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尚聰
“無障礙”這一概念起源于歐美國家,最初作為一種建筑設計理念被提出,之后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平權運動的推動而不斷演進。2006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殘疾人權利公約》正式將“無障礙”(Accessibility)確立為公約的基本原則之一,并在第九條中詳細闡釋了無障礙的內涵、適用范圍以及應當采取的適當措施。無障礙立法不僅是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彰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更是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保障殘疾人和老年人合法權利的有力支撐。
美國:“綜合+專門”的立法模式。
美國的無障礙立法較為完備,具有體系化、完整化的特征,呈現“綜合+專門”的模式。除了《美國殘疾人法案》這一部綜合性立法之外,還出臺了《建筑障礙法案》《康復法案》《航空運輸無障礙法案》《公平住房法修正案》等具體領域的法律法規,全方位推進無障礙化在美國的實現。此外,美國還于1973年成立了無障礙委員會,作為一個獨立的機構,保障無障礙事業的有序發展。根據美國的法律,無障礙設施建設主要包括建筑無障礙和交通無障礙兩部分。首先,建筑無障礙要求使用聯邦資金設計建造或接受聯邦資助的建筑物和設施必須無障礙,包括郵局、公園、學校、公共房屋、監獄和公共運輸系統等。《公平住房法修正案》擴大了原法的覆蓋范圍,禁止對殘障人士公平住房權的侵害,拒絕向殘障人士出售或出租住宅屬于違法行為;還要求保障殘障人士在綜合社區生活的自由,如建筑的公共區域和設施設備應允許殘障人士接近、進入和使用。其次,根據《美國殘疾人法交通車輛無障礙實施細則》,美國的公共汽車、有軌車輛、鐵路運輸都有相應的無障礙要求。如交通無障礙要求固定公交線路必須同時為老年人、殘疾人提供輔助公交和其他特殊公交服務。對于航空運輸服務而言,航空公司也應對殘疾人和老人航空旅行實施非歧視性待遇,為其提供便利出行的保障。
日本:建筑無障礙和交通無障礙的深入探索。
日本的無障礙立法起源于1994年的《建筑無障礙法》。該法在2002年被修訂,要求建筑面積在2000m2以上的建筑物必須強制進行無障礙設計。2006年,日本將《真誠建筑法》與《交通無障礙法》合并,頒布了《關于促進高齡者、殘疾者等的移動無障礙化的法律》,并于2012年、2018年兩次進行修訂,該法也成為日本無障礙設施建設的基本法律,包括總則、基本方針、無障礙設施設置管理者的措施、重點建設地區范圍內無障礙一體化、無障礙路徑的協商、附則、罰則等章節。這部法律也對交通運輸企業提出嚴格的要求,進一步推進對交通無障礙環境的建設。日本對于交通無障礙環境的建設還設置了嚴格的監督管理機制。譬如,在地方政府中設立監督部門,對不同類別的無障礙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審核驗收。為了承辦東京奧運會,日本政府制定了《東京2020無障礙環境導則》,并對包括體育場館的建筑、設備、酒店、運輸工具和服務等在內的無障礙設施進行強化。
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關注無障礙立法。從排除行動障礙、提升服務水平、縮小信息鴻溝三個方面梳理域外相關立法經驗,有利于我國無障礙立法的進一步完善。
德國:因人、因地制宜提供服務。
德國在《殘疾人保障法》的指導下,開展了完善的無障礙社會服務,保障殘疾人和老年人平等自主地參與社會生活。對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包括包扎、治療、藥品、運動療法、語言療法等在內的醫療手段,并提供必要的無障礙設備和輔助器具。德國還采取不同的服務措施,以適應特定人群的不同需求。對于具備一定勞動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殘疾人,德國為其提供職業介紹和就業援助,幫助其恢復和改善勞動能力,實現就業和職業的提升。