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夏正清,榮敦國
(1.東華大學 體育部,上海 201620;2.上海商學院 體育健康學院,上海 201400)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當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負面因素疊加影響,在新發展階段,必須立足國內循環,“通過國內大循環的提質升級切實增強抗風險、防沖擊的定力”[1]。“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復雜局勢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努力的成果。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內大循環為國內體育市場持續擴大提供了政策支持,而體育市場持續擴大為體育消費不斷升級、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又提供了保障,進而加速國內大循環的推進。
消費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引擎。體育消費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對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提升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產生重要作用。因此,在當前復雜形勢下,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及時了解我國體育消費升級的動因,進而探討如何促進體育消費、擴大內需、進一步實現體育消費升級,從而暢通國民經濟大循環、助力經濟穩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體育消費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滿足存在性消費后,以追求健身和娛樂為目的的個人消費行為[2]。主要包括用于購買體育服裝以及運動器材,購買體育期刊、書報等實物型支出;用于觀看各種體育比賽、表演、展覽等所進行的觀賞型的消費;以及用于參加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健身訓練、體育健康醫療等參與型消費。
體育消費升級是國內大市場持續強健和體育產業不斷擴大的必要環節,是各類體育消費支出在體育消費總支出中的結構升級和層次提高,其實質是體育消費結構的升級,主要包括體育消費生態、體育消費供給和體育消費觀念三方面。
數字化創新技術的更新迭代,“互聯網+”“智能+”等消費生態體系的構建,為體育消費升級帶來了新通路。首先,以線上購物為代表的體育實體消費新模式,持續展露強勁的增長潛力。消費者在進行體育用品、鞋帽、服裝等實體產品購買時,相比起傳統線下門店,更青睞于線上購物。以李寧、安踏兩大品牌電商數據為例,2021年上半年李寧線上營收占總營收的29.1%,安踏2021年的線上營收也達到了29%,相比于前幾年都有所增長。其次,以穿戴型智能設備為載體的數字化技術不斷普及,更多人開始接觸、了解并使用智能化健身設備來進行日常體育鍛煉,或使用運動APP、數字化設備等對自身進行健康監測以及作息管理。2022年,Keep、小米運動、華為運動健康等智能設備及軟件都進入高下載、高使用榜單,表明數字化設備及線上體育APP逐步被大眾接納為一種日常必需品。此外,如糖豆這種以廣場舞視頻為主要賣點的APP也頗受老年人喜愛,活躍人數僅次于小米華為。
體育服務型消費是指包括競賽表演、休閑健身、體育管理活動、體育場地設施管理、體育教育與培訓、體育經紀與代理、廣告與會展、體育傳媒與信息服務、廣告與會展等行業在內的服務型消費,是一種人們直接或間接參與體育運動的精神感知,通常又分為觀賞型體育消費與參與型體育消費兩種。
觀賞型體育消費中,線上體育賽事轉播成為熱點。近年,體育產業聯動其他廣告、娛樂、影視等產業,各大體育媒體借助如“NBA”“中超”“法網”等大型體育IP,以體育賽事轉播為核心,延伸搭建線上體育社區等社群平臺,實現大量潛在消費者的集聚。如,騰訊體育由NBA賽事延伸的社交頻道、蘇寧體育出品的體育綜藝節目《足球解說大會》等,都充分挖掘了體育賽事蘊含的商業價值。
參與型體育消費中,線上健身類APP成為熱點。疫情下,線上健身APP彌補了線下健身場所的現實缺陷,一方面以多樣化線上健身課程、個性化健身指導等滿足消費者真實需求;另一方面通過付費會員制、線上商城等實現盈利,為消費者打造一站式體育健身平臺。
當前,冬奧余熱仍保持較高影響力,滑雪、滑冰等冰雪運動仍進一步走入大眾視野。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46億人,冰雪運動場館以及各類滑雪場也大幅度增加。除冰雪運動以外,類似戶外垂釣、劃船、沖浪等小眾體育運動也相繼崛起,不斷被更多人群嘗試,由此帶動了相關的體育服飾、體育裝備、體育培訓的需求也一同增長。
體育消費升級主要指體育消費結構優化,特別是將消費結構從體育制造業逐步向競賽表演業、休閑健身業轉變。這既需要國民具備足夠的經濟實力以用于體育消費,同時也需要體育產業不斷朝向高質量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就要打通生產、流通、分配與消費各個環節,尤其是要以促進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作為新格局的基點,而國民消費主要集中在競賽表演業以及休閑健身業,這就為促進體育消費升級,轉變體育消費結構提供了良好契機,同時,體育消費升級也能有效作用于“雙循環”,成為國內消費大循環的堅實基礎。
