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榮
無論是期待祝福,還是恐懼擔憂,虛擬世界已經不打招呼地來到我們身邊。正如狄更斯的感嘆:“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種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伴隨著呼嘯而至的元宇宙,風靡全球的ChatGPT,介入日常教學的虛擬學校、虛擬課堂、人工智能軟件等,教育很難無動于衷,盡管這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
虛擬世界是隨著人類各種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拓展、深化和完善的事物,低水平虛擬世界已成為現實,高水平虛擬世界已部分實現。人類文明的演進脈絡就是不斷告別自然環境,逐漸走入人造非自然環境的過程。虛擬世界本質上也是通過數據、符號、圖像等構成的人造世界,但對教育的模式和遠景以及傳統的教育理念有著不可估量的顛覆,虛擬世界在教育中的應用才嶄露頭角,但已經昭示了未來的教育方向。哲學家大衛·查理斯熱情謳歌,每個虛擬世界都是一個新的現實。虛擬世界帶給教育的究竟是潛力還是風險,確實需要嚴肅對待。
無論是理念還是實踐,運用得當,虛擬世界可以為教育插上翅膀,提供無限可能。
首先,豐富學生體驗的廣度和深度。教育即體驗,在體驗中可以不斷地構建生命、塑造生命、豐富生命,虛擬世界提供了更多的體驗空間,無論是文化的還是自然的。教育的重要任務便是引導受教育者進入人類文化世界,但受制于各種條件,尤其是抽象性、外在性所帶來的疏離感讓文化變得不夠可親可近,學生難以體驗到文化的創生過程,虛擬世界可以讓這一問題迎刃而解。以基礎教育“文字的演化”課程為例,通過虛擬仿真技術,形象生動地展示文字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學生在可感可知中與文字建立有機聯系,將歷史場景與現實體驗融為一體,形成歷史與當下的對話,大大降低學習與理解的難度。對于自然的體驗,虛擬技術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劉慈欣的《三體》讓人深刻地體會到維度提升的意義,這恰恰是虛擬世界的魅力。高等教育中,航空學院學員的“模擬飛行”課程便是極好的例證:初級階段的模擬飛行中,真實度較低,2D 顯示器難以通過舷窗觀察飛機與地面的高度;新一代模擬飛行中,電腦屏幕消失,借助AI 和云技術,學員可以感知真實世界中的每一棟建筑、每一棵樹木,甚至能夠感知真實的風雨雷電,虛擬與現實基本實現無縫銜接。借助虛擬技術,人類體驗到最大增值的世界,“孕育體驗、催生體驗、沉浸體驗、創造體驗的豐厚土壤”正在形成。
其次,延展學生能力的維度和限度。培養學生走入社會所必需的能力是長久的議題,虛擬世界的出現為之打開了一扇窗,諸多能力都可以從中找尋到“培養良方”。一是想象力。虛擬世界既是人類想象力的產物,又可以不斷孕育提升想象力,并使人類的想象力得到不斷檢驗、滿足和升華。虛擬與現實的不斷互動更新,身處其中經受當下與未來、現實與虛擬的沖擊,自然山川、煙火人間交相輝映,無論鄉村城市,學生均可一探究竟,想象力在天馬行空的體驗中得到升華。二是交互力。主要包括師生交互方式的變革與交互內容的升級,虛擬世界中,學生通過表情、彈幕、點贊、評論、轉發等行為實現觀點表達與師生交流,營造身臨其境的教育場景。傳統教育大體由教師、學生、教科書在課堂中實現,師生交互不夠充分。虛擬世界為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場域,為師生交互提供了良好語境,師生交互、人機交互、機機交互成為常態,時時處處皆可交互。通過技術加持,學習者可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步驟與模式,學習者的個性需求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大眾苦苦追求的“教育公平”找到一劑良方。此外,學生合作、共生等多種能力隨之發展,最終形成跨界融合能力,這正是我們期待的。
