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恒,袁新國
(長江大學 教育與體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2022年4月,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堅持德育為先,提高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指導思想。而課程思政是德育的主要途徑,且義務教育階段處于德育發展的重要時期,課程思政在義務教育階段無疑是扣好德育教育的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十分關心,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00周年大會時提出:“我對教育工作這方面強調的最多,教育工作別的方面我也強調,但思想政治建設我必須更多強調”,可見思政課程在我國教育階段的重要性,努力開展好思政工作是加強人民意識形態的重要舉措。青年人是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義務教育培養的人才是否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否敢于人先愿意為人民服務、是否為社會主義祖國與共產主義道路服務,這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前途和命運的問題。因此,本研究從結果導向的教育獲得感出發,反推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所存在的問題,旨在探索其內部機理,優化育人路徑。
“獲得感”是中國獨有的概念,國外沒有相同的概念來表達相同意思[1]。與教育獲得感概念相接近的相關名詞有幸福獲得感、學習獲得感等,其內涵定義都是由學者自獲得感的內涵結構,自上而下推演而來。但是,學者對教育獲得感缺少學術層面的深層挖掘,對教育獲得感的內涵與結構認識沒有完全統一,少見有其理論化、系統化的研究結果。因此,梳理和闡釋前人對獲得感、教育獲得感的研究文獻資料,建構教育獲得感的內涵結構,并探尋其存在的育人機理,是進一步研究體育教學在中小學課程思政育人的邏輯起點。
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做出重要指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首次提出獲得感這一概念。”[2]自此“獲得感”一詞與課程思政教學真正融入在一起,使課程思政教學落到實處。為此,多方位把握獲得感的概念,多層次分析其誕生邏輯,多角度剖析其結構,就顯得十分重要。
宇文英[3]從文字結構來分析,認為獲得感是由“獲得”與“感”構成,“獲得”是“感”的前提,“感”是“獲得”的結果;就字面意思來理解,只有在實實在在的獲取、得到之后,才會使得心理產生觸動和感受。這說明獲得感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被動接受,而是在主動參與過程中獲得。彭文波[4]從積極心理學與社會認知理論角度來看,獲得感是人類自我效能感產生的情緒變化,旨在尋求同一性、適應性和公正性的認知,以尋求自我認知、所得、所獲時的期望水準,當個人認知與社會認知相同時產生正向情感體驗,反之則降低情感體驗,并且這種感覺是建立在真實獲得的基礎上。在社會認知下的個體付出,獲得感是自我期待與自我所得關聯性的結果,期待越高,所得越多,反之亦然,一般都是正向的自我感覺。譚旭運[5]從需求滿足基礎的角度出發,認為獲得感是社會不斷進步過程中,人們滿足其所需和對獲得結果的主觀認知、情緒感悟和認知經驗的綜合反映。
綜上所述,“獲得”可以是客觀事物的獲得,也可以是主觀內容的獲取。“感”是一種通過自身努力而達到現實目標的心理狀態,也可以是獲得具體事物和精神利益后的心理感受,但這種感覺是積極的、正面的,對我們價值觀的形成、個性的培養起積極作用。
教育獲得感作為獲得感的下位概念,其定義是從獲得感中衍生出來、在教育中體現、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歸納而來。張夢皙[6]認為,教育獲得感即為學習獲得感,是學生在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與心理上的獲得,因為學生在校學習是首要任務,學習即教育。樊富珉[7]則進一步指出,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才是教育獲得感的本質,并且這種感覺一定是幸福的、正向的情感體驗,不僅僅局限于對知識學習滿足感。龐文[8]認為,教育獲得感是由外部環境與內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學生在實踐中學生個體思維互動、情感互換的結果。因此,教育獲得感不是單因素、單方向、單方面所形成的,應考慮內外部環境、身體與心理因素以及切身體驗等。
綜上,教育獲得感是指學生在不同的教育場域中,通過實踐與感知,對所獲知識、能力、人際關系和社會經歷等精神層面的獲得,以及財富、獎勵等物資層面的獲得,是自身價值得到認可、思維受到啟發的一種積極、幸福的情緒體驗。
新課標把核心素養定為課程目標,體育品德作為三大目標之一,以遵循體育運動中的體育規范與體育倫理為基本目標,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追求與精神風貌,可見思政工作在體育課中的重要性。體育課程思政是以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為基礎,以課程思政內容為體育課程的價值導向,以體育課為實踐主體,是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印證思想的全覆蓋教育理念。可以說放棄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就缺少載體;沒有思政教育,體育課程就欠缺靈魂[9]。落實“背景性內容”“知識性內容”“靈魂性內容”融入體育新課標的不同階段。把理論與實際結合、知識學習和心靈感悟相結合以及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相結合的理念貫徹到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幫助中小學生慢慢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1.1 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思政的內容
新課標把體育品德的內容分為體育精神、體育道德與體育品格三種(如圖1),從服從規則到規則意識、從面對問題到解決問題、從個體品質到集體觀念,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對中小學生的品格逐步培養,分階段、劃層級對體育課程目標進行界定,對體育課程中的德育內容進行目標化,有助于體育課程思政的具體化。

