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勇 黃杰云
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座談會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老年人在內的全社會成員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出臺,不僅是對過去在該領域實踐的經驗總結,也對當下社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背景下,作為殘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體權益保障的重要力量,檢察機關依據該法提起公益訴訟,依法能動履職,交出一張令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是該法賦予檢察機關的重要使命。
其一,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總結地方立法成就,構建制度儲備。我國正逐步確立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的法律制度,中央相關政策和地方出臺規定的發展趨勢均有體現。
一方面,黨中央和最高檢的相關規定多次提及殘疾人權益保障。《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及探索辦理殘疾人權益保護領域公益損害案件的有關內容。此外,在2020年5月25日、2022年3月8日、2023年3月7日的三份《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中,均提及“殘疾人權益保護”。不僅如此,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在2020年9月18日發布《關于積極穩妥拓展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要突出辦理殘疾人權益保護等公益損害案件。
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有關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立法新增了檢察公益訴訟條款。隨著無障礙環境建設領域探索的成熟,部分地方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公益受損的突出問題,通過立法的方式,將該領域納入公益訴訟檢察的范圍,不僅為地方辦理該領域公益訴訟案件提供了依據,也為國家層面法律規定的出臺提供了參考和經驗。例如,《杭州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和管理辦法》《珠海經濟特區無障礙城市建設條例》《上海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均授權檢察機關可以辦理無障礙環境建設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系當地檢察機關辦理此類案件的重要依據。
其二,探索完善辦案機制,積累豐富實踐經驗,提供立法思路。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通過之前,檢察機關已經對無障礙環境建設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進行了積極、穩妥的探索,將殘疾人權益保護納入公益訴訟。
一方面,檢察機關開展無障礙檢察公益訴訟監督活動,探索辦理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公益訴訟案件。例如,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檢察院推動人行天橋無障礙環境建設以及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推動藥品包裝及說明書適老化改造,均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另一方面,典型案例的發布,為檢察機關辦理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案件提供示范、引領。最高檢不止一次發布過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典型案例,還會同中國殘聯發布殘疾人權益保障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由上觀之,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出臺之前,作為公益訴訟案件“等外”領域,檢察機關積極、穩妥拓展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案件,為立法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聚焦無障礙設施建設、無障礙信息交流、無障礙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權益保障,強化了監督保障措施和相應法律責任,并在第六十三條明確規定“對違反本法規定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人民檢察院可以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提起公益訴訟”,此條款將檢察公益訴訟作為監督管理的兜底性規定。該法可謂對無障礙環境建設作出全面系統規定,形成了全方位保護。
其一,關注無障礙設施建設質量。《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第二章系統性規定了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維護和管理的相關制度,檢察機關可對此重點關注:如盲道被違規占用、公共交通場所未設置無障礙標志、大型公共停車場缺少無障礙停車位等問題。又如,殘疾人集中就業單位、就讀學校及其周邊有無配套無障礙設施。檢察公益訴訟通過督促行政機關加強無障礙設施的規劃建設、改造提升和維護管理等工作,確保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實效。
其二,豐富無障礙信息交流內容。現實中,殘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體時常面臨著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便,例如屢遭詬病的藥品說明書“字小如蟻”的現象,公共圖書館未配備盲文讀物、有聲讀物等軟件設備等問題。如今的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信息無障礙對于殘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體的重要性也愈發凸顯。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目光也要從盲道、無障礙停車位等“有形”無障礙設施,聚焦到“無形”信息交流無障礙方面。積極開展公益訴訟,讓特定群體可以無障礙接受信息、無障礙進行交流,助力信息障礙群體與信息社會無障礙。
其三,擴展無障礙社會服務范圍。《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在第四章中規定了無障礙社會服務,對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法律服務、教育考試、醫療衛生等多個場景下的無障礙服務,分別作出針對性的規定,為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指明了方向。檢察機關可督促、協同行政機關對上述領域進行無障礙服務改造,保障特定群體能充分參與社會生產生活,提升生活品質。
現實中,礙于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實際情況,殘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體與社會尚未建立有效交流渠道,使得大多數人望而卻步。特定群體的迫切需求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缺乏的矛盾,也反映了該領域的公益訴訟檢察工作任重而道遠。《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出臺,既是對過去工作成果的肯定,也對公益訴訟檢察提出了更高的履職要求。
加大《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宣傳力度,助力全社會無障礙理念更新。《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相較于《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法律位階有所提高,是關于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專門立法。自此,無障礙環境建設真正走入“等內”,正式被納入公益訴訟的法定領域。這部法律關乎殘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體權益的全方位保障,可謂意義大、影響廣。然而,全社會的無障礙意識尚未形成,不少人仍認為無障礙環境建設只是殘疾人的特需,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出臺缺乏關注,對于無障礙環境建設領域的檢察公益訴訟更是知之甚少。
作為檢察機關,要加強無障礙理念的宣傳教育。一是通過“益心為公”檢察云平臺,吸收專家、志愿者廣泛參與,發揮“外腦”在線索提供、整改評估等多個環節的重要作用。二是通過公開聽證的方式,實現更為充分的公眾參與,推動檢察機關更好地辦理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案件的同時,消除公眾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認知誤區和盲區。三是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實施為契機,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公益訴訟案件宣傳出去,推動無障礙理念深入人心。
強化無障礙環境建設保障監管,實現維護公益的共同目標。《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在強化無障礙環境建設監督保障方面存在以下兩大亮點:一方面是以專章形式對保障措施作出規定。該章對宣傳、構建標準體系、人才培養機制等多方面進行了規定,使得法律結構更為合理,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有助于保障無障礙環境建設落地見效。另一方面是加強執行強制力。以往相關規定的強制性不足,加上相關主體不重視、整改意愿低,導致該領域諸多內容未見明顯改觀。而相較于《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該法擴充了法律責任條款內容,針對更多違法行為設置行政處罰并加大處罰力度。檢察機關要充分能動履職,督促、協同行政機關依法履職,推動殘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體保障事業的發展。
實現“雙贏多贏共贏”是檢察公益訴訟的重要司法理念。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專門立法對檢察機關提出了更高要求,應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圍繞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更高質量檢察履職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系統治理,將《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落到實處。
(張方勇: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公益檢察室主任;黃杰云: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