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羅德里克 蕾卡·朱哈茲 內森·萊恩
隨著全球政策制定者為實現供應鏈彈性、綠色技術、地緣政治優勢、良好就業等各類目標而開始推行產業政策,關于其有效性的爭論也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雖然至少從1970年代起,主流經濟學家就對產業政策抱有本能的敵意,但得益于那些更少受對政府干預的意識形態敵意驅動并以嚴謹實證方法為基礎的新學術研究,情況正在迅速發生變化。基于對此類政策更為細致且更具背景相關性的理解,研究人員得出了總體上更加積極的評價。
例如,經合組織的一個比較研究項目就通過深入核算政府活動來量化產業政策,重點關注專門用于產業政策目標的政府支出。而由本文其中兩位作者(蕾卡·朱哈茲和內森·萊恩)領導的一個經濟學家團隊,則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應用到公開發布的政策清單中,以此對產業政策進行了詳細分類。
上文提到的第二項工作正在產生重要的新見解。首先,產業政策無處不在,而且在近期加大運用和主導公共討論之前就普遍存在了。此外,將產業政策與內向型、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相提并論已不再合適—當代產業政策通常以推動出口為目標。同時,產業政策的盛行程度往往隨著收入提升而增加:發達經濟體比發展中國家更頻繁、更密集地使用產業政策。
因果關系推斷方法的改進,也在促使經濟學家修正自身觀點。傳統上經濟學家在評估產業政策的效果時,會研究獲得政府更多幫助的產業是否表現更好,并通常得出一個負面結論。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這種相關性工作缺乏參考價值,因為它無法將那些產業政策是否有用的案例區分開來。
最近的研究使用了現代統計技術,以避免誤導性推論。這些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案例,包括歷史上推動各類新生產業(如紡織業、造船業和重工業)的事件,大規模的公共研發努力(如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太空競賽”),以及針對特定企業或產業的選擇性區域政策(如二戰期間美國的制造業發展和當代歐洲的地區補貼)。
這項研究的結果對產業政策給予了更為正面的評價,傾向于發現此類政策往往會對經濟活動的結構產生巨大的、看似有利的長期影響。比如,拿破侖封鎖期間對法國進口的干擾,就刺激了法國在拿破侖戰爭結束后很長時間內的棉紡工業機械化。而這些結果與那些支持培育新興產業的人所持觀點是一致的。
最近對英國和意大利落后地區投資補貼公共項目的研究,同樣發現這些項目對創造就業極為有利。雖然這些研究無法給出一個產業政策是否普遍有效的明確答案,但它們提供了有關政策所針對的市場失靈狀況的普遍性以及政策長期效果的信息。
一些較新的研究,還對圍繞產業政策對東亞經濟奇跡所作貢獻的長期爭議提供了見解。許多關于東亞崛起的早期經濟文獻認為,產業政策充其量也只是低效的。而新近的分析則更加關注這些經濟體的上下游聯系架構,也得出了更為樂觀的結論。
舉例來說,對韓國重/化學工業驅動—這是樸正熙總統在1970年代推行的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且備受爭議的產業政策—的多項研究都發現,該政策在短期和長期內都促進了目標產業的增長,對生產力和出口績效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一些評論家最近批評了喬·拜登的產業政策,因為它“缺乏堅實的經濟學基礎”。但現實情況是,已經存在很多關于產業政策的優秀經濟研究。它們提供了對各種產業政策的更準確評估,闡明了這些政策是如何根據其手段和目標以及現行經濟結構而發揮作用或失敗的。
丹尼·羅德里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國際經濟學會主席;蕾卡·朱哈茲,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內森·萊恩,牛津大學經濟學助理教授。本文已獲Project Syndicate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