圖1 體育品德水平目標圖
體育課程是增強體質、磨煉意志的重要載體,也是思政內容實踐的重要形式。從“體育課程”視角出發,中小學課程思政提高學生鍛煉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體育品德,形成健康的體育鍛煉形式。從“課程思政”的角度探討,體育課程可以豐富思政教學形式,增強自我調節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加社會連接性、找準自身定位、樹立以民主主義為核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養成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識與法治觀念。體育新課標從不同水平規范了義務教育階段體育教學內容,從水平一的運動技能到水平四自我價值形成,也就是從體育向體育課程思政的轉變。
2.1.2 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思政的價值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青少年人生觀定型時期中的主要形式,也是培養青少年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課程,更是形成正確世界觀的重要途徑。只有堅定不移地執行價值引領這一首要任務,才能在青少年“拔節孕穗期”扣好思政教育上的“第一粒扣子”。
新時代社會環境的不斷發展,其良好的外部環境推動了中小學體育課程思政的良好開展,中小學生入校時的思想政治狀況比以往明顯改善,歸功于家庭層面、學校層面和社會層面的協同努力,學生自育、自律意識明顯增強,對思政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提高。思政課程與體育課相融合,是學生從思政教育的接受者轉為驗證者的關鍵所在,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他們學習積極性、課程參與感明顯改善,獲得感也明顯增強。
在體育比賽中,規則意識、團隊意識、集體榮譽感、拼搏精神不僅是中國體育精神的體現,也是以愛國主義為主旨的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強國必先強種強身,體育既能強壯筋皮骨,又能提振精氣神。體育帶給學生的不止是身體上的強壯,更是心理的健康,這是課程思政的目標之一。因此,就要大力挖掘體育課程的思政功能,不斷激發中小學生身體與心理上的潛能,使中小學生在感受體育魅力的同時,體悟精神永存、思政課程的樂趣。體育教育是規則在先,運動在后,規程在前,競賽在后。比賽規則如同社會規則,遵守體育法規如同遵守法律法規,比賽中表現出來的違規是之后違法的前兆,區別就在于違規悔恨一時、違法懊悔一生。所以要借助體育課程思政的規則意識與公平公正的體育精神,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綠色文明、反腐倡廉的優秀品質,讓學生在體育比賽中體認到體育不僅可以充值人生,還可以“緊急避險”,幫助“三觀”定型,守法意識“入心”。
機理是探討事物內在運作的原理。中小學教育獲得感是體育課程思政在施教者與受教者、價值觀與技能、持續性與瞬時性等多維演化的動態過程,是教育者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環境、途徑、體驗和共享出發所得到的實踐成果。
2.2.1 體育課程思政對象的主體與主導
課程思政是通過各學科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具有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的社會實踐活動。由此可知,課程思政的目標是一定的,但教育者在教授過程中起主體作用還是主導作用,對學生的接受狀態起很大影響。如果教師一味地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學生在現階段社會背景與生理發展特點,只會使課程思政淪為空話、套話;或者老師放任學生自主學習,沒有起導向作用,沒有提供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學生很容易步入歧途,“教育獲得感”都不會呈現。教師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結合社會熱點,與時俱進地把時代元素融入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之中,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體育運動中感悟,不僅要“全覆蓋”,也要“全參與”。教育者的高超教學能力、深厚思想政治理論素養與學生的積極學習、主動思考的態度是教育獲得感的前提條件,個性化培養、自我思考能力提升能使每個學生都有所獲。
2.2.2 體育課程思政內容的分歧與融合
體育課程思政,是通過體育課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體育課實踐過程中所展現的一種教學模式,兩者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分則各成一家,合則優劣互補,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更是教育獲得感心理狀態外顯的一種重要途徑。傳統體育課重視運動技能的學習,對運動文化與運動禮儀幾乎沒有涉及,學生只知道如何提高運動表現力,卻不知為何提高運動表現力,對運動的理念、文化、傳承等都沒有深入地進行了解;思政課在學生的描述中顯得很空,上課列舉的事例也離我們很遠,學生感覺不到其真正所蘊含的價值,不能引起學生共鳴,而深層次感悟思政的價值。體育課程思政,則把內在的精神品質、價值引領、人生觀、價值觀依托外在的運動表現力,把空泛的理論知識借助運動使學生聯系實際,在運動中感悟思政的價值,在思政教育中領悟體育運動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引領學生的價值取向,讓學生在體育課程思政中落實教育獲得感。
2.2.3 體育課程思政價值的形式與延續