而對于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年殘疾人,德國不僅提供醫療康復服務,還提供護理保險待遇,以滿足其正常生活的需要。此外,德國的各個城市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自身情況的法規或指南,推進無障礙城市建設。如柏林早在1996年就將無障礙城市建設的目標寫進了《滿足殘障人士需求的柏林改造指南》,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和細化相關規則,對無障礙車位、無障礙洗手間、無障礙公共信息查詢等具體細節進行規定。
加拿大:“軟硬結合”提高服務水平。
早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就引入了《殘障人士歧視法》,以禁止對殘障人士的歧視。1977年,加拿大政府出臺了《加拿大人權法案》,進一步保障殘障人士的合法權利。加拿大無障礙立法發展的趨勢反映出其是在確保城市硬件環境無障礙的同時,致力于軟環境中的無障礙建設,提升無障礙社會服務水平。根據加拿大的法律、法規和指南,政府提供的無障礙服務包括建筑設施、交通運輸系統、消防應急系統與火災報警信號、通信系統、顯示系統、公共廣播系統等全方位的保障。此外,加拿大還通過公共資助的醫療保健計劃、養老金計劃和殘障人士保障計劃,在人性化、精細化的設計理念下,為有需求的殘障人士、老年人、推嬰兒車的父母等弱勢群體提供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無障礙措施,以保障其接受無障礙的社會服務。
歐盟:對信息服務提供者進行責任劃分。
無障礙信息交流權,也被稱為“信息無障礙權”“無障礙閱讀權”“信息獲取無障礙權”“信息特殊保護權”等,旨在保障殘障人士等弱勢群體在平等、便利的基礎上,獲取、利用信息及相關通信技術。無障礙信息交流權是實現殘障人士與非殘障群體實質平等的一項基本人權。通過法律法規保障無障礙信息的正常順利交流,是無障礙權利在信息化時代的新發展和新要求。歐盟主要通過《歐盟無障礙法案》保證信息弱勢群體無障礙獲取、利用信息的權利。該法案要求產品的總體設計和制造、用戶界面和功能設計、網站頁面的訪問等均提供無障礙的信息服務,幫助殘障人士在信息化時代全面融入社會。《歐盟無障礙法案》對電腦(包括硬件和軟件)、自助終端(包括ATM、票務機、值票機等)、銀行服務、電子書、電子商務、運輸部門的數字接口(包括飛機、公共汽車、火車、輪船等)均提出了無障礙信息化的要求。根據該法案,網站的訪問方式必須符合用戶的感知、操作和理解方式,網站服務提供者根據各自的功能進行責任劃分,對不符合要求的信息產品和服務作出相應的懲罰,要求制造商、授權代表、進口商、分銷者、服務提供者、市場監管者等主體承擔不同的無障礙信息交流保障義務。
無障礙的背后離不開法治保障
澳大利亞:聯邦立法與地方立法結合。
澳大利亞通過聯邦與地方立法相結合的方式,保證無障礙信息交流的實現。聯邦政府頒布的《殘障歧視法案》設置了專門的章節,明確規定任何人提供的商品、服務和設施都不能對殘障人群構成歧視,確保其同等使用的權利。作為致力于消除殘障歧視、實現信息無障礙的非政府組織之一,澳大利亞人權和平等機會委員會配合政府部門開展信息無障礙立法工作,并于2002年公布了《萬維網接入:〈殘障歧視法案〉咨詢說明》,對無障礙信息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闡釋。除聯邦立法外,澳大利亞地方政府也積極推行無障礙信息交流相關立法。譬如,2003年澳大利亞堪培拉地區發布了《網站開發和管理標準》,對技術機構、公立中小學以及非營利性教育組織等機構提供的信息和服務進行規制,要求其搜索引擎和服務鏈接對所有用戶都是無障礙的。此外,澳大利亞對于圖書信息的無障礙獲取也有相應的規定。澳大利亞圖書館和信息協會制定的《殘障人士圖書館標準指引》要求為殘障人士提供的圖書信息服務滿足無障礙的要求,殘障人士和非殘障人士在獲取圖書信息資源時享有同等的尊嚴、體貼和服務。需要指出的是,此處的圖書信息資源不僅包括紙質信息資源,還包括基于互聯網獲取的網絡圖書信息資源,即電子信息資源。
(作者為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投稿郵箱: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