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
(北部灣大學體育學院 廣西 欽州 535011)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是國家布局我國高質量全面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著力方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8 年2 月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并在其間將“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在我國,民族文化散落于鄉土氣息濃厚的鄉間田野,成為鄉間獨特的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進程中,在政策利好的牽引下,如何挖掘和盤活特有的民族體育文化資源,并以此助力鄉村振興戰略,逐漸成為了學界關注的熱點,受到廣泛關注。
民族體育文化旅游作為民族體育文化新時期“活態”傳承的重要表征,其帶有強烈的文化色彩和鮮明的經濟屬性。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作不斷受到重視,不少扎根于鄉野的民族傳統文化通過旅游形式再煥生機,不僅鞏固了民族文化的根基,也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發展,解決當地人口就業問題,增加村民收入。
鑒于此,本文圍繞“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意義所在?”“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現實栓結是什么?”“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向在何方?”三個核心問題進行系統探討,以期為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考與啟示。
諸多民族體育文化在現代語境中不斷迷失自我,甚至消逝與滅亡,這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不可置否,由于當下開放的社會化發展,對不同文化的接納度比任何時期都要包容,這也造就了多元價值觀的共存。就體育文化而言,西方的競技體育文化以其獨特的競爭張力以及刺激的觀感贏得了大眾的芳心,而小眾化的民族體育競爭力的缺失逐漸在相互競爭中不斷迷失,生存空間不斷地受到擠壓。顯而易見的是,國內諸多青少年對NBA、足球世界杯等重大體育賽事瘋狂追逐,但對傳承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族體育卻提不起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民族體育文化受到沖擊與其難以適應當下社會所需的價值取向、表現形式、內容展現等不無關聯,競爭力的缺失使其傳承路徑舉步維艱,以旅游等不同產業的耦合發展成為了優選路徑,也成為當下生存窘境下可尋覓到的一種可行的傳承方式。
旅游作為我國重要的產業之一,隨著旅游產業幾十年的沉淀與發展,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旅游的形態也趨于多元化。以“游覽觀光,到處看看”為理念為主的傳統旅游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體驗性更強、內涵更豐富的旅游形態逐漸在旅游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日益受到大眾旅游者的青睞。融合體育元素和特色民族文化元素的民族體育旅游伴隨著多元化旅游趨勢的浪潮而生,它作為旅游的一種細分形態逐漸走入大眾旅游的視野,同時集民族性、文化性、體驗性、新奇性、休閑性等多重價值和功能于一身,成為部分旅游者鐘愛的新寵。不少民族地區緊跟新時期旅游發展趨勢,立足所具有的民族體育文化資源優勢,有機整合并衍生出符合大眾需求的體育文化旅游產品,實現了多元旅游發展趨勢下的民族體育文化性補充,為當地民族體育文化的“走下去”和“傳出去”提供了重要平臺。
鄉村振興脫離不了產業振興。就目前而言,鄉村的產業結構相對比較單一,基礎比較薄弱,難以與城市的產業結構相媲美。在此背景下,尋求契合鄉村本地實際情況的產業門類和產業發展模式成為了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和核心方向。立足優勢特色資源進行產業化探索成為了學界的共識,也為新時期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思路。誠然,將體育元素挖掘和鄉村產業鏈結構布局聯系起來,有利于利用體育促進鄉村產業結構優化。遺存于鄉野間的民族文化作為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有效引導進行深度挖掘,積極融入到旅游產業系統中發揮其潛在效能,對現有鄉村產業結構的補充和細化大有裨益。不斷進行民族體育文化旅游的探索,破局傳統鄉村產業結構“單一化”和“低層次化”的困境,形成原有傳統產業的有益補充,建立新的產業“延伸點”和“增長點”,對鄉村長遠產業結構布局、多元化產業探索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經濟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與文化振興、產業振興疊合構成了共通發展系統。對民族體育旅游鄉村開發而言,不僅可以找到文化振興的落腳點,同時又可以提質鄉村產業振興,積極促進鄉村當地經濟的發展。而鄉村經濟得到振興,反向支持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使兩者進入更良性的發展軌道。面對當前鄉村經濟發展的制約,鄉村區域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給村民帶來富足的經濟效益,導致了大量村民離開鄉村涌入城市尋求更好的生活。民族體育旅游的落地實施,自然給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有效地解決鄉村人口外流尋找就業機會的問題,同時也促進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此外,鄉村經濟的不斷提升,對于鄉村公共服務體系配套的完善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使鄉村變為更好的宜居之地,收獲更多的幸福感。
