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麗/文
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藝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這是繼2011年《音樂課程標準》之后,國家對藝術類專業頒布的最新課程綱領[1]。這次標準的修訂,秉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創新導向三個基本原則,通過這三個基本原則可以得出這樣的判斷:一是高師的藝術課程必須轉變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是以培養歌唱家、畫家和鋼琴家為目標,而是培養兼具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學科綜合素養的人才為己任;二是倒逼高師的課程設置必須要打破傳統的單學科思維,強調專業方向之間的融合。
我們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要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使得時代新人達到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能力于一體。那么,如何實現這個國家標準?如何培養學生逐步達到核心素養的相關能力?文章就是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面對《藝術課程標準》,高師的人才培養,必須要轉變理念,以培養綜合性的音樂人才為己任[2]。這個綜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我們先看看藝術課程標準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1~2年級開設唱游·音樂、造型·美術;3~7年級開設音樂、美術,融入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8~9年級開設藝術選項,包括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每位學生至少選擇2項學習。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在7年級開設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供學生選擇。從這些要求來看,當下的高師音樂學相關課程顯然是不全面的,各個課程之間缺少互通,學科教師之間知識缺少銜接,學生學的知識碎片化嚴重,學生的主項思維依然存在,很多高師的人才培養基本上和音樂表演專業沒有區別,只是增加了教學法、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課程而已,專業課上老師還是以拔高學生的演唱和演奏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
以《藝術課程標準》為準則,上述的問題就必須得解決。如何解決?教師要轉變對高師音樂學人才的培養理念,高師的音樂學專業培養的人才不是對標歌唱家、鋼琴家、舞蹈家,不是以參加國內頂尖的專業賽事獲獎為最高宗旨,應該是培養具有較為全面、綜合素質的音樂人才[3]。學生要會學(要學樂理、和聲、復調、配器、歌曲寫作、曲式分析等課程,同時還要具備音樂學、音樂人類學、音樂史學、社會學、民族音樂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基礎)、會唱(會唱各種風格的聲樂作品,包括戲曲在內)、會奏(會使用不同的樂器彈唱音樂作品,或者伴奏)、會說(會使用音樂的要素,如力度、音色、速度、節奏節拍、旋律旋法、調式調性、和聲織體、結構、體裁、風格流派等去解讀音樂作品,能講好音樂故事)、會演(會演戲,會表演)、會寫(能夠撰寫劇本,根據節目的需要撰寫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策劃等)、會編(會創編各種形式的音樂活動,會靈活使用多種方法和策略使活動出彩),要達到這7個“會”,任課教師必須要轉變傳統的單科的教學思維和模式,時刻強調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理念的轉變是一切改革的基礎。
學科綜合是高師面對《藝術課程標準》必須要做出調整的。需要打破傳統的小學科的如“鋼琴教師就是鋼琴老師,聲樂教師就是聲樂教師,理論課教師就是理論課教師”的傳統思維,強調學科綜合。首先,主管教學工作的負責人,要根據《藝術課程標準》的要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教研室主任要做好教學大綱的擬定,專業教師要做好上綜合課的準備,充分挖掘每位教師的潛能,要將每一節課對準人才培養方案和目標,最終達到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那么每一個單獨的課程如何實現學科的綜合,本文以聲樂課程為例。
聲樂課程的學科綜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一是做好聲樂教師的定位,搞清楚他們可以如何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進行助力。彈唱能力、獨唱能力、編配合唱的能力、唱講結合的能力通常來說,是可以在課上訓練的。彈唱能力的培養可以和即興伴奏課程進行聯合,聲樂上課的發聲練習可以讓學生相互彈唱,這個活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彈,也鍛煉了學生的教,你彈我唱和我彈你唱與教師彈學生唱的體驗是不同的;獨唱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學生能夠演唱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戲曲類:京劇、昆曲、秦腔、評劇、越劇、黃梅戲、豫劇等代表性的劇種;歌曲類:古詩詞藝術歌曲、中國民歌、中外藝術歌曲、中外歌劇詠嘆調、流行歌曲等。這些不同風格作品的習得要做好統籌和設計,做好學期和單元的規劃。與此同時,聲樂教師要注重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只有聲樂教師自己能夠駕馭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才能引導學生去演唱;編配合唱的能力,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音樂學專業的聲樂課目前還是以小組課為主,人數2~5人左右,課下可以布置二聲部的排練,可以讓學生將演唱的曲目編配二聲部的合唱,這不僅檢驗了學生和聲知識,還訓練了學生合唱排練的能力。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唱講結合的能力,可以以單元模塊進行,例如這四周是讓學生演唱與愛祖國主義相關的聲樂作品,可以讓學生在這個周期內,搜集歌曲的創作背景,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創新歌曲的演唱形式,最后以歌曲唱講沙龍的活動形式展開,活動中檢驗了學生的演唱能力,解讀音樂的能力,作品分析的能力和活動組織的能力等。二是做好過程性追蹤,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平臺,例如雨課堂、學堂在線等,做好過程性資料的保存。例如雨課堂和騰訊會議的捆綁式使用就可以達到課前、課中、課后的過程性資料留痕,學生可以提交作業,上傳視頻,上課的全過程視頻可以無限次觀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知識進行反復的復習,教師可以通過視頻總結反思。