再次,激發教師與學校的活力。對于教師而言,虛擬世界的價值主要表現為提高素養和減輕負擔。虛擬技術可以彌合不同區域之間的“教育鴻溝”,欠發達地區教師可以獲得更多發展提升機會,足不出戶,便可與國內外同行交流研討,接受專家教師“一對一”個性指導,專業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同時,多樣化虛擬技術能夠減輕教師負擔,讓教師從批改知識作業、重復回答簡單問題等機械性勞動中解放出來,留出更多時間專注于教學水平的提升。近年來,教育運用虛擬技術的步伐相較其他行業相對較緩。通過搜集學生評價成績、日常行為表現等數據,建立模型,為教師精準教學提供依據,如同體檢報告之于醫生,更好地實現個性指導,讓“因材施教”不僅是理念。對于學校而言,虛擬世界的意義主要表現為優化管理和提升形象。通過虛擬校園建設,讓數據多跑路,學校管理模式不斷優化,效率不斷提升,人人皆為學校主人,學校由封閉走向開放。積極在虛擬世界打造數字化形象逐漸成為學校共識性的選擇,諸多學校已經建設元宇宙校園,整合共享多種資源,提供更加多元的教育內容、更加立體的學習體驗、更加廣闊的創新空間,在虛擬世界展示了新形象。
事物皆有兩面,對于虛擬世界,反思之聲也不絕于耳,正如趙汀陽所言:“計算機的主流設計從來就不是對人類心靈結構的復制性模仿,而是有用性的功能模仿以及對相關功能的原理模仿?!苯逃饕l生在人與人之間,心靈與心靈之間,因此需要警惕虛擬世界帶來的可能后果。
首先,師生關系受到沖擊。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虛擬世界中師生對話的倫理空間不斷被打破,師生關系逐漸變得冷漠。虛擬環境極易導致“投其所好”的教育傾向,量身定做的學習資源唾手可得,“短平快”互聯網思維不斷沖擊學生,現實的課堂教學逐漸被認為乏味無趣,學生不再主動投入現實的課堂活動,“選擇性學習”漸成常態,個別大學課堂出現的“抬頭率”過低現象便是明證。“近在咫尺”卻如同“遠在天涯”,尊師重教的氛圍在虛擬世界中消磨殆盡。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教師舉足輕重的地位受到嚴重沖擊,海量的教學信息、各種各樣的APP、小程序甚至比教師的講解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現實課堂面臨前所未有的現實考驗和時代挑戰?!墩撜Z·先進》描述的師生交流漸行漸遠,曾晳提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生動場景如同世外桃源,可遇不可求。
其次,技術倫理形勢嚴峻。虛擬世界并不必然向善的方向發展,界面、數據和模型是虛擬世界智能算法的三大要素,其中蘊含著諸多讓人產生焦慮的問題。數據不公開、模型不科學極易導致偏差,引發人們對智能技術進而對虛擬世界的信任危機。諸多利益相關者共同干預,“歧視”時有發生,資本大舉介入引發教育變質,“慕課”等形式使學校的意義發生改變。同時許多極富人文價值與地域特征的內容被忽略或過濾,形成偏見,這既是對“誰的知識最有力量”問題的持續拷問,也極易導致新的教育公平問題產生,進而形成新的“公平鴻溝”。與此同時,造假、濫用等數據安全問題令人憂心忡忡。在采集、整理、分析、使用過程中,數據泄露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高懸,師生對于數據的采集與去向知之甚少,對數據泄露可能造成的傷害缺少估測,稍有不慎,后果難以預料。另外,不科學的數據量化體系,極易侵蝕教育的人性空間,進而導致教育活動人性的喪失和靈性的消亡,時常見諸媒體的學校魔鬼式作息時間表、各種各樣畸形的量化考核表便是其外顯的表現形式。一旦利用數據對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事無巨細的量化控制,盡管虛擬世界能以各種噱頭裝點與美化,但教育依然失去了靈魂,必然走向異化。
虛擬世界對未來的種種想象為優化教育生態提供了可能路徑,給教育的變革帶來無限生機,但隨之而來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矛盾也極易造成復雜且棘手的教育困境,若背離育人本質,虛擬世界中的教育會引發一系列問題。當前虛擬世界中教育適應的滯后性提醒我們,唯有不斷實現虛擬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共生,擺脫虛擬技術對人類的誘惑,方能讓教育在虛擬世界中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