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軍
摘 要:在高等教育不斷大眾化,高校畢業生持續增加,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就業形式日益激烈的新形勢下,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著很大的心理壓力,表現出特有的心理狀態或心理困惑,針對大學生出現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并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調適就業心理的方法,對大學生實現充分就業,維持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新形勢;大學生;就業心理
一、前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知識經濟的來臨,我國高等教育也告別了精英教育,走上了大眾化教育軌道,大學生數量不斷增加。然而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GDP增速放緩。GDP增長所創造的崗位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畢業生的增長率。其次,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繼續推進,全球市場競爭將越來越來激烈。另外,伴隨我國經濟改革的持續推進,經濟發展方式也將從根本上進行轉變,許多畢業生將面臨經濟結構調整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新形勢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導致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也容易產生許多就業心理問題。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相結合,研究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若干心理表現,探討就業心理客觀引導與自我調試方法,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心理,促進其正確擇業,適應社會發展。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幾種表現
(一)理想定位與現實差距
在自主就業,“雙向選擇”的激烈競爭中,大學畢業生的高期望與社會的低接納之間容易出現不一致,而讓他們產生心理壓力。共青團曾聯合全國近百所高校的調查表明,77.3%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存在就業期望過高的現象。另外,一些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上出現了扭曲,使得他們的求職擇業呈現功利化等不良取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一切向錢看”,“寧愿要大城市的一張床,也不愿要小城鎮一間房”。功利化的就業傾向不僅導致就業的地區性結構失調,也使大學生的就業期望與國家的政策導向不相符合,增大了就業的壓力。
(二)自卑心理與自大心理并存
自卑與自大這對矛盾的心理在大學生的就業過程中常常相互交織,而且有時互相轉化。一些大學生在求職的時候存在自負高傲的心理,對求職有過高的要求,不能客觀地認識當前的就業現狀,適當地對自己的擇業標準進行調整。另外,有的大學生表現為對自己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在自我貶低中失去了求職的勇氣。一些自信程度比較高的大學畢業生在求職的過程中遭遇一些挫折之后,可能會由原先的自負、驕傲轉變為怯懦,進而對自身的素質和就業壓力開始質疑,不敢主動參與競爭。
(三)焦慮迷茫心理與依賴心理
大部分大學生缺乏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社會的理性認識,缺乏對就業的充分準備,在面對各種選擇到時候,也把持不定,同時缺乏明確的目標,在擇業的過程中遭遇挫折而產生就業恐慌。部分大學生在擇業的時候缺乏主動性,只能被動等待,希望機會突然降臨在自己頭上,具體表現為不主動出擊,消極逃避就業市場,抱著等、靠、要的依賴思想,這樣容易錯失就業機會,貽誤擇業的時機。
三、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客觀引導與自我調適
(一)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的根源是其在擇業之前沒有做好相應的思想心理準備,在求職的時候不僅缺乏社會經驗、就業技能,更欠缺就業心理調節能力。這要求大學教育工作者將就業心理教育指導貫穿于整個大學教育過程中,從一、二年級就早介入、早引導,適時開展就業心理指導,幫助學生了解求職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和能力,引導學生合理定位。到三、四年級,就業心理指導應由淺入深,逐步引導他們更好地了解本專業的狀況及社會需求,適當地調整就業期望,樹立科學的職業發展觀。
(二)建立就業心理問題預警和援助機制
大學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面對激烈和殘酷的競爭,甚至屢屢受挫,難免會出現一些心理上的問題,這要求教育機構要建立大學畢業生求職心理問題預警機制和援助機制,對于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事前預防,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解決。針對大學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建立常態化的援助機制,幫助他們調整就業心理,實現順利就業。
(三)大學生自身掌握就業心理的自我調適方法
自我心理調試則是個體針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掌握一些心理調控技能,主動地對自身的心理進行控制、調節,保持心理平衡。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式和自身的一些就業觀念的偏差,當出現一些不良的情緒狀態或心理障礙時,采取及時有效的心理自我調試方法進行調節,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個人潛能,維護心理平衡。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自我調適的常見方法主要有:自我宣泄、松弛訓練法、自我轉化法等。
(四)大學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合理調整期望值,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負面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求職擇業觀,比如功利化,片面地追求物質利益,追求過高的薪酬待遇,把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擺在了次要的位置,從而引起個人期望與社會需要的錯位,職業發展和個人發展的不匹配。大學畢業生應該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專業能力及自身性格和特長,對就業期望進行符合自身實際的科學定位,從而減少擇業的盲目性和就業的隨意性,提高就業的成功率。當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擇業的過程中,核心和關鍵仍然是大學生的能力,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得先機。
參考文獻:
[1]賀平.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新思考[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01:72-76.
[2]昌玉嬌.當代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6,17:99-100.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