由于旅游產業收益周期長,基建投資大等緣故,旅游產業在部分地區并不受到當地政府的待見。而一些以文化題材為主的文化旅游盈利模糊和多變,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對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熱情依然不高,規劃和投資上也顯著滯后,使民族體育旅游在鄉村的扎根受到一定的阻隔。與此同時,以逐利為目的的旅游開發企業面對并不成熟的市場以及缺少普遍可借鑒的成功模板,對民族體育旅游開發一直持猶豫態度。此外,村民群體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對于民族體育旅游缺乏基本的認知甚至質疑,成為了阻礙民族體育旅游發展的攔路虎。由此可見,無論是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旅游開發企業、還是村民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對民族體育旅游開發的意義、前景等認識不足,造成了對其發展的關注度較低,阻礙了民族體育旅游在鄉村的快速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國家層面和省級層面都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通過政策的牽引,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提供了遵循方向,指導著我國的鄉村振興的發展。但現有的政策多為宏觀,在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以后,各省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出臺不同省份的助力政策,而各市也根據各省的政策出臺立足于各市不同狀況的鄉村振興規劃,形成了緊密的政策體系。但在相關政策出臺的過程中,也不難發現多數政策的提法或規劃趨于宏觀,能夠緊密結合具體區域的特色資源進行精準謀劃的助力性政策相對較少,對散落于鄉野之間的民族文化雖然有關注。但對民族文化如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具體方略依然不足,以民族民族體育旅游為載體的具體的政策謀劃依然有待提升。
民族文化的孕育與發展與中國農耕社會有著緊密聯系,是民族地區大眾生產與生活的衍生產物,與當時的社會結構及背景深度契合。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衍生民族體育文化的鄉土背景與環境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城鄉二元界線的不斷模糊加劇了民族體育文化孕養土壤的流失,部分農村地區在跟隨城市化進程腳步中逐漸將遺存的鄉間民族體育文化遺失。新環境的出現,造成了民族體育逐漸脫離村民的生活和生產所需,逐漸淪落成為一種“非實用”文化,難以支撐民族體育文化的穩定延續。誠然,環境的改變帶來并加速了民族體育文化與大眾生產和生活的疏離,造成了其發展的困惑與迷茫。民族體育旅游的鄉村振興助力,以旅游新業態應對新環境變化下對民族體育文化的沖擊,引導其逐漸融入到新時期的生產生活當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農村區域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經濟的落后性。而落后的經濟對于當地文化無疑起到明顯的制約作用。任何產業的開發都要以一定的經濟作為基礎和保障,只有扎實的經濟保障才能增加“探索資本”和“試錯成本”,增強開發的底氣。多數農村地區經濟水平不高的客觀現實成為了各產業發展的藩籬,產業缺失合理的資金投入,不僅可能拖緩產業規劃和發展步伐,更會出現產業的“流產”現象。民族體育文化旅游作為旅游的下位概念,和旅游一樣需要各類配套設施的支撐,需要構建一體化的旅游生態與產業鏈,而這些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如在民族農村地區缺乏基本的通行道路,缺少基本的廁所等保障性配套,即使民族體育文化有再多的“亮點”也難以吸引來大量的游客。當下,隨著農村地區“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公共服務體系得到不斷的完善,但相關的旅游配套設施依然薄弱,對民族體育旅游的有效和長遠發展依舊產生影響。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縱觀過往,大量優秀的人才涌進了各大城市,為各大城市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而愿意回到農村,扎根農村的優秀人才并不是太多,這與農村經濟發展欠缺、物質條件匱乏、醫療教育水平低下、發展空間狹窄等諸多客觀條件緊密相連,使得農村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大不足,優秀人才的“返鄉”意愿不強烈。現代鄉村旅游項目所需要的人才層次和類型是多樣的,民族體育旅游作為新興產業,不僅需要具有豐富經驗的旅游人才支撐,同時也需要通曉民族體育相關知識的各類人才的護航保障,專業化優秀人才的缺失將導致民族體育旅游的專業化、系統化、高效化發展受到了不小的制約,這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同時也成為了當下橫在民族體育旅游高速和高效發展前面的一道重要溝壑。
意識提升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意識提升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新鮮事物形成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認同。鄉村民族體育旅游作為一種新穎的旅游方式,全民認可度均不高,因此提高認知進而形成認同成為了意識提升的重要工作。在實施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首先,提升鄉村居民對鄉村民族體育旅游開發正向價值的認識,使村民感覺到“有利可圖”,此舉也利于吸納村民加入到開發過程當中;其次,對外積極宣傳民族體育旅游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大眾認知,讓旅游愛好者認可鄉村民族體育旅游并參與到其間,從而推進鄉村民族體育旅游的發展;最后,鄉村管理職能部門需要與旅游和文化資源開發企業進行積極接洽,探討鄉村民族體育旅游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通過企業意識提升進一步推進鄉村民族體育旅游的落地落實。
