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奎
最近,為了恢復和擴大國內消費,國家發展改革委圍繞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完善消費設施、優化消費環境六大方面,提出了20條政策舉措。這20條政策舉措再連同近期密集發布的各領域、各品類促消費重點政策,一道形成促消費擴內需的一攬子政策體系。為了撬動經濟增長三駕馬車中的消費,中央政府以及各個職能部委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政府之所以為了促消費而釋放各種大招,原因也是非常清楚明了的。對于經濟的短期表現而言,經濟學中素有三駕馬車的說法,也就是消費、投資和出口。出口方面,我國上半年外貿進出口規模雖然取得了新的突破,結構實現了新優化,展現了較強的韌性,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外需減弱對我國外貿的直接影響仍將持續。
投資一向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是今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比去年同期下降10.4%,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比去年同期更是下降了16.0%。更嚴重的是青年失業率繼續攀升。青年失業數據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了投資的低迷。
經濟是一個往來不息的投資、生產、分配、消費的循環,消費只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撇開其他的各個環節,單純地促消費,或許未必能收到長遠的經濟增長效果。
三年疫情,使得人們對于經濟的風險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長期而言,這與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完善相關。近年來,我國教育、醫療、養老等制度的改革力度都很大,在社會保障體系難以全面覆蓋的情況下,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提高。這就讓居民預防動機和儲蓄意愿明顯增強,抑制了老百姓進一步擴大消費。
在20條促消費政策舉措出臺之后,有媒體評論說:“有錢才能消費、才敢消費,是顛撲不破的道理。”所以,促消費,資本市場很有想象空間,因為資本市場可以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讓居民通過股票、基金等渠道也能賺到錢,從而化消費意愿為消費能力。那么,該如何釋放資本市場“潛在購買力”,更好發揮其促消費、擴內需的積極作用呢?這篇文章提出:“要多措并舉提升市場活躍度,推動股市走出‘慢牛格局,不斷增強市場財富效應,助力投資者‘能消費、愿消費、敢消費。”
這篇文章旨在從資本市場角度提高股票、基金的收入預期,使得老百姓的財產能夠升值,如果老百姓以股票和基金為形式的財產升值了,自然手里就有了更多的收入,對未來的信心也會更大,他們就會敢于消費了。這位作者不知道的是,在經濟學中,收入里只要不用于消費的部分,無論是以什么樣的形式儲存,無論它是以現金的方式持在手中,還是以銀行存款的形式存在銀行,抑或是以這種股票、基金的形式持有,都是儲蓄。儲蓄只有真正地轉化為投資,才會帶來收益前景,才會帶來真正的財富創造,最終才能切實地促進消費。
如果政府真想促消費,增強高質量發展持久動力,莫如為百姓的生活提供最基礎的保障,盡可能把大病醫療保險全覆蓋,把保障房建設落到實處,緩解老百姓的教育支出壓力,使養老制度改革更加深入全面,覆蓋更多的初代農民工的養老,等等。這樣的舉措才能讓他們切實感到生活再無后顧之憂,并放心地把荷包里的錢拿出來去消費。
如果能在這些民生領域不斷深化改革,不斷免除老百姓的后顧之憂,我們堅信,消費持續增長,并最終帶動投資者的信心,使經濟增長穩定在一個較高的發展水平之上,并不是遙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