從行為視角出發,重形式而忽視內容的教學,會導致教學內容空洞、打消教學對象的積極性、降低教育者的教育動機。義務教育的體育教育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激發運動興趣為目的,體育課也只是作為學生休閑娛樂的一種形式,旨在娛樂身心、放松休閑,對其價值與終身體育的理念沒有涉及,學生只在乎體育考試,卻不能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提升自己,領悟各種運動所蘊含的思政內容,對教育獲得感的體會甚微。終身體育是提高運動連續性、思政內容持久性、教育獲得感提升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國家大力開展思政教育的同時,要把思政價值融入終身體育、把教育獲得感納入體育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中小學生處于價值培養的啟蒙階段,由于缺少價值判斷能力,對新鮮的事物都具有好奇心,都具有誘惑性的事物難以進行自我控制。這就需要體育老師從教學內容、環境、途徑、學生體驗以及啟發共享等路徑,阻斷不良社會思想和與價值觀,培養良好體育課程思政氛圍,讓學生在體育課程思政的主場發揮主體作用,提升教育獲得感。而新時代教育獲得感的形成是多方位、立體化的結構,需要從多角度、多元化進行探索與分析,把握提升學生教育獲得感,增強體育課程思政的有效性,是中小學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義。
獲得內容是教育獲得感的基礎,包含多種主觀性與客觀性需求的融合,只有充分研究學生的需求,才能不斷完善體育課程內容。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學得差異化,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性與特異性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要提前了解學生,一班一“課”,不能為了自己的安逸,而以一概全。
體育教學內容中個性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教育獲得感,老師就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模式、完備的知識體系、優秀的課堂組織能力,不斷通過各界的反饋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11]。體育課融入思政豐富了體育課的內容,要求體育老師不能墨守成規,而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與思政方面的教學方法,使體育課與課程思政完美融合。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內容選擇上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與學生的興趣愛好,把思政的教學穿插其中,這一內容是體育教學的基礎,是體育課程思政活動的前提依據,是教育獲得感的基礎保障。
在制定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時,要考慮教師與學生之間因為年齡差距而存在價值觀的問題,學生是課程的主體,體育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中小學思想教育工作要結合新時代學生的年齡特征,順應時代的潮流對其思想認知、行為特征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此為出發點,創新教學方式與方法,充分利用熱門體育與學生體育教育接軌,捕捉中小學生的視覺焦點,滿足中小學生的心理需求,引發中小學生的情感共鳴,刺激中小學生的體育課程內容神經,不斷促進體育實踐與思政價值理念的融合,并不斷提高學生的教育獲得感。
將游戲因素融入中小學體育課,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目標改進課程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讓其自行感悟游戲活動中的德育價值,提高學生的參與感與獲得感,通過對游戲的參悟體會課程思政的價值;傳統體育納入中小學體育內容,不僅可以推動傳統體育的發展,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獲得環境是教育獲得內容的再強化與保障,其中核心的是潛移默化地獲得內容鞏固以及良好的師生信任氛圍。教學場所不僅是知識傳授的陣地,更是思政氛圍的主戰場,對于施教者與受教育者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政標語在不同環境、不同學科領域、不同的學習情境,所傳達的不止于表明知識的傳授,更是發揚思政標語背后中的傳承使命。因此,需要把思政環境作為人文涵養教學的重要手段,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積極鍛煉、正向的價值觀。
體育課程思政要與當下社會大背景結合,不能進行抽象的意識教育,讓學生所學能在社會大背景中得到印證,積極促進學生對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中小學思政教學中,也不能忽視校園人文涵養建設的育人價值。校園文化建設所形成的獲得環境,教育類型可以分為顯性與隱性兩種,顯性教育即為看得見思政標語、健康向上的文體獲得與社會實踐等;隱性教育則是這所學校學習課程思政的良好校風、氛圍與和諧的校園文化生態。此兩種皆為中小學學生精神文化發展的環境保障,促進積極健康的思政學習興趣,不斷完善自身精神世界的構建,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互聯網技術快熟發展的今天,網絡環境也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其多樣性、開放性、互通性、實時性等特點已成為思政教育不可忽視的環境因素。教師應該成為健康網絡環境的監督者,發現不利于學生發展的言論及時制止;成為互聯網信息的篩選者,選擇合適的網絡資源進行合理運用;成為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傳播者,引導學習積極主動參加體育課程思政教學。
從這一角度來看,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來獲得在課程思政課上的所得,并非被動地接受老師填充式灌輸,這種主動性是教育獲得感的重要來源。信息時代的學生喜歡接觸“云”學習的資源與模式,教師可以把傳統體育教學的教學形式與新型教學模式“云課堂”相結合,不斷推動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補充、開發、整合共享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等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和教學模式[12]。