音樂藝術是實踐的藝術,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檢驗我們的人才培養是否達到了國家的標準,對于高師的音樂學人才培養,大量的藝術實踐活動的開展要有頂層的設計和規劃。學院層面,可以舉辦講課比賽、微課制作比賽、不同主題的音樂會、試唱練耳的音樂會、主題沙龍式的唱講活動、傳統音樂文化的展演等;教研室層面,可以在學院指定的活動范圍內,做好節目的指導和審查,任課教師要全過程地輔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師要加強溝通,通力合作。
講課比賽,可以直接以中小學的藝術課程教材為比賽內容,嚴格按照中小學一節課45分鐘的時間準備,給學生配備指導教師,安排訓練的場地,現場選拔學生觀摩。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直接到附屬的中小學現場教學,制定好打分的細則,嚴格按照藝術課程標準的學段要求進行,可以讓中小學一線的教師當評委,活動結束做好點評。要想達到較好的比賽效果,就需要高師教法課的老師,對學生講課能力進行培養,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如何上好一節音樂課?筆者認為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常見的音樂教學法有幾十種,例如:聆聽法、講授法、聯想與想象法、情境創設法、示范法、模仿法、復習法、演唱法、視覺參與法、律動法、繪畫法、優秀表演法、節奏參與法、樂器參與法、編創法、合作法、練習法、暗示法、比較法、分析法、檢測法等。另外,還有大家所熟知的國外的音樂教學方法,例如,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柯達伊音樂教學法、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法、鈴木音樂教學法;國內的還有新體系、原本性等音樂教學方法和理念等。
一節課上選擇用哪一種教學方法,完全取決于教學內容和教師自身對內容的理解,可以是一種,也可以是多種。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師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中,教法課的教師就要將上述的方法全部給學生結合案例去展示,讓學生能夠明白每一種方法的使用說明,只有會了才會舉一反三,才會靈活創新。
可以開展不同主題的音樂會,音樂會的形式可以多樣,例如,古詩詞主題的音樂會、藝術歌曲音樂會、愛國主題題材的彈唱音樂會、以班級為主題的星期音樂會等。音樂會的主題定好之后,接下來要讓學生全過程參與,從音樂會的節目策劃、排練、場地布置、主持串講,到音樂會的錄制、剪輯、統籌安排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了提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全程指導、跟蹤、參與,及時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與大量的一線教師交談中,可以明顯感覺到,組織活動是讓大家最常見也最為花心思的事情,例如:合唱比賽、課本劇的排練、戲曲的排練、各類特定節日活動等。這個時候往往大家的目光都是聚焦在音樂老師身上,似乎老師是無所不能、無所不通的全能型選手。面對這樣的情況,如何能夠組織好,并且能夠做出特色,起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優秀音樂文化藝術的作用,需要教師不斷去思考。
有一位一線的教研員曾就自己如何進行京劇排練的經驗進行了分享,筆者認為很有借鑒之處。她的具體做法就是,充分利用一切課余時間排練,充分利用好每一個可以讓學生聆聽的時間去給學生灌耳音,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傳版面,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眼中所見、耳中所聽、腦中所思都是京劇,讓京劇圍繞在中學生的身邊,無形中就形成了一個由排斥到接受、由接受到喜歡、由喜歡到熱愛、由熱愛到傳唱的良性教育模式,最后這個活動搞得非常精彩,也獲得肯定。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與堅持尤為重要,教師的言行將直接影響學生的行動,教師有絲毫的松動情緒,學生的狀態就會很快下滑。
藝術課程標準視域下,高師音樂學的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要培養具備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的人。唯有緊扣標準,深研標準的內涵和目標,將核心素養的每一個目標要求落實到具體的教學內容中去,才能使人才培養質量提到提升。這一切需要家庭、社會、學校多方面通力合作,需要轉變理念、強調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需要有更多有責任和擔當的教師深研教材,挖掘內涵,肩負起培養中國下一代的偉大使命。唯有基礎教育一線的音樂教師素養提升了,全民的音樂素養才能提升,才能為國家培養更多的能夠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踐行中國道路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引用
[1] 陳平.像藝術家一樣思考與行動——《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實施建議[J].人民教育,2022(z2):57-59.
[2] 伍娜.與你同“聆”: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設計[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4.
[3] 王薇.基于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高等師范音樂教育教學研究[J].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3):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