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2023年7月7日,知乎App公告稱:將下線“匿名功能”。
知乎App表示,作為社區早期的產品機制,“匿名功能”的上線初衷是建立在用戶開放討論、友善互動基礎之上的,但隨著互聯網溝通環境日益復雜,為保障社區內的良性討論,匿名發布入口將會取消,用戶將不能匿名創建問題或匿名發布內容。對于歷史匿名內容,用戶可自主選擇是否將其轉為實名。
這一改動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取消匿名后的知乎App,會逐漸走上“天涯論壇”“Tape提問箱”的舊路,難掩其落寞之勢。但也有人支持取消匿名,認為“匿名功能”助長了該平臺中的虛假信息蔓延、網絡暴力等問題。
近年來,“匿名社交”開始風靡,受到不少年輕用戶的追捧。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較2021年12月增長354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5.6%,這為“匿名社交”提供了巨大的用戶基數。
“匿名社交”秉持著去中心化理念,打破了傳統社交的準則,為年輕人暢所欲言提供了一個隱蔽的樂園。在網絡中,他們戴上面具進行對話。借由匿名的窗口,壓抑的情緒得以宣泄,強烈的好奇心得以滿足,掩藏的真心得以展露。人們像是在參加一場“假面舞會”,在匿名面具下,不同行業、圈層的人可以從現實生活的身份中脫離,在網絡“烏托邦”中享有較大的自由度和短暫的安全感。
“匿名社交”提供了無障礙交流的空間,但并不意味著所有好奇心都能得到回應,也不能確保所有答案都貨真價實、不加修飾。在“匿名功能”的幾次虛假信息風波中,知乎App風評每況愈下,其形象不斷從專業問答社區變成“編乎”“故事匯”等。知乎App的創始人、CEO周源稱,“匿名功能”的初衷是希望維護一個開放討論的社區環境,用戶在分享個人經歷的同時沒有個人隱私方面的顧慮,“匿名功能”需要建立在友善互動的基礎之上……
隨著“匿名社交”的蓬勃發展,各大“匿名社交”軟件迅速完成用戶積累,其中“95后”“00后”群體是用戶主力。“匿名功能”將社交用戶的頭像、簡介、歷史回答等線索掩蓋,不僅圍觀者無法通過匿名回答找到發帖人,發帖人自己也無法從歷史回答中找到這條記錄,對于使用知乎App的匿名發帖人來說,就像是面對大海扔出的一只漂流瓶,帖子發完即成“逸聞”。
《中國青年報》做過一次面向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從175所高校收回了3620份有效問卷。據調查問卷顯示:35.52%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曾使用過“匿名社交”軟件,90.69%的受訪者認為“匿名社交”存在一定風險。
那么,為何公眾還是鐘情于“匿名社交”?
