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王曉曦
【摘要】經濟新常態給高職畢業生帶來了新的就業壓力和挑戰。本文以經濟新常態為研究背景,分析了在新的就業形勢下,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成因,并探索了培養高職學生良好就業心理素質的途徑。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高職學生;就業心理
就業心理是指由先天和后天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對求職者的自我認知和職業選擇產生重要影響的心理品質。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是擇業者不可小覷的軟實力,為高職學生的成功就業提供心理保障。我國國民經濟目前正處于戰略轉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態時期,經濟新常態派生出就業市場的新變革,嚴峻的就業形勢導致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陡增,就業心理問題日益凸顯,并成為威脅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新常態下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由來
2014年,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的黨中央在對我國經濟現階段發展特征科學認識和未來走勢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經濟目前進入“新常態”的重要論述。在這一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發生重大變革,這也為高職學生就業帶來了新的沖擊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新常態背景下,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優化和升級經濟結構。
傳統產業遭到淘汰和轉型。中國原有的勞動力需求大戶和熱門崗位的用工需求將減少,對就業市場造成沖擊。
(2)新常態下,創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科學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領域中的作用愈發重要,在各行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智能機器人、三D打印、無人機、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帶來了行業的巨大變革,改變了傳統落后的生產模式,對求職者的素質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國目前高職教育理念滯后,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的需求,導致高職學生的技能水平較低,創新能力不足,綜合素質較差,難以滿足企業對于人才和技術的要求,從而造成高職學生就業困難。
(3)隨著高校擴招,應屆畢業生人數連年攀升,而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每年新增就業崗位的數量減少,導致就業崗位供給不足,這些都增加了高職學生的就業壓力。
嚴峻的就業形勢給高職學生帶來了沉重心理負擔,很多高職畢業生對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對成功就業喪失信心,自我評價降低,產生了失落、焦慮和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眾多的調查研究表明,就業問題已經成為高職學生最主要的心理問題根源。
二、提高高職學生就業心理素質的途徑
1、改變落后的職業認知,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受傳統的擇業觀以及社會風氣和家庭環境的影響,目前很多高職學生在擇業時存在著功利主義、隨波逐流以及托人情、找關系等不良的擇業心理。很多畢業在擇業時把職業的安逸與否,社會地位的高低、是否職業對口,薪資待遇情況等作為衡量職位好壞的重要標準,不愿意選擇那些具有挑戰性、開創性或者工作環境艱苦的工作,更不會去主動創業,從何導致錯失就業機會。
高職院校的教師應開拓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做好職業規劃,形成對職業的正確認知,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讓學生認識到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鍛煉人,越是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越能體現個人價值,求職者應該將個人前途與國家的發展和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實現自己人生價值。
2、培養創新精神,提升自我創造力
新常態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大學生創業,鼓勵他們通過自主創業來解決就業難題。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驅動下,用人單位對于創新型人才和學習型人才的需求加大。但是,長久以來,我國的教育制度缺乏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導致高職學生往往缺乏獨立性和主動性,自主學習、主動學習能力較差,創新能力薄弱,無法適應新常態背景下企業對求職者的新要求。高職院校應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他們的自我創造力,為其在新常態背景下就業能力的提升奠定心理基礎。
高職院校應加大創新教育的力度,不僅要培養學生扎實的職業技能,還要鍛煉他們的獨立思維能力和自我創造力。高職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利用先進的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他們自主學習、獨立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突破定勢思維,培養創新精神。
目前,我國針對大中專學生開展了多層次的職業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這些大賽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比賽。通過參與比賽,使學生發現自身知識的薄弱點和能力的短板,讓他們明白當今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極快,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學習能力的高低已成為個人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激發他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3、正確認識自我、加強挫折教育
高職學生對自我的認識主要來自于自我感覺以及家人、老師和同學等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種認識主觀、片面和隨意性較強,缺乏客觀、系統和科學性。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會導致個體高估或低估自身的條件,從而盲目自信或自卑。許多畢業生在求職時自命不凡,為自己設置了不切實際的就業期望值;許多學生懷疑自己的能力,自暴自棄,從而喪失求職勇氣,這些現象都會導致畢業生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導致就業失敗。而現今學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較差,求職面試遇到困難或失敗,就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較大打擊,產生心理障礙或問題。
高職院校應對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通過心理測評、SWOT分析等科學分析工具幫助學生從求職就業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反思自己。通過職業規劃教育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和把握自己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核心競爭力以及能力短板等,進而使他們在求職中擺正自己的位置,能夠合理地進行職業選擇,以減少因不切實際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而產生的消極心理和情緒波動。
高職院校應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接受挫折教育,使他們明白求職就業不會一帆風順,挫折和坎坷是成長的必經階段。學校應積極舉辦心理講座,開展寓教于樂的心理輔導活動,使學生通過課堂內外、多種形式的活動學會管控自己情緒的方法以及疏導自身不良情緒的技巧。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不應僅局限于專業學習,還應設置一定學時的素質拓展類課程,通過素質拓展活動培養學生不怕困難的精神,鍛煉他們堅強的意志品質,使他們能夠坦然地面對成功與失敗。
經濟新常態帶來了新的就業壓力和挑戰,在此背景下,高職畢業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嚴峻并成為阻礙學生成功就業的重要制約因素。高職院校需舉多方之力,重視和加強對學生的就業心理教育,幫助他們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培養創新創業精神,提升畢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從而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軟實力,為成功就業奠定心理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慧 狄敏.淺談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3(9).
[2]車麗萍.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教育[N].光明日報.2014年12月30日,第16版。
[3]李艷。形勢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33).
基金項目: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課題編號:1305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