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敏,金怡,包江浩,宋費玲,許巧賢,張飛萃,盧華兵*
(1.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玉米與特色旱糧研究所,浙江 東陽 322100;2.東陽市良種推廣中心(東陽市中藥材研究所),浙江 東陽 322100)
元胡 (CorydalisyanhusuoW.T.Wang)又名延胡索或玄胡,是罌粟科紫堇屬多年生草本植物[1],以塊莖入藥,塊莖中含有多種生物堿,其藥性辛、苦、溫,歸于肝、脾經,屬于活血止痛藥物,具有鎮痛、改善微循環等功效,主治胃痛、痛經、跌打損傷等[2]。始載于《本草拾遺》,歷代本草均有記載,為歷版《中國藥典》所收錄[3]。在我國,主要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4]。元胡在浙江省栽培歷史悠久,是著名的中藥材“浙八味”之一,主要分布于東陽、磐安、縉云等地[5],浙江省常年種植面積達 700 hm2,產值可達6~10萬·hm-2,因經濟效益顯著,當地許多農民將種植元胡作為一項增收項目[6]。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當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的勞動力越來越少,而且老齡化嚴重。目前生產上元胡種植全過程都主要依賴人工,費工費時,尤其是元胡收獲需要大量人力。隨著勞動力的減少和人工成本的不斷增加,種植元胡的經濟效益空間一再被壓縮,元胡種植產業面臨極大的挑戰,機械化收獲元胡是今后元胡產業突破瓶頸、取得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生產上認定和推廣的元胡品種較少,適宜機收的元胡品種更是沒有。筆者擬通過施肥處理來提高元胡地下塊莖的大小和增加產量,以滿足機械化收獲需要,盡量減少因收獲方式造成的產量損失。
本試驗選用的元胡品種是浙胡1號,是磐安縣中藥材研究所從傳統地方農家品種中選育出的優質、高產、抗性強的大葉型元胡新品種,適宜在浙江省各地及全國大部分地區種植[7]。
試驗材料于2021年10月底種植于東陽的浙江省農業科學院玉米與特色旱糧研究所試驗基地,前茬水稻,土壤肥力中等。耕地前每667 m2撒施15%復合肥100 kg,商品有機肥350 kg,鈣鎂磷肥50 kg作為基肥,耕地起壟。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個小區長4 m,寬1.2 m(壟面寬90 cm,溝寬30 cm),按照行距15 cm,株距10 cm進行播種[8],設3次重復。每個小區元胡用種量300 g,元胡種莖直徑1.2~1.5 cm。播種時,將元胡種莖芽眼朝上擺放好后,每667 m2撒施30 kg復合肥+70 kg有機肥做鋪面肥,然后覆土3~5 cm。12月初,每667 m2撒施50 kg復合肥做蠟肥。12月下旬,壟面上均勻覆蓋一層稻草。2月上旬每667 m2追施25 kg尿素。施肥試驗自3月上旬開始實施,共設置4個處理,見表1。

表1 不同施肥處理時間及用量
生長過程中調查生育期,尤其是施肥處理后的元胡地上部分回禾期和枯萎期。
出苗期:元胡每株第一片葉子出土為出苗,50%的植株出苗時即為出苗期。
回禾期:生長后期,元胡植株倒伏,葉片發黃為回禾,田間約80%植株回禾時即為回禾期。
枯萎期:元胡植株約80%枯萎時即為枯萎期。
生育期:從出苗當日算起,到成熟期之日止的天數,以天數表示。
收獲期:元胡地上部分完全枯萎后,收獲當日即為收獲期。
收獲時每個小區收獲15個單株,室內陰涼處放置兩日陰干并剔除泥土后,分別調查繁殖系數、單株產量,并將收獲的15個單株的塊莖進行分級、稱重,計算平均單株鮮重以及各級塊莖的占比。
繁殖系數:指一個元胡種莖所產生的子元胡個數。
塊莖分級標準:參照厲永強等[8]方法,根據生產上收獲的元胡塊莖大小,分為4個等級。一級:塊莖直徑≥1.2 cm;二級:1.2 cm>塊莖直徑≥1.0 cm;三級:1.0 cm>塊莖直徑≥0.8 cm;四級:塊莖直徑<0.8 cm。
塊莖占比為該等級塊莖的質量除以總質量乘以100。
利用SPSS(19.0)軟件對以上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由表2可知,各處理間出苗期基本一致。與對照相比,處理一的回禾期和枯萎期分別推遲了4、3 d,處理二和處理三的回禾期則推遲了13 d,處理二的枯萎期推遲了9 d,處理三的枯萎期推遲了11 d,處理一、處理二和處理三的生育期分別比對照延長了3、9和11 d。說明3月上旬追施復合肥能有效推遲元胡回禾和枯萎,延長元胡生育期,配合在地下塊莖膨大期連續噴施葉面肥,延長生育期效果更為顯著。

表2 施肥處理對生育期的影響
2.2.1 對繁殖系數的影響
由表3可知,處理三的繁殖系數最高為9.96,說明其單個母元胡產生的子元胡個數最多,處理二次之,對照最低僅為5.05,3個處理均與對照差異顯著,說明在元胡地下塊莖膨大期前追施復合肥極有必要,能顯著增加子元胡個數,配合在地下塊莖膨大期噴施葉面肥磷酸二氫鉀和尿素對增加子元胡個數效果更優。