為了增強中小學體育教學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他們對體育課程思政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中小學體育教師從教學途徑出發,不斷完善和創新體育課程思政的方式方法。在中小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項目游戲教學法和體驗式自主學習法是體育課程思政體驗感最好的教學途徑。例如,籃球運球教學中可以結合游戲元素,把小組比賽接力項目融入籃球運球訓練,在提升學生運球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理論指導實踐、“線上、線下相結合”,是新時代教學模式的新探索,是提升教育獲得感的新途徑。在課堂上,播放我國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快速崛起的視頻,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播放國家隊奧運會上獲獎的視頻,鼓舞學生為國爭光的精神;通過微課教學,視頻講解相關運動項目的技術動作要領,提高學生對運動技術的理解,著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不屈精神。信息技術的利用,能為中小學 “課程思政”提供滲透在體育教學活動的機會,有利于穩步提升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成效,保障學生身體與生理健康發展。融合式教育為體育課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教育獲得感的途徑指明新的方向,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的結合,能讓學生的獲得途徑更加和諧、更加豐富。
在教育獲得環境與自主性獲得途徑的相互促進下,伴隨著教育獲得內容的滿足,學生會分別表現出不同的獲得體驗。沒有實實在在的“獲得”就沒有“獲得感”,教育對象若沒有實際的精神力量的獲得,那么獲得感就成為純粹的主觀臆想。沒有客觀公正評價體系,獲得對象就無法在付出與獲得中達到平衡,那么獲得感就會成為情緒的任性表達。
“實做”是“做實”的前提,“做實”是“實得”的必要條件,把我們課程思政落地到體育課程實踐中,就會增強教育對象獲得感的切實體驗,努力做到“虛功實做”[13]。思政課程雖然是意識教育,但在體育課中能得到外顯,因此為了保證體育課程思政的穩定教學,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尤為重要。教學評價體系因以激勵學生進行良好的教學為目的,能客觀、準確地對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與思想價值觀進行評判,同時也是對學生道德品質與規則意識的強化,也是為教學活動的改革提供現實依據,在不斷加強中小學生思政教育中起保障作用。在評價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基礎的不平等性,結合不同課程與組織形式,對評判標準進行適當改變,不能唯成績論,要傾向于對注重學生自身的發展來展開評價,設定差異化評價體系,不斷提升評價的客觀性,這是教育獲得感反饋的主要途徑。
獲得感體現為思想上的認同和行動上的轉化,即“內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實踐活動有助于破解課堂教學中的“難點”和“困境”,理論學習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堂教學中實踐知識的認識和理解[14],合理的評價則是兩者的融合劑,能有效促進教育獲得感反饋機制回路的形成。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教育獲得感最佳獲得方式在于共享,積極參與到獲得內容的共享中,能表現出更高的參與意愿,獲得更多的教育獲得體驗感。體育課程思政培養學生的不僅是讓學生學習課程思政,而是讓學生學習如何共享思政學習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成為體育課程思政的傳播者、發揚者,讓其在共享共建中,增強提高身體素質、鞏固強化思政內容。
人生而好為人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在于傳授,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也不例外。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小組學習和集體討論的形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教師在一旁引導,確保思政教學的質量。學生在獲得感分享的同時,可以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來進行溝通與交流,更加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狀態,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分享人也可增強其對運動技能的掌握與自信心的樹立。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糾錯以及復習課學生主講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所獲與所得,增強教育獲得感的獲得效率。
辦好思政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上好體育課,是增加學生體質、培養學生意志、提高學生品質的首要途徑;做好體育課程思政,是對新課標核心素養體育品德的重要舉措、是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獲得感的重要手段、是踐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課程思政一直是我國義務教育重點教育內容之一,但其操作性、檢驗與評價體系都沒有一個量化標準,體育課程思政中的教育獲得感,則可以通過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內在獲得與外在獲得的外顯,以及在活動中的價值情緒與情感判斷,來對思政課程的教育進行一個客觀評價。新課標的發布對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課程內容進行了規劃,本研究從教育獲得感的三種生成機理出發,從五個方面探討德育思政教育的全程性、全人性、生活性、人文與宏觀特點,總結出思政入“體”、進“腦”、聯“網”、為“公”、成“人”得五個教育獲得感的育人路徑,為中小學體育課程思政開展提供理論依據,為教育獲得感融入義務教育體育課程思政給出實質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