3.1.1 良好的經濟基礎
首先,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上升。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114.36萬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 128元,相比于2013年增加了16 818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7 412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18 931元,相比于2013年分別增加20 945元以及9 501元(見圖1)。由數據可知,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上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為體育消費升級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3-4]。

圖1 2013—2021年我國城鎮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
其次,居民消費支出上升,消費結構優化。2021年,國民人均消費支出達24 100元,相比于2013年增加10 786元(見圖2)。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30 307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5 916元,相比于2013年分別增長11 818元以及8 430元,同時恩格爾系數從2013年的35.9%下降至2020年的29.8%(見圖2),說明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呈現不斷優化態勢,人們在食品煙酒的消費逐漸下降,在其他方面的消費不斷提升,表明體育消費升級存在巨大潛[3-4]。

圖2 2013—2021年我國城鎮與農村人均消費支出情況圖
3.1.2 全民健身戰略賦能
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標志了我國全民健身事業的從無到有[5]。“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體育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以實現高質量發展[6],我國全民健身事業正在實現“從有到優”的轉型變化[6]。
(1)群眾體育不斷發展完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等相繼出臺,群眾體育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包括“以人民為中心”的群眾體育工作思路,群眾體育發展的頂層設計、改革創新、以“六邊”工程為抓手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等都進一步的發展完善[7]。一方面群眾體育發展通過提高身體健康水平以促進個人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以人民為核心的理念,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作為主要的政策和抓手,落實推進國民健康促進體系,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后,國民更加高度重視身心健康,運用各種辦法和途徑開展居家鍛煉,體醫融合成為熱門,2019年1月,青島成為首個體醫融合試點城市,這些政策和舉措是實現以國民經濟大循環為主體,促進消費升級的現實基礎。另一方面,群眾體育通過體育產業新發展以帶動新舊動能轉換。近年來,各大城市以規模化體育項目和競賽帶動經濟增長的創新模式層出不窮。例如,以城市馬拉松帶動當地各行業發展,《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全國馬拉松賽事在2020年催生出1 200億元的產業規模[8]。
(2)學校體育承擔時代使命。學校體育作為“立德樹人的育人工程”[9],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文件的出臺,以及各高校體育教育實踐的創新進展,體育育人的價值被不斷挖掘。耿潔等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目前高校落實《全國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總體達標度為64.57%[10],雖然仍然有問題待改進,但總體算是達到標準,這表明我國對于體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同時目前所取得的成效也證明了我國具備良好的基礎。
