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龍++邵文姍++屈菲菲++李亞利++高新++張璐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構建具有時代氣息及實踐指導意義的“工作坊模式”,對于指導高校學生情緒調節,和諧人際關系以及進行就業指導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文章正是著眼于“工作坊模式”對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水平提升的價值,從其對學生情緒調節、人際關系建立及就業指導三方面的影響探討了這一模式的作用及列舉了相應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工作坊模式;調節情緒;人際關系;就業指導
伴隨人才競爭時代的到來,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培養的同時,不僅僅要注重文化知識的傳輸,還應當注重對其心理素質的培養。唯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水平,高校學生才能調控自我情緒、構建和諧人際關系以及具備良好的就業能力。
打破傳統教育模式,踐行當前較為流行的“WORKSHOP”模式,可以將高校學生自我學習意識激發,通過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高校學生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便可以對客觀規律產生一種認同感,進而對主觀世界產生一種自發改變的意識,這一教育模式其理論基礎為團體動力學,側重在師生互動中將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激發出來,變理論為實踐,從而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不斷提高。
一、強化高校心理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21世紀的社會經濟水平更為提升,人才的競爭成為個體之間、乃至各國之間競爭的一個趨勢,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堅力量的高校大學生,唯有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適應社會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情緒調節、人際關系能力甚至未來的就業能力等總體而言,較為薄弱,實施心理素質教育當中有很多環節和當前學生實際存在很多出入。所以,著眼于當前高校學生實際,施教者在教育過程中制定出更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教育模式十分必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工作坊”模式便成為當前高校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
二、“工作坊模式”的內涵及特點
“工作坊學習模式”體現了互動性、體驗性以及參與性特征。一般而言,其團體成員人數為10人到30人不等,團體的領導核心也叫主持人,一般由一位于某方面經驗豐富的個體擔當,通過主持人的指引,借助互動、探討等多樣化的形式,令團體成員都能針對已定的某話題進行互動探討,這種組織模式即“工作坊模式”。
“工作坊模式”其突出特征即為對參與者形成一種吸引力,激發主觀思索,激發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幫助個體更好的成長,實施環節借助實證分析、扮演角色、彼此共享、小組討論、教師評點等和諧的練習形式,將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出來,促使參與者在互動環節進行個體之間的交流、協同思索、策劃出實施方案,并付諸實際,個體之間的協作,是一種變向的人際交往形式,參與者為了更好的與他方協作,必然要調控自我情緒,最終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自當有利于大學生未來順利就業。
三、“工作坊模式”效用及應用
(一)滲透理念,調節個體情緒
“工作坊模式”下的主要構成元素為主持者、參與人及促進主體。我們所探討的高校“工作坊模式”下的主持者是整個模式實施的引導者,其擔當主體為輔導員和教師。這一模式下,施教者不僅僅是要傳輸知識理念,更需要將對團隊咨詢的理論及相應技巧傳輸給參與主體,使得大學生懂得自我情緒調控的價值。因此,擔任這一主持角色的施教者自我首先應當具備良好的情緒,擁有樂觀、熱情的性格,具備較強的親和能力,能夠對學生的人格等予以尊重,同時與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需要有一定的風趣特征。由此,師生之間才能進行輕松的交流,學生也會在主持者的引導下,將學得的理論內化為自我能力,學會自我情緒調節的技巧,最終實現該教育模式下的良好成效。
(二)互動參與,和諧人際關系
“工作坊模式”下,學生置身于可感的情境,得到參與的機會,在一種團隊協作的氛圍下,形成一種強大的動力源,彰顯協作特征,協調人際關系。對于施教者而言,需要懂得走進學生身邊的價值,可以借助問卷調查等形式,將大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予以匯總,從而更好的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學與人相處的技能,才是走進社會的重要武器,這就需要參與者緊隨施教者的引導,融入“工作坊模式”之中,在民主化的訓練互動中,獲得自我能力鍛煉的機會,從而令團隊之間的人際關系更為和諧。
(三)著眼長遠,利于就業指導
當前高校中的公共課包括大學生就業指導,這一公共課的設置,凸顯了就業對大學生未來發展的意義。“工作坊模式”之下,深化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可以將受教者對職業生涯的關注意識不斷強化,幫助學生確立科學的就業觀,通過施教者的積極引導,令高校學生能夠科學地對自我未來職業予以規劃,同時在對就業指導理論的學習過程中,將就業能力水平不斷提高。“工作坊模式”下的就業指導教育,不但包含傳輸知識,同時包含培養技能等內容,通過巧妙引導,可以轉變學生以往不科學的就業觀念,對大學生未來的就業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工作坊模式”下的就業指導教育,不但需要師生各自明確自我角色特征,還需要所有參與其中的個體都能意識到自我主體特征之外的團體特征,促令個體和團隊的共同發展。處于“工作坊模式”下,施教者不僅僅是就業指導信息的提供主體,同時也是積極的輔助、引導、及參與主體,因此,施教者應當引領受教者意識到就業指導的價值,掌握參與就業的一些具體細節;受教者也應當意識到“工作坊模式”下的就業指導,自身便是體驗及參與主體,遇到相應的問題應當積極應對,并配合施教者的分析及指導,將“工作坊模式”下所確定的主題作為探究中心,勇于剖析自我,積極實踐,認真調研,分享成果,從而不斷強化自我就業能力。借助“工作坊模式”,可以令受教者明確自身所需,客觀的評析自我水平,科學定位自我未來就業方向。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高校所實施的“工作坊模式”更為注重“人本”理念的落實,彰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可以說創新了以往的對大學生的教育模式。但是,這一教育模式并非至臻完美,今后,相關的教育教學工作者還需要著眼學情及時代發展特點不斷摸索,依據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現實及大學生未來發展需要將具有時代氣息的主題確定出來,并將授課策略予以改進,最終令“工作坊模式”下的教育方式更為科學,借助多樣化的形式,將授課內容形成具備各自主題的模塊,最終令高校學生收獲樂學的體驗。
參考文獻:
[1]靳嬡,孫麗巖,楊曉云.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教育的新范式———群體教學[J].教育科學,2005,(6):61-62.
[2]劉禹,王來福.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9(1).
[3]樊富珉.21世紀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勢.大眾心理學,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