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元
【摘要】高校資助工作不僅為大學家庭經濟困難生解決了經濟困難問題,更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著重要的作用,從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現狀入手,分析當前高校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合理地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深入完善國家助學貸款體系,加大勤工儉學力度、擴大資助范圍,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健全資助工作的考評機制和跟蹤機制的建議,以更好地實現資助目標和教育功能。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經濟困難生;資助政策
一、新時期高校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我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健全、體系完善,各項資助工作對幫助經濟困難生順利完成學業給予很大程度的幫助,大學生對于當前的資助政策認可度比較高。但是,從學生對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等勤工助學等資助工作的滿意度調查中發現,這個體系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資助金額總體略顯不足,構成比例不合理,存在地方性差異。雖然這幾年政府加大了資助力度,但作為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高校,及落實國家資助政策的主要執行者,但是一部分并沒有嚴格執行國家的要求,存在著劃撥不到位或者發放不到位的情況;
2、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依據缺乏嚴密性和準確性。當前高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只能憑學生填寫的一張表格和學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長單位所開的困難證明,欠缺一定的說明性。由于有些地方部分職能部門把關不嚴而開具的貧困證明使高校難以準確地掌握學生真實的家庭經濟背景,現實中又缺乏進入每一個家庭進行經濟情況調查的可能性,直接導致助學資金無法實現最優化的配置。
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方法缺乏可操作性。目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的程序是學生遞交認定申請和相關證明材料,高校成立相關認定組織體系。然而在具體的認定評議過程中也存在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認定結果存在偏差,尤其是新入學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評議小組的作用難以得到發揮。
4、高校中勤工助學崗位少且穩定性差、資金相對不足。在調查中,學生普遍認為,現在勤工助學存在著崗位少、相關政策不配套、資金不足等問題。大 多數經濟困難生為維持在校期間的最基本生活,不得不 整天四處奔波,忙于各種打工,所從事的又往往是 重復性強、耗時間的簡單體力活,這不僅加重了經濟困難生的生活壓力,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學習和休息時間,嚴重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和身心健康發展。
二、高校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存在問題
1、主客觀因素對資助影響較大,對于高校經濟困難生具體內涵和判斷標準缺乏統一的界定,各地區、各高校之間的標準都不一致,國家要求無擔保人的特性與商業銀行中貸款的基本條件相悖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整體效果。現有資助方式中,多側重考察學生的成績。而經濟困難生因家庭條件原因,其學習成績、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往往不如非經濟困難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明顯處于弱勢地位,這對于經濟困難生群體來說是不公平的。
2、缺乏良好的社會條件對經濟困難生資助政策體系產生積極的效果。借、貸款者的法律保障體系等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貸款回收追討機制,致使還貸率低、違約率高、追 討困難等,造成貸款進展緩慢,發放金額有限,直接影響了受益大學生的數量。社會資助力度小、資助資金比較少,主要原因是我國還沒有進行有關社會捐助制度方面的改革,缺乏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
3、執行力度不夠,實踐效果不顯著。在實踐過程中,個別政府學校或個人由于對國家教育政策缺乏高度的認同感、對國家教育政策的內容缺乏全面系統的理解和把握,難免在落實國家教育政策上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經濟困難生的認定、資金不到位等在政策執行過程、控制過程、信息反饋問題上存在一些不良的現象。
4、監督與評估不到位。目前,我國在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上缺乏有效監督和評估,更多的只是文件上的規定和號召,真正 的監督和評估機制還沒有建立。教育政策的評估 正是我們最薄弱的環節。比如,關于勤工助學經 費國家有明確規定,但有的學校這筆資金沒有完 全到位,各學校自行規定,缺乏統一的規范。而教育主管部門在這一點上也缺乏監督,比如經濟困難生的各項準確 統計數據等。這些都制約著經濟困難生資助政策的有效執行的效果。
三、新時期對于完善高校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體系的具體思路
1、構建高校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體系的新模式,建構高校經濟困難生資助模式,必須在確定各種資助理念、資助方法的職能的基礎上進行精心配比,同時還要選擇合適的技術路徑,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因此,根據我國具體情況,我國應采取以助學貸款為主、其它資助方式為輔的多元化資助方 式并存的資助政策模式。助學貸款主要用于解決貧困學生的學費,獎學金主要用于激勵學生刻 苦學習、奮發成才,助學金、困難補助、勤工助學主要用于解決貧困學生的生活費,其他資助方式是資助體系的有益補充。
2、政府要成為高校經濟困難生資助工作體系 的政策支持者和經濟資助者要想建立以助學貸款為主。首先,要樹立“國家是高校貧困生資助的主體”的觀念,要求政府把對經濟困難生的資助看成是其職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政府義 務,在對經濟困難生的資助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3、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教育資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成才是目標,要把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整個資助工作的全過程。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必須堅持物質與心理資助相結合的原則。在給予學生各種資助后,積極地引導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參加志愿者服務等,通過這些思想教育的實踐,讓學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之情,引導他們在成長成才后,能夠懷著滿腔熱情來回報社會。
4、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加快個人信用立法 的步伐,盡快制訂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個人信用管 理法律法規和配套措施,并對個人信用制度建設 進行統一規劃和領導。其他社會組織或個人資助是高校學生 資助工作體系的重要補充。
5、進一步完善貧困生認定標準。要做好經濟困難生的認定工作,需要制定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因校因地制定,這個標準應根據學生家庭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居民 生活水平、家庭成員勞動力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高校的收費水平等來制定。在具體進行經濟困難生認定工作時,除了要有硬性的執行標準,還應有彈性的執行計劃。在制定上確保合理性,在情感上確保人性化,制定和完善符合國情、符合學生實際的、切實可行的經濟困難生認定制度。
6、健全資助工作的考評機制和跟蹤機制高校在資助工作的過程中應建立起有效的考評機制,將資助工作納入學校學生工作的考核評估體系進一步提高學生資助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規范性。
參考文獻:
[1]張美坤.探析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建立[J].職業技術,2006(12):84-85.
[2]顧 健.對改進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7):82-83.
[3]周勁松.試比較目標管理與全面質量管理[J].現代管理科學,2008(2):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