體育產業逐步趨向健全,已基本形成競賽表演、場館服務、培訓指導、產品指導、健身休閑等不同模塊全面發展的體系。不僅如此,在現代化背景下隨著體育產業領域不斷縱深化發展,體育旅游、體育傳媒等新興行業也不斷產生。(1)體育產業體量巨大。2018年,體育產業總體體量達2.66萬億元,相比于2015年上漲近1萬億元;2019年,體育產業總體體量達29 483億元,在原基礎上增加了11 248億元[11]。(2)體育服務業穩健發展。體育服務業包括8個核心部分,如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競賽、體育傳媒等。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體育健身休閑業總資產超過了3 100億元,法人單位47 000個,而體育傳媒業2018年全年營收超過420億元,利潤可達到80.2億元,法人單位7 000個[11]。(3)體育制造業態勢向陽。以2018年為例,體育制造業營業收入總共達到12 587.2億元,總利潤超過850億元,其中運動服飾營收貢獻占比最高,占41.3%以上[11]。(4)體育市場繁榮活躍。根據統計,2018年,體育用品及產品銷售、代理法人單位已超過5萬,資產超過4 400億元。體育用品、器材法人單位大約在3.4萬,資產超過1 100億元。在體育市場中運動服裝等銷售額可以達到3 100億元以上,營利可以達到236億元,明顯高于其他領域[11]。體育產業的發展蒸蒸日上,居民對于體育產品的消費也日漸提升。
3.3.1 體育消費需求轉變,服務型體育產業逐漸占據主導
國民體育消費需求逐步向體育服務業轉變,更追求豐富性、多元性的品質服務[12],這種轉變對于體育消費升級具有推動性以及導向性作用。休閑健身、競賽表演逐步成為了當前的消費熱點,同時,休閑健身與競賽表演的崛起也會帶動體育場館、體育旅游等領域的進一步升級[13]。在體育競賽方面,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多大型比賽包括CBA、WCBA等都采用了限制觀眾的賽會制,但觀眾熱情依然高漲,通過線上APP觀看體育賽事的觀眾數量居高不下。在休閑健身方面,社區公共健身區域、體育公園等公共性體育設施數量不斷增加,在盈利性健身場館中選擇專業私教的人群也越來越多,同時人們喜愛的體育項目也更加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愛潛水、滑翔、跳傘等水上運動、極限運動。隨著2022北京冬奧會的順利舉辦,冰雪運動影響力和參與人數也大大提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居民冰雪運動參與率達24.56%,3.46億人參與冰雪運動[14]。這些現象表明當前體育消費呈現出由“實物型”消費為主向“體驗型”消費為主轉變的態勢。
3.3.2 體育產業技術創新,數字技術賦能體育加速發展
當前,數字技術已邁入體育領域,線上與線下結合的體育鍛煉模式成為人們愿意接受的一種熱門形式。在強大的科技背景支撐下,(1)體育制造業在數字技術下縮短了制造周期,降低了制造成本,產品質量與其他服務也更為完善。數字化體育產品能夠根據適用人群的不同種類與偏好精準定位需求,在滿足人們體育消費需求的同時也提供了個性化高品質服務,并逐步形成模塊化態勢與集成體系;(2)智慧體育場館持續建設,通過將體育場館信息化、數字化實現傳統體育場館的功能優化與升級。利用5G、VR等先進技術,帶給人們不一樣的競技體驗與觀賞體驗,同時,包括智慧停車場、人臉識別等其他領域的數字技術也不斷運用在體育場館中,進一步提升智慧體育場館的綜合性能,不斷增強人們的消費體驗[15]。
3.3.3 體育政策持續推動
根據《2021年大眾健身行為與消費研究報告》顯示,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人們在參與體育健身與體育運動的熱情依然高漲。相關政府部門也不斷出臺政策鼓勵人們參與體育活動,進行體育鍛煉。國家體育總局已發行復工方案,各地體育局也提出體育產業工作要點。同時,配合雙減政策落地,全國各地青少年在切實減負后,積極投入到各種體育賽事、體育培訓班以及社區體育活動中,進一步加速了我國體育消費升級與國內大循環。
目前,我國體育事業在國家與政府的帶動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但是,發展的過程亦是一個充滿問題的不穩定的過程。體育產業目前的發展也表現出不穩定和不充分的特點。其中,不平衡主要表現在:(1)城鄉體育發展不平衡,城市體育發展速度明顯快于鄉村體育發展。李燕等在研究河北城鄉體育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存在城鄉體育設施差距、場地分布差距、經濟投入差距、結構差距等問題[16];(2)區域體育發展不平衡,表現為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明顯快于中西部地區。2019年江蘇省體育產業總產出為4 620.42億元,上海市體育產業總產出為1 780.88億元,而相比之下中部的河南省體育產業總產出只有1 232.43億元,明顯少于東部沿海地區。這在客觀上會造成我國體育消費升級的困難。
自從2014年國務院頒布46號文件以來,體育產業在各個模塊都迎來了蓬勃發展。但是,相比于旅游業、文化業而言,體育產業短板依然明顯,與歐美國家也存在差距。(1)體育場地數量不足,人均體育場地使用面積不高。截止到2021年,人均體育場地使用面積雖已超2.20平方米,不斷接近2025年達到2.60平方米的預期,但是相比于美國人均16平方米以及日本19平方米仍然有較大差距,并存在高質量場館使用率不高的現象,絕大多數場館更多將出租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2)高質量體育產品供求不對等,品牌效應難以凸顯,同質化現象嚴重[17]。李寧集團2021上半年營收達到101.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5%。但是反觀國外著名體育品牌,耐克在2021年第四季度營收123.4億美元,阿迪達斯在2021年第二季度營收103.45億歐元,可見國內品牌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核心質量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3)賽事服務總體質量有待提升。國內大型體育賽事除CBA以及中超外,其他體育賽事短板較為明顯,高水平的競賽表演是促進我國體育消費升級的重要抓手,而目前國內中高端體育賽事質量不高,無法為觀眾提供沉浸式體驗,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賽事體驗需求,從而導致中高端體育消費外流現象,這也是當前體育消費中的新特點[18]。