首先,是對社交壓力的規避和個人隱私的保護。當生活打上發條、日程逐漸流水化,這既是時代飛速發展的無聲證明,也是人與人之間心理距離漸行漸遠的最佳辯解。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及快節奏帶來的壓力,讓很多人轉而投入更加自由、放松的“匿名社交”懷抱。匿名似乎成為一副面具,為棲息在互聯網空間的人們營造一個彼此區隔卻又相互敞開的世界。與此同時,匿名問答是一種既隔離又連結的淺層次社交,發言者和討論者在匿名面具下免于他人的審視,放下性別、職業、身份等外在因素,更聚焦于問題本身的探討。
其次,是聯系不同圈層,打破信息差的工具。比如,在知乎App上,我們經??梢钥吹酱祟悷崽?,“知乎上的不少匿名回答還是很好看的,行業內幕很多”“匿名回答對‘和行業有些聯系,但又離核心有一定距離的人,還是很有幫助的。他們可以相對準確地判斷匿名回答的真假,并獲得其中的內幕”。在“匿名功能”的幫助下,平臺上承載著人們在真實世界中不愿開口講述的故事。同時,知乎App在品牌中不斷強調專業、嚴肅、精英等特性,這也表明,對于不少用戶來說,“匿名功能”讓知識、經驗、情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在不同的人群間傳播,減少信息差。
記者認為,網絡上的“匿名功能”使大家的表達更加自由、多元,一些現實世界難解的問題,在網絡上也可以找到解決之法,但與真實身份一同被抹去的還有表達成本和社交責任,匿名空間中的善意與惡意都可以被同等程度地放大,并平等的影響著每一個人。
“匿名社交”會成為不良信息擴散的溫床。在匿名狀態下,用戶的言論幾乎不受到任何實質性的限制和道德責任約束,因此極易產生不當言論。而這些充斥著情感性與沖動性的言論,往往會帶動許多不理性的互聯網住民成為“烏合之眾”,形成針對某一事件、某一行為或某一個人加以批判的“群體”。此外,普通用戶對于信息真實性的鑒別能力有限,以致謠言會在網絡世界中迅速擴散,且很難追溯源頭。
匿名的網絡平臺也易成為激化矛盾的導火索。實際上,“匿名功能”在滿足人們社交參與感的同時,也可能打開人性的“潘多拉之盒”。由于匿名形式允許人們卸下包袱、避開燈光,在暗處發出真實的聲音,那么當人們負重太久后終于感覺能休憩片刻,情緒便借由匿名的窗口向外傾瀉,釋放了平日在“社交禮儀規范”下不曾展露的窺私欲和惡意。魔盒開啟,無人幸免。騷擾、誹謗、網絡霸凌等問題層出不窮,內容管控尤其棘手,稍不留意就會出現“擦邊球”,甚至是赤裸裸的違規內容?!澳涿δ堋币鸬牡赖氯笔?、責任弱化和侵權行為在不斷攀升。尤其是匿名言論擴散之后,即便是法律上有了解答,但因為互聯網的傳播力度,對個人造成的傷害也難以彌補。
正如知乎App在公告中所披露的,這些主打“匿名社交”的軟件大多都被“虛假信息彌漫”“騷擾謾罵”“仇恨言論”等問題所困擾?!澳涿δ堋笔前央p刃劍,在幫助人們暢所欲言的同時,也在刺傷著一些人。
網絡上對于“匿名功能”的討論,似乎指向互聯網社區生態的討論,這意味著互聯網社交模式的轉型。
早在2008年“兩會”期間,網絡實名制立法進程已經啟動。2012年12月25日,我國擬立法規定實行網絡身份制管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通過并提出,使用任何網站接入服務都必須實名,標志著我國在政策層面已經取消或否定了匿名表達。由此,我國互聯網全面進入實名制時代。2015年3月,《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正式施行,由于網絡傳播的特殊性,采取“前臺自愿、后臺實名”的原則,要求互聯網信息服務使用者通過真實身份信息認證后注冊賬戶。
“匿名功能”下線既是互聯網規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讓網友開始思考互聯網社交的本質。有人認為,匿名下線將使得用戶無法暢所欲言。不可否認,非匿名會讓人們在發言時更加謹慎,但這并不意味著交流質量的下降。
記者認為,匿名的消逝意味著“連接”的回歸,意味著互聯網上的交流不再像大雪覆蓋下杳無蹤影的足跡,而是如同飛鴻踏雪般有跡可循。
正如石黑一雄所描繪,身處一個科技爆炸、溝通無限的世界,我們感受到的,卻是史無前例的孤獨無助。在這場關于“匿名社交”的討論中,支持或反對取消“匿名功能”的人實際上都在借此描繪個人心中理想的互聯網社區藍圖。
當前,互聯網技術不斷迭代,與現實世界不斷交融,實際上,無論“匿名”與否,在復雜多變的網絡生態中,“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才是交流的核心。畢竟,“匿名”只是一個形式,社交仍然是靠心,靠情感,靠真誠的表達,這一點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