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森
拉夫運河社區居民的維權行動
埋藏于地下數十年的“惡魔”一朝蘇醒,殃及整個社區。這是人類歷史上典型的有害固體填埋物污染事件,一度引發全球范圍內對化學污染的關注,也促使美國頒布施行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法案。
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的化學工業普遍進入蓬勃發展的黃金期。然而,1978年,美國紐約州爆發了令全世界為之一驚的拉夫運河“棕地”事件。美國《紐約郵報》網站回顧了45年前的這場環境災難。
“死胎?這里到底有什么魔鬼?”“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怪事?我的孩子還能不能活下去?”“這里被詛咒了,我要搬出去!”1977年到1978年,隨著受害家庭紛紛發聲,美國紐約州的一個社區被貼上了各種標簽——“被詛咒的社區”“兒童殺手”“被惡魔盯上的地方”。這個位于繁華地段的社區,成了令人避之如蛇蝎的“恐怖地帶”。如果只是一兩個家庭出現健康問題,那么還能用“偶然”來解釋,但很多家庭都出現相似的問題,其背后必然藏著驚人的秘密。那里到底發生了什么?
這個“被詛咒的社區”就是拉夫運河居民區。最先將問題曝光的是社區居民、家庭主婦洛伊斯·吉布斯。與正常家庭不同,吉布斯自從有了孩子以后,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兒童病房中度過的,家里鮮有歡聲笑語。她的兒子一直被不明緣由的疾病困擾——肝病、哮喘、癲癇、免疫系統紊亂……
起初,吉布斯天天抱怨:上帝為何要讓自己承受這些?后來,她偶然從報紙上得知,拉夫運河社區所在地曾是一個堆滿化學廢棄物的垃圾場,于是懷疑兒子的病是由這些化學廢棄物引發的。她開始了解周邊居民的情況,發現這不是她的兒子獨有的問題,在拉夫運河社區,兒童疾病多發的現象普遍存在。居住在那里的家庭中,不少孕婦都曾遭遇流產或生下死胎,很多新生兒存在生理缺陷,有一些幼兒頻繁患病,甚至一些成年人也出現了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癌癥多發。
察覺到異常,吉布斯開始進行走訪和調查,讓更多的受害家庭行動起來,還聽到了一些有關化學廢棄物的傳聞。新聞媒體介入后,真相漸漸浮出水面:令眾多兒童病魔纏身的罪魁禍首,是拉夫運河社區地下埋藏著的“惡魔”——2萬多噸有毒化學廢棄物!
拉夫運河位于紐約州,靠近尼亞加拉瀑布。約1個世紀前,紐約州政府為修建水電站,開挖了這條運河。到20世紀40年代初,運河逐漸干涸,最終被廢棄。
1942年,美國胡克化學公司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企圖逃避危化品處理和保護環境的責任,通過節省環保開支獲利。該公司想到了一個辦法:購買拉夫運河地塊,將其用于堆置化工垃圾。11年間,大量化學廢棄物被運到拉夫運河地區,埋于地下。更加令人發指的是,胡克化學公司竟然直接填埋未經任何處理的化學廢棄物。其200多種化學廢棄物包括在美國被明令禁止使用的DDT殺蟲劑、復合溶劑,以及電路板和含有重金屬的零部件等,總重達2.18萬噸,埋藏深度約6.5米,覆蓋面積達6.5公頃。這些化學廢棄物嚴重破壞了拉夫運河地區的土壤,使該地區變得極不適宜人類居住。
如果拉夫運河地區一直荒置,那么悲劇就不會發生。然而,當地的城市化進程加快,使得土地資源變得緊缺。20世紀50年代,尼亞加拉瀑布所在地的經濟快速發展,與之相伴,產生了人口迅猛增長、土地供不應求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當地教育部門計劃購買胡克化學公司手中的拉夫運河地區,用于建設學校。
胡克化學公司竟然同意轉讓這塊土地。他們在拉夫運河地塊上覆蓋了一層所謂的“隔離層”,草草做了防護。為了逃避責任,該公司在相關合同中附加了一條警示說明,稱在此建設學校“有潛在風險和安全隱患”。
為了適應城市化發展的需要,當地教育部門無暇顧及警示說明,按照最初的計劃立即開始推動“第99街學校”的建設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有工人發現了兩個垃圾填埋點。建筑人員多次提醒當地政府,在弄清楚地下埋藏的廢棄物總量和成分之前,不應急于建設學校。但當地政府對此置若罔聞,沒有給予重視。
學校建成后,社區的規模逐步擴大,修建供水排水管道以及高速公路等工程項目也提上了日程。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957年,拉夫運河地區的黏土密封層因工程建設而遭到破壞,埋藏于地下的化學廢棄物發生滲漏,影響到居民生活區——地下的“惡魔”蘇醒了。
1978年初,滿腔憤怒的吉布斯在新聞媒體上公開了查明的事實真相,令整個社區震驚不已。彷徨失措、驚恐憤怒的人們走上大街游行示威,要求紐約州政府進行詳細調查,給出合理的解釋,并采取應對措施。
1978年4月,時任紐約州衛生局局長羅伯特·萬雷前往拉夫運河社區考察。他親眼見到,一度埋于地下的金屬容器已露出地面,從里面流出黏乎乎的液體,又黑又臭。
政府官員與當地居民商討如何應對這一危害健康的災難。居民的呼聲令人揪心:“我想知道我的孩子是否能夠正常地長大?”“我們家的小珍妮成了死胎……你們一定要查明原因,千萬不要讓悲劇再次發生。”“我們要搬走!離開這里!”