良好的體育消費觀念是促進體育消費升級的先決要素。而體育消費情況以及體育消費結構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居民的體育消費觀念。(1)體育消費觀念尚待進一步引導。相比于20世紀及21世紀初,越來越多的居民意識到身體以及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并且也愿意在體育項目上出資花錢,這是一個好的趨勢。然而,目前人們更多的投入仍然在實物型消費中,表現為購買體育器械、運動服飾等,而對于觀賞性、體驗性的高品質體育消費在觀念上仍顯滯后,這同時也是我國體育制造業一直占總產出比約50%的原因。(2)非健康體育消費占比較高,主要表現為電競業消費。《2021年中國電競運動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1 年我國電子競技用戶4.25億人,其中25歲以下占30%。(3)不合理體育消費現象不斷萌發,以平臺“炒鞋”作為主要體現。近年來,在各大平臺上屯鞋、“炒鞋”現象屢見不鮮,“炒鞋”背后反映的是當前的一種體育消費觀念。“炒鞋”本屬于一種泡沫經濟,促使體育產品成為一種金融產品,不僅不利于我國體育消費升級,更表現出體育消費觀念的不成熟。
(1)體育產業受新冠疫情影響沖擊較大。體育產業作為小眾產業,其產業鏈受新冠疫情沖擊影響較為明顯,穩定性較弱[19]。2019年全國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 1.1%。而2020年我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相比于2019年下降7.2%,增加值下降4.6%。由于體育運動多以線下活動為主,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原先許多線下聚集性體育活動以及體育賽事被迫取消,以居家鍛煉方式進行取代,這對于體育產業的生產端與消費端同時造成影響與沖擊,使得國內體育產業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資金缺乏、人才稀缺、生產受阻等問題。(2)體育消費存在權益風險。在數字技術進入體育領域以來,“線上+線下”的體育消費模式逐步取代原先的線下體育消費。一方面,在數字技術尚未成熟的今天,包括網絡欺詐在內的各種權益風險充斥在體育消費中,將會導致消費公信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數字技術尚未成熟,通過數字技術促成體育消費產業化存在風險,并且從產品本身而言與國際大品牌競爭也較為困難。
(1)數字技術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極大程度地推動了體育產業發展,也促進了體育消費升級。然而,數字化發展程度不高也暴露了一些問題。首先,現階段數字技術更多是“錦上添花”。目前的智慧體育設施,例如,惠民健身跑道、社區智慧體育器材等智慧化程度不高,更多表現為人臉識別,流量統計、語音提示與指導等等,只是將數字技術與體育產品之間進行簡單結合,并沒有體現出數字技術真正的優勢,也暴露了體育產業與體育消費和數字技術融合程度不高的問題。(2)體育運動的特殊性使得運動場館的必要地位難以撼動,人們依然需要前往體育場館進行必要的體育鍛煉,數字化技術無法完全取代線下運動。
(1)政策要素:推動城鄉體育產業協同化。推動城鄉體育產業一體化,政府應當制定合適的政策,利用電子政務系統加強宣傳,吸引投資,推動城市對于鄉村進行“反哺”。此外,要立足于鄉鎮本身,大力發展鄉鎮體育產業,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使得鄉鎮體育在政府的保護下茁壯發展,趕上城市體育的發展節奏,通過雙管齊下的方式努力的減少目前的城鄉體育產業現實差距,實現城鄉體育產業協同化與一體化。
(2)資源要素:整合體育消費資源。有效整合體育消費資源是推動體育消費升級與結構轉型的重要抓手。例如,通過舉辦馬拉松比賽,將競賽表演業與旅游業進行資源整合。開設體育特色小鎮,將體育場館業與旅游業進行整合。各地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結合當地資源與特色,將休閑健身、競賽表演、體育場館、與旅游業、醫藥業等進行合理整合,不僅能滿足大眾體育多元化需求而且能刺激消費結構升級,還能有效破解地區體育發展不平衡問題。
(3)服務要素:完善基本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一種權變的均等化,既要滿足國家標準,同時也允許不同省市、地區在統一標準基礎上能夠靈活權變的一種均等化。例如,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可以在達到國家標準均等化的基礎上有本地區更高的標準,這并不影響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概念。此外,在完善基本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應當要強化對于細節問題的關注,例如,不同社區體育健身器材數量、種類是否按照規定標準設置,是否按照要求對于體育健身器材進行定期維護等等,這些細節問題也是我國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一環。
