母這種過高的期望給子女的心理帶來無形的壓力,讓他們無法坦然面對現狀、接受現實。
3解決就業心理問題的有效策略
3.1盡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做好就業心理準備
大學生是在家長的呵護與教師的幫助引導下度過的大學生活,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較弱。因此,大學生應該擺正心態,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提前做好職業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生成長、成才、成功的道路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新時代大學生而言,通過大學的學習獲得從業的本領,最終走上職業道路,是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大學生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的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其就業發展。及早做出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和設計,做好就業心理準備,是成功就業的前提,同時也是幫助大學生合理定位自己、找準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了解就業市場的重要手段。
3.2正確自我認知,找準職場切入點
大學生要全面了解自我,深入進行自我剖析,了解自己的價值取向、性格、氣質、興趣、優勢、劣勢等,提升自我覺察和認知,完善自我認識,將個人特征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做到實事求是,腳踏實地,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同時,在擇業過程中,大學生要正確認知自我,避免從眾心理,不要讓自己的擇業方向和期望水平受到其他人的影響。高校教師要在大學生的關鍵轉折期及時給予他們引導和幫助,指導他們完善自我認識,不要在與同學的盲目攀比中迷失自己,而應該充分地結合自己的能力、特點和社會需要,以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為出發點來選擇就業方向,擺正自己的就業心理。另外,當下許多待業大學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原因還包括期望值太高,對于工作的選擇存在著過于理想主義的心態,學校也要注意調節學生的就業期望值,減少“這山望著那山高”“腳踩幾只船”的現象。
3.3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樂觀的就業心態
一是要與時俱進,立足時代需求。樹立理性、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把自己看作是普通的勞動者,調整好心態,崗位不分高低貴賤,重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二是轉換思維,保持樂觀的就業心態。與其固守一隅,不如開疆拓土,換個角度審視自己,樂于到基層工作,到農村去,艱苦創業等。三是鍛煉自己自主擇業的能力,真正根據自己的綜合能力、興趣愛好等合理選擇自己的職業。另外,部分大學生在擇業期內存在嚴重的依賴心理,在心理上依靠走后門、托關系的方式去獲得工作。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正確的擇業心理應該是時刻具備競爭意識,滿懷信心地做好就業準備,才能在眾多求職者中贏得適合自己的職位。
3.4加強就業心理指導,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
高校要依據大學生學習能力強、適應能力強等特點,加強就業心理指導工作。一是打造一支專業化隊伍,高校要從內部選出具有真知灼見的教師,將其歸入指導隊伍。可以邀請有能之士召開講座、培訓等提高教師的指導能力。二是創新就業指導方式。高校就業管理部門需要做好市場調研,采取科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積累成功經驗。在網上搭建指導平臺,為學生提供服務。通過網絡溝通,了解學生的困惑點,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就業心理,最終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三是針對個體開展個性化指導工作,結合學生個體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心理指導,也可通過開展就業心理懇談會等形式,多方面全方位了解學生,并提供有效幫助。
3.5設置自我調適活動,提高自我監控能力與心理素質
對于待就業的大學生來說,緩解其就業心理問題的有效途徑是提高他們的自我監控能力,自我監控是一個自覺設定計劃、自我檢查、調節與自我評價反饋的過程,提升大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與心理素質,可以促使他們積極地為自己設定預期目標,并為之努力奮斗、積累經驗。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校應該為臨畢業大學生組織自我指導訓練,引導他們主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并讓他們意識到待就業過程中產生心理壓力是正常現象,教導他們學會正確看待自己的心理壓力,通過自我調適來客觀地評價自我,分析自己的就業方向與形勢。大學生能夠清晰且全面地認識自己對他們的未來就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可以自主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抱著平和樂觀的心態來積極參與職業競爭,有利于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
3.6建立大學生就業機制,優化就業環境
針對大學生就業的實際情況,政府應該積極制定并出臺就業優惠政策,盡量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發展空間和就業環境,保障他們擁有健康積極的社會文化氛圍與安定有序的生活學習環境。另外,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及時為大學生解決心理困擾,設置大學生就業保障機制與貧困生救助機制,保障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相關的企事業單位要及時向學生展示單位信息,與高教就業指導中心進行溝通交流,使學生了解到豐富多樣的、自己所需要的就業信息。為了避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出現,企事業單位要明確自己的用人策略,在招聘的同時附帶崗位說明,將單位的相關情況與用人信息完整呈現在學生面前。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22EDE388);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項目(SJGY20210789)。
參考文獻
[1]南凱,魏滿堂,姜冉.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個性化干預措施臨床研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38(4): 123-128.
[2]梁潔.高職學生心理素質對調節就業心理壓力積極適應社會的研究——評《大學生職業心理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12): 1924.
[3]張月琦.“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就業心理的關系及團體輔導干預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1,23(24):125-126.
[4]王萍萍,王曉雪,王衛紅.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茶文化的視角[J].福建茶葉,2021,43(12):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