表3 施肥處理對元胡產量的影響
2.2.2 對產量的影響
3個處理的單株鮮重均與對照差異顯著,其中處理二的單株鮮重最高,為15.44 g,與處理一差異顯著,與處理三差異不顯著;處理三與處理一無顯著差異。小區產量與單株鮮重基本一致,3個處理的小區產量均與對照差異顯著,處理二的小區產量最高,處理一次之,處理三再次之,對照最低,處理二小區產量與處理三和對照差異顯著,與處理一差異不顯著,處理一與處理三間差異不顯著。說明在地下塊莖膨大期前追施復合肥、在地下塊莖膨大期配合噴施葉面肥,能有效增加單株鮮重和群體產量;在地下塊莖膨大期選擇噴施葉面肥磷酸二氫鉀增產效果更為突出。
2.2.3 對塊莖等級的影響
將收獲的元胡單株塊莖按照直徑大小分級后,具體分級結果見表3。發現處理一的一級塊莖平均質量為13.15 g,質量占比為96.06%,一級和二級質量占比合計為98.32%,在收獲中極容易損失的四級塊莖平均質量為0.05 g,質量占比為0.37%;處理二的一級塊莖平均質量為14.24 g,質量占比為92.23%,一級和二級質量占比合計為96.96%,而四級塊莖的平均質量為0.14 g,質量占比為0.91%;處理三的一級塊莖平均質量為13.31 g,質量占比為90.18%,一級和二級質量占比合計為96.62%,而四級塊莖的平均質量為0.14 g,質量占比為0.94%;對照的一級塊莖平均質量為9.86 g,質量占比為91.13%,一級和二級質量占比合計為96.86%,而四級塊莖的平均質量為0.09 g,質量占比為0.83%。
處理一的一級塊莖質量占比和一、二級塊莖合計質量占比均最高,處理二、處理三和對照三者的一、二級塊莖合計質量占比相差無幾,一級塊莖占比略有差異。說明元胡地下塊莖膨大期前、后追肥,有利于促進地下塊莖膨大,不同追肥處理對各級塊莖膨大促進作用基本一致。處理一的四級塊莖質量占比最低,僅為0.37%,處理三和處理二的四級塊莖質量占比相對較高,分別為0.94%和0.91%,可以推斷處理一在元胡機械化收獲中損失的元胡質量占比最低,處理三損失的質量占比最高。元胡塊莖等級和產量都是影響元胡種植效益的重要因素,假設在機械化收獲中四級塊莖全部損失,處理二和處理三的單株產量與一、二級元胡塊莖質量均較其他處理高,說明在地下塊莖膨大期噴施葉面肥能有效提高塊莖等級、增加產量。
有研究表明,元胡謝花后13 d內是元胡干物質形成的重要時期[9],在浙江地區,3月下旬至4月中旬是元胡地下塊莖膨大期[10],為此本研究中的施肥處理主要設置在該時期前后進行。浙江地區元胡種植傳統習慣在2月下旬或者3月上旬追施一次復合肥[8,10-13],目的是促進新生塊莖形成。文中其他幾個施肥處理繁殖系數顯著高于對照,也說明新生塊莖形成期追施復合肥可以促進子元胡產生。目前關于元胡地下塊莖膨大期施肥的研究較少,翟英[14]在關于元胡高產栽培技術中提到可以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但是未進一步詳細說明施用時期。厲永強等[10]則明確提出在新生塊莖膨大期可以噴施0.5%的磷酸二氫鉀進行根外追肥,隔5~7 d噴一次,連續噴2次。
3個處理的回禾期、枯萎期等生育期均比對照延遲,說明在地下塊莖膨大期前、后施肥有效延長了元胡的地上部營養生長時間,能積累更多的營養物質促進地下塊莖的生長發育,增加產量。單獨噴施磷酸二氫鉀與混合噴施磷酸二氫鉀和尿素相比,單株鮮重和小區產量都相對更高,說明地下塊莖膨大期氮元素不是必需元素,與曾宏寬等[15]研究一致,他們認為,元胡在出苗前以地下根、莖生長為中心,主要吸收氮、磷養分;出苗后先以地上部莖葉生長為主,氮的需求到開花前逐步達到高峰,開花盛期以后生長中心又轉向地下部,以塊莖膨大為主,對磷、鉀的需求量迅速上升,磷的吸收量在花謝后呈下降趨勢,對鉀的吸收則一直呈上升趨勢。元胡施肥原則上應根據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氮、磷、鉀的需求進行科學施肥,本研究中只針對地下塊莖膨大期前、后促進塊莖膨大進行了施肥處理,未對其他生長階段、具體施肥種類、濃度及施肥次數等進行篩選,今后這些方面可以作為栽培技術研究的方向之一。
元胡在生產上多采用子元胡作為種莖進行無性繁殖,農民多是自家留種或農戶之間換種,因此,元胡塊莖的大小不僅會影響當季元胡產量,更會直接影響后續元胡產量和質量[16]。元胡塊莖的大小是元胡機械化收獲必須考慮的問題,塊莖太小容易被當成泥土過篩掉,直接造成產量損失。劉麗敏等[17]在設計小型元胡收獲機時,將篩網孔設置在5 mm,添加篩網后,還是有一些較小元胡果粒掉落,埋入土內,影響了明果率,說明元胡機械化收獲產量損失不可避免,通過育種或者栽培技術手段提高元胡產量和塊莖等級是減少因機械化收獲造成損失的有效手段。育種工作非一夕之功,目前生產上也并沒有專門針對機收的元胡品種。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在地下塊莖膨大期前追施復合肥,在地下塊莖膨大期配合連續噴施葉面肥能有效增加子元胡數量、促進元胡塊莖膨大、增加產量,有利于進行機械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