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不僅大人對短視頻感興趣,孩子也會。爺爺奶奶刷短視頻的時候,小朋友總喜歡湊過來看;有時候孩子不老實,拿出手機讓他刷會兒短視頻,世界就安靜了;有的孩子甚至會沉迷其中,不給看就哭鬧;有些孩子還會惦記你的手機,搶手機,藏著手機偷偷看。
短視頻的內容大部分簡單直白,易于孩子理解,還配有曲調明快、節奏動感的“洗腦神曲”。這樣的閃屏和信息轟炸,帶來了持續的、高強度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刺激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讓孩子沉浸其中,越刷越快樂。
加之短視頻平臺本身的機制就是“回音室效應”,會讓人逐漸上癮。你點擊過什么,算法機制就會一直推送同類型內容給你,點得越多,類似內容就給你推送得越多,讓你刷到停不下來。
而這種對大腦持續的、高強度的刺激,會逐漸拉高大腦對信息刺激的耐受閾限值。一開始,孩子刷5 分鐘視頻,就會心情愉悅,后來會發展到要刷20 分鐘才過癮,拿走就哭;一步一步地沉迷,一次一次地延長使用的時間。長此以往會對孩子語言發展、情緒管控、睡眠質量甚至是生長發育等方方面面產生不良影響。
長期刷短視頻會對孩子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看手機屏幕時間過長,可能讓兒童在語言和自我調節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
眾多研究證明,每天獨自使用電腦、電視和手機電子屏幕超過1 小時的孩子,其大腦白質發育水準明顯低于其他兒童,而大腦白質是影響語言、讀寫與認知等學習能力的重要物質。
過多使用電子產品,會引發孩子出現明顯的認知和學習缺陷。而這些問題在過度觀看短視頻時同樣存在,并且短視頻讓人忽略時間、沉迷其中的特性無疑會加重這一后果。
刷短視頻代替了聽廣播、讀繪本、同伴游戲等娛樂活動,大大侵占了孩子與家人、同伴的互動和交流的時間,而孩子的認知能力正是通過這些活動來發展的。
短視頻的信息碎片化、話題轉換快、獲取便捷,讓人的思維常年處于快速運轉狀態。
很多家長發現,以前還能自己玩玩具或者翻翻繪本的孩子,在習慣了刷短視頻后,越發地坐不住,無法忍受無聊。在閱讀一本書、分析一道難題時變得浮躁不安,無法專心,動不動就想拿起手機。
如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T. 威林厄姆(Daniel T.Willingham)所認為的:“無論科技提供了何種體驗,人們都能立刻獲得這樣一種感受:不必等待。”而長期接觸數字科技的后果并非無法集中注意力,而是無法忍受無聊。我們總會期待聽到、看到、讀到有趣的東西,希望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獲得有趣的體驗。
當孩子們沉浸在及時的、毫不費力的快樂中,自然而然會對生活中那些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獲得快樂的行為(比如讀書、運動等)失去興趣,長此以往將會失去自主思考能力。
來源:丁香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