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的人工智能是基于人類思維、人類行為及人類經驗所形成的痕跡數據所開發的理性解決方案,它發揮了機器理性五個超越人類理性的特點:
首先,它具有超越個體局限的累積能力、預測能力、推理能力和優化選擇能力;其二,基本不被情緒、生理,以及他人故意施加的壓力所影響的超級理性化水平;其三,穩定性和穩定累積優化提升的能力;其四,超越領域、行業、學科和專業的跨域知識學習能力與轉移使用能力;其五,在現有的人類經驗與行為模式中,通過模塊化表達,對新的問題場景提供重組、構建,并生成新的解決方案的能力。
換言之,在現有的人類知識、理解和邏輯框架內,機器理性已經具備超越絕大部分人類個體理性的能力,從而能在很多問題上提供比人類個體更有競爭力的解決思路。在這方面,人類理性需要不斷加強,并同時提供監督和管理機器理性的框架方案,這不僅要體現在完善操作事項上,更要在具創造性的事項上用好機器理性。
同時,人類自身也需要實現非常重要的轉向——發揮人類智慧潛能與日漸優化的研究、探索和開發能力,超越我們現有的、相對成熟的知識與技術領域,去挑戰更前沿、更深化、更精細、更具挑戰的未知領域。為此,我們需要清晰地形成五個預期:
第一個預期: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家庭和校園知識,只是人類的基礎知識構成,而非頂級部分,教育應當成為啟發和探索潛能的推進器;
第二個預期:人類不應滿足于國家和大型組織制定的現有科研計劃,而是應當鼓勵和嘉許廣泛的個體知識探索,形成多層面、多維度的社會探索生態;
第三個預期:在社會的數字化與智能化發展中,數字技術并非只為治理、管治、監督所用,更是為個體與群體的開發和“破圈”而用。無論是社會公共服務還是商業服務,社會行為都需要站在數字化智能化社會新背景下,進行創新考慮;
第四個預期:在機器理性廣泛替代基礎勞動的機制下,全社會需要高度支持有關人類理性如何進一步突破提升的前沿研究。此外,應該讓更多普通的、沒有掌握大量資源傾斜的社會成員參與到社會思考中,并成為能主導其自體行為的行為主體;
第五個預期:未來人類理性與機器理性的核心工作領域,是協同探索更為深層的人類智慧和人類理性,并形成“人類理性探索成型—機器化理性轉化—更新探索—更新轉化”這樣更為有效的循環。
從技術發展的階段而言,機器理性的發展,勢必會對一般人類理性形成挑戰。而且,機器理性的學習惰性較低,有可能形成優于或者快于人類理性發展進程的勢能,從而對人類理性構成威脅。我相信,人類理性從潛力方面來說,可以駕馭機器理性,但是對于已經形成了庸常慣性和人類傳統理性附庸的人群而言,則可能很難具備個體意義或者集體意義上駕馭機器理性的可能。從這一角度來說,在我們享受機器理性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如何保證其對人類安全、無害,則是我們在推動其發展的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