1978年,美國政府清理拉夫運河地區
紐約州衛生局隨即宣布,拉夫運河社區進入緊急狀態。但是,政府拒絕對社區居民進行疏散和安置,因為擔心這樣會引起恐慌,令紐約州西部的所有居民都認為自己的居住地被污染了,那樣的后果是州政府承擔不起的。
拉夫運河社區的居民意識到,必須團結起來,給美國聯邦政府施加壓力,才能讓他們有所行動。義憤填膺的居民扣留了美國環保署的代表作為人質,要求白宮同意解決問題:宣布該社區為重災區,疏散并安置居民。
這起事件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美國各大媒體的表態驚人的一致,紛紛發表文章譴責政府,支持居民的行動,呼吁政府針對這一環保丑聞盡快做出解釋,并妥善解決問題。
拉夫運河社區居民的慘痛經歷,使他們深刻認識到有毒化學廢棄物的危害。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民眾紛紛加入業主維權協會,通過公開演講、遞交請愿書、宣傳游行等方式,不斷給污染企業和政府施壓,最終,維權斗爭取得了關鍵性勝利——拉夫運河社區的居民得到了白宮的回應。時任美國總統卡特下令,聯邦政府與紐約州政府一起,幫助拉夫運河社區近700個家庭進行遷移和安置。7個月后,卡特政府創設了“超級基金”,用于拉夫運河地區的有毒化學廢棄物清理工作。這是美國有史以來首次動用聯邦政府資金清理泄漏的化學物質和有毒垃圾。
胡克化學公司暫時逃過了處罰。原來,在美國聯邦層面和紐約州層面,當時都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而且胡克化學公司在多年前就已將拉夫運河地區轉讓,所以社區居民針對該公司的索賠訴訟失敗了。
拉夫運河事件的發生并不是偶然的。工業革命以來,追求經濟增長與保護生態環境呈現出二元對立的矛盾關系。發達工業國家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受經濟利益驅使,不愿承擔妥善處理有毒化學廢棄物的經濟成本;加之,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資源短缺問題,特別是土地資源匱乏,使得矛盾進一步激化,共同導致了拉夫運河事件。
企業受經濟利益驅使肆意處置廢棄物,是危險廢棄物場地(也稱“棕地”)形成的根本原因。
拉夫運河事件對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民眾為了捍衛自身權益進行了不懈的抗爭。1978年,卡特總統視察了尼亞加拉瀑布地區,包括拉夫運河社區。他表示,此次化學垃圾公害事件,是“美國當代最可悲的事件之一”。
最終,美國國會于1980年12月11日通過了《環境應對、賠償和責任綜合法》,又稱《超級基金法》。該法嚴格明確了污染者必須支付污染治理的全部費用的責任,規定企業經營者及產權擁有者的環境責任是一種終身責任,并要求在相關企業發展中所有曾經的獲益者,都必須共同承擔連帶責任。
《超級基金法》主要包括四項內容:一是指定“危險物質”,明確《國家優先治理名單》;二是明確聯邦政府在處理危險物質方面的特別權限,以及《國家應急計劃》;三是常態化設立“超級基金”,建立危險物質信托基金制度;四是追溯排污責任,確立由造成危險物質泄漏者承擔清理和恢復原狀責任的制度。
《超級基金法》在法律層面明確了環境損害主體的責任以及補救措施,極大增強了民眾的環保意識和維權信心。20世紀80年代,美國多地興起了廢棄物無害化填埋運動。
有了法律的支持,拉夫運河社區曾經的居民們重啟維權進程,以胡克化學公司和紐約州政府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最終獲得經濟損失和健康損失賠償金共計30億美元。
拉夫運河事件推動了美國針對“棕地”污染的治理,從而大大降低了環境風險。自那以后,“棕地”的清潔、利用和再開發問題越來越受到美國聯邦和各州政府,以及企業及民間非盈利組織的關注。美國政府以整治“棕地”為契機,出臺了許多政策措施。相關城市社區和民間組織積極配合,形成政府、企業、民眾三位一體的聯動模式,將工業污染的“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造為生態環保的綠地,推動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拉夫運河事件是全球“棕地”治理的推動事件,也是強化政府監管的倒逼事件。回顧這一標志性事件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對各國“棕地”環境修復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強有力的制度建設是治理污染的根本保障。生態環境屬于“公共產品”,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美國政府主導制定《超級基金法》,胡克化學公司則為它的草率付出了代價。
只有通過立法建立嚴格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某些企業的僥幸心理,切實推進污染物排放符合標準。通過立法才能從根本上強化違法主體的責任,提高其違法成本,有效保障生態安全和環境健康。
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是企業長期經營的密碼。胡克化學公司漠視公眾利益,被認定為拉夫運河事件的主要責任方,自食惡果。從短期來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重視環境效益的行為不能直接帶來收益,但是任何企業一旦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僅僅依靠經濟效益,是絕不可能長久發展的。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只有堅持綠色發展,守住生態底線,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才能贏得未來。
社會組織是環境公害事件調查的重要助推器。作為環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和監督者,社會組織在推動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拉夫運河事件中的關鍵人物,正是當地普通居民吉布斯,她把遭受環境污染危害的居民聚集起來,形成了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最終迫使美國政府采取措施,切實履行其生態責任。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