(1)深入推動“體育+”與“+體育”融合發展。從+體育角度來說,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融入至體育產業及體育消費,能夠優化產品,強化特色,突出優勢。例如Keep等健身APP,通過數字技術完全能夠實現讓業余人士掌握鍛煉技巧。除此之外,智慧體育場館、智慧體育健身設施等,在技術上也降低了體育運動的專業性,有助于推動體育群眾化。從體育+的角度來說,將體育產業與旅游、養老、醫療等產業進行有機結合,也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強力助推器。(2)提升競賽表演及休閑健身業產品質量。由于近年來受到國際賽事品牌的沖擊及影響,競賽表演業應注意質量上的創新驅動。例如,CBA在2018—2019賽季進行的改革,在原先基礎上提升季后賽競技水準,使得比賽觀賞性大幅度提升,給與了觀眾良好的賽事觀感。同時,休閑健身業也應不斷提升水準,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需求,以質量驅動為先導,不斷探索線上+線下的產業模式,深入挖掘休閑健身與養老、醫療、旅游等其他產業之間的聯系,不斷滿足消費者的潛在消費需求,推動體育消費升級。(3)推動體育賽事品牌城市建設。利用體育賽事的外部性特征,結合城市特點,建立體育賽事品牌城市。例如,上海通過舉辦國際馬拉松賽等大型賽事,以體育賽事為契機,帶動體育產業、旅游業等多重領域共同發展,對于促進我國體育消費升級,促進雙循環有著良好作用。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對于體育消費升級同樣具備引領作用。(1)政府應該通過各大媒體、公眾號,并結合微博、小紅書、抖音等熱門線上平臺宣傳正確健康的體育消費觀念。通過專門制作視頻、動畫、錄制采訪視頻、推出相關推送等方式進行大面積覆蓋性宣傳。同時,也可以注重體育明星效應,強調體育明星代言的正面引導作用,就體育消費觀等問題進行呼吁。例如,通過體育明星代言,鼓勵人們在競賽表演業以及休閑健身業中進行消費,落實“花錢買健康”的理念,既獲得了身體健康,更收獲了心靈上的預愉悅。(2)保障體育服務質量。政府應當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體育產品質量,優化完善質量認證標準,以“綠色體育消費”理念貫穿于體育消費與體育服務中,從而引領正確的消費觀念。(3)對于電子競技體育消費進行合理規制,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應當對未成年人及青少年在消費端進行引導,進一步完善實名認證、消費保護等渠道,游戲企業應樹立自覺,在健康、良好、有序、穩定的環境下創造財富。
(1)推動基礎設施多元化。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不同需求,改變原先單一場館的方式,可嘗試進行分類建設,例如建設專業體育場館、老年人體育場館、社區體育活動中心等,并使之配合有效。(2)加速發展戶外運動產業。戶外運動產業不需要場館作為基本單元,其所需器械對于當前產業結構可起到調整作用。因此,可嘗試探索戶外水域、山域、林域等資源開發,并建設符合戶外相應環境的運動場景,進行有機結合。進一步建設國家戶外體育公園等,探索“水+陸+空”的全方位戶外運動格局[20]。(3)促進產品結構轉變。利用大數據,追蹤體育用品受眾程度與喜好比例,從生產端、供應端改變原供應比例,并追加投入,研發出體驗感更強、質量更高的產品,從而刺激需求端進一步擴大,生成新的、可持續發展的體育產業鏈,從而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刺激國內大循環。
體育產業數字化通過引進現代數字技術并與體育產業進行融合,從而提升產業效率,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實現體育產業現代化,這對于促進國內大循環有著積極意義。(1)加快技術融合。需要進一步挖掘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結合其優勢以及體育產業自身特點進行深度融合,同時,由于數字技術對于體育產業而言仍是一項新技術,因此需要留有一定程度的容錯空間。(2)加強平臺供給。在現有體育行業協會基礎上進一步嘗試產業聯盟,結合優勢,取長補短,從而實現公共發展。同時,充分利用雙創大賽、中國國際體育博覽會等賽事、會展平臺,并從中發掘、選拔出一些優秀項目、優秀企業,加以培養。(3)加大資金投入。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關企業進行合作,建立數字體育研發中心,進一步實現產學研深度合作,促進體育消費升級。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需要在新的理念下實現高質量發展,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正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結果。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帶動下,國內消費大形勢為體育消費升級筑牢了現實基礎,體育產業新業態為體育消費升級釋放內需潛能。同時,體育產業發展、供需不平衡等限制了體育消費升級,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整合資源管理,破解發展不平衡問題;進一步推動創新驅動,打造高質量體育產品,進一步引領消費觀念,促進消費升級可持續;進一步優化產業供需鏈,保障體育產業穩定性;進一步加強技術融合,實現體育產業數字化;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才能推動中國經濟航船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