政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同時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也在學界形成了共識。在現有的鄉村振興、民族文化傳承、多元旅游發展等宏觀政策的牽引下,鄉村間的民族體育文化旅游勢必將打開全新局面,開啟新的歷史征程。在積極推進和落實相關民族體育旅游文化產業促進性宏觀政策的同時,需要加強立足于特定區域鄉村民族體育旅游發展的細化和補充政策,立足不同民族地區的現實情況和文化稟賦,真正做到政策的“針對性”和“對口性”,給予鄉村民族體育旅游發展明確的指導,而不是游走于宏觀政策的非具體性之間,導致民族體育旅游發展方向和“落腳點”的模糊,影響民族體育旅游的穩步發展。
人才保障是民族體育旅游鄉村發展的核心保障。誠然,如何吸引相關人才扎根鄉村地區共同推進民族體育旅游的發展自然成為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應然之路。人才團隊勢必涵蓋體育、旅游、文化、宣傳等全方位的人才構成系統,最終通過人才優勢互補,發揮人才的智力優勢、專業優勢、經驗優勢等,積極推進民族體育旅游的鄉村發展。在人才生成過程當中,一方面,建議設立“民族體育旅游鄉村發展”的人才專項傾斜制度,以物質和經濟保障為基礎,真正尋求到“入得了村,留得下來”的專業性人才;另一方面,通過地方政府或地方企業與體育院校或旅游院校等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訂單式培養為民族體育旅游的鄉村發展提供相應的人才保障。
資金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在產業的不同發展階段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價值,盲目脫離資金進行產業規劃與發展是極其不現實的空談。縱觀過往,不少地方根據自身的現實情況出臺了一系列有關體育與旅游的資金促進政策,意圖助力當地體育與旅游產業發展。在民族體育旅游發展建設過程當中,解決資金保障問題成為了穩健推進民族體育旅游發展的重要問題。因此,建議各地方建立相應的民族體育旅游發展專項基金進行專項資金扶持,解決民族體育旅游鄉村化發展過程中的難題;打造多元融資平臺,進行融資機制的不斷創新,豐富融資形式,建立高效的融資渠道,鼓勵特許經營等方式歡迎各類資本的參與,為民族體育旅游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和堅實后盾,快速推進民族體育旅游的鄉村發展。
立足各方主體利益,建立多方合作共贏機制,共同推進民族體育旅游的鄉村發展。聯合政府職能部門、旅游開發企業、民族體育發展組織、社區村民、民族體育傳承人等組建“民族體育旅游鄉村發展委員會”組織,通過溝通協商等方式闡明各自發展立場,保障自身合法權益,共同尋求合作共贏的發展延伸之路。重視地方政府對民族體育鄉村發展的引導作用、關注旅游開發企業的合理經濟訴求、尊重主體育發展組織的文化發展邏輯、重視社區村民和傳承人等當地居民的現實需求,以互信為主線,通過商議性合作的方式促進民族體育旅游的鄉村化發展。多方合作模式保證了發展過程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同步性和同頻性,減少開發過程中矛盾與沖突的產生,為其穩健實施與推進提供良好氛圍。
立足鄉村,借鑒國內外體育旅游發展的先進發展經驗,圍繞民族體育旅游拓展不同的表現形式、表現內容,成為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選擇之一。旅游視角下的民族節慶模式、實踐體驗模式、賽事吸引模式等均可在民族體育旅游鄉村化發展建設中發揮不小作用。節慶模式著眼“傳統民族節慶”的帶動作用,以節慶為燃點不斷延伸民族體育旅游,如廣西的“三月三”和云南的潑水節就是很好的例證;實踐體驗模式主要發揮民族體育蘊含的“新、異、奇”等特征,通過讓游客切身體驗民族體育,真正感受不同文化帶來的不同感觀與享受;賽事吸引模式主要以賽事為平臺,通過賽事的舉辦形成旅游吸引,使游客前往觀賞和體驗,進一步強化文化賽事的文化吸附性。
伴隨著多元化旅游形態的不斷演進,體育旅游逐漸迎來了自有春天,各地體育旅游如火如荼地開展,滑雪、潛水、攀巖等眾多體育項目都收獲了不少游客的青睞。中國有眾多的民族體育,它伴隨不同區域民族群體衍生和發展起來,呈現出獨特的文化特征。而大眾對于民族體育文化認識和接觸有限,對于相關的旅游形式認識和接納度并不高。因此,需要通過各類媒體對鄉村民族體育旅游不斷進行宣傳,通過宣傳提升大眾對民族體育旅游的認知,收獲更多的認可度和關注度。當然,宣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做到對潛在參與者的精準宣傳、文化的常態化宣傳、大事件燃點宣傳等,通過交錯的立體化宣傳體系構建使民族體育旅游更好地發展。此外,自媒體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增強了媒體人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提高了信息傳播效率,其可作為宣傳的重要手段。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與深化,民族體育旅游的鄉村化發展勢必受到更多的關注,潛在發展力也將得到不斷的激發。民族體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是區域民族文化資源有機整合與利用的現實表征,更是促進產業興旺的途徑之一。民族體育旅游的鄉村化開發應集合各領域的專家和學者進行共同探討與研究,梳理并摸清發展規律,在科學理論框架的指導下,通過實踐的落地實施與推進真正的尋求發展的“真問題”,通過問題的反饋與解決,實實在在地推進民族體育旅游的鄉村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