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愛軍
?投資基金是一場長跑比賽,只有合理分配資金,并時刻關注風險,才能一直跑下去。僅僅關注基金的短期表現,有可能被假象所迷惑而掉進陷阱,不得不提前“退賽”。
明星基金經理多“流星”
很多人在選擇基金時,只注意短期的業績表現,只關心這只基金過去一年的回報是多少,不關注基金的長期回報,也不了解基金的投資風險,最終導致投資基金后虧損。特別是一些明星基金經理,他們可能在某一段時間內表現很好,等你真投資這些基金了,才發現名不副實。
我們看一個實際案例。2016年1月的“熔斷”行情讓整個市場走勢變得撲朔迷離,但當年以白酒為核心的消費板塊已經開始走出獨立行情。因此,當年漲幅冠軍由光大欣鑫混合A拿下,登頂漲幅為55.27%。但拉長時間看,通聯數據Datayes統計,該基金自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約12.3%,最近一年收益率為8.9%,表現中規中矩。
自2012年以來,10年中的10只年度收益冠軍基金,其中多數權益基金在最近兩年的震蕩市中的表現都呈現為負收益。據通聯數據Datayes監測,廣發雙擎升級A-44.3%,東方紅睿華LOF-41.7%,中郵戰略新興產業-37%,易方達新興成長-26.6%,農銀匯理工業4.0基金-22.3%,前海開源公用事業-12.8%等。
資本市場從來就沒有定數,從白酒醫藥、大消費到軍工煤炭,再到半導體新能源板塊,無論當年行情演繹是何等精彩,也無法逃脫落下帷幕的命運。也就是在這樣的變化中,被行情推上高處的明星基金經理,往往會被市場拉下來。因此,如果只是關注基金的短期表現,我們很難跟上市場的節奏,反而會因此變得處處被動。
長跑模式值得借鑒
那么,有沒有一種投資模式可以讓自己始終掌握主動呢?有,耶魯基金的運作模式值得借鑒。
在1998至2020年的20余年內,美國市場經歷了多輪的牛熊變換,但耶魯基金僅有一年出現過負收益。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斯文森在《機構投資者創新之路》一書中給出了答案。
首先是確立自己的投資目標。耶魯基金每年會召開一次投資委員會會議來制定當年的投資戰略,即結合當年的現金流及預期收益率和波動率來確定組合中各類資產配置的比例。
其次是分散化投資。在斯文森的投資理念中,分散化投資是組合長期業績優異的關鍵。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將自己的資產分布投資于相關性較低的大類資產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比如偏股型基金和債基。
第三是定期進行再平衡。當投資資產比重嚴重偏離目標水平時,則采取再平衡策略,這也是耶魯基金會在日常管理中定下的“規矩”。舉個例子,如果想構建一個穩健的組合,用50%的資產配置股票型基金、50%的資產配置債券型基金,之后由于股市下跌、債市上漲,股債間的資產占比變成了45%和55%,此時可以選擇賣出部分債基,再將資金買入股基,讓資產恢復到原先的配比。
總之,投資基金是一場長跑比賽,只有合理分配資金,并時刻關注風險,才能一直跑下去。而僅僅關注基金的短期表現,就有可能掉進陷阱不得不提前“退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