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天曉
(赤峰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改變,傳統的非遺技藝已難以滿足當代大眾的審美和生活需求。為了迎合市場,部分手工藝產品樣式呈現同質化傾向,在缺乏傳承和創新活力的情況下陷入發展瓶頸。巴林左旗笤帚手編技藝作為一項傳統的非遺技藝,在傳承和創新發展方面同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巴林左旗針對笤帚苗種植產業及笤帚苗手編技藝,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進產品造型和綁扎技術;組建專業手編團隊;實現由普通笤帚到精品笤帚再到藝術笤帚的轉變。但由于手編技藝人人群層次單一、文化程度較低和審美能力有限,制作出的產品多以生活用具為主,無法迎合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巴林左旗的笤帚苗手編產品包括清潔用品、精品笤帚、工藝品和保健錘子等多種產品,都是以手工編織的形式制作而成,產品的設計與工藝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造成了產品制作技術不一致、產品外形不統一及產品無法標準化大批量生產等現象,而這也是現階段巴林左旗笤帚苗產品經營所遇到的棘手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因此要在充滿地域性和市場性的產品中融人民族文化進行創新轉化設計。”然而巴林左旗笤帚苗產品多數是以實用性材料和傳統色彩為主,同質化傾向嚴重,并未體現出當地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民族文化傳承和視覺符號應用方面還有待優化。
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編技藝傳承至今已有多年歷史,但其手編技藝的傳承人多為中老年人,且由于新技術的沖擊,傳統的手編技藝無法吸引年輕受眾的興趣。低廉的價格及粗糙的生產方式無法滿足年輕群體探求新奇的心理,加之新興產品對傳統技藝產品的沖擊,導致笤帚苗手編技藝傳承與發展出現局限性。
巴林左旗“草原笤帚苗手編技藝”作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其手編技藝獨具特色,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有著“中國笤帚苗之鄉”的美譽。如何結合新時代數字化技術,創新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方式,對開展區域非遺文化保護工作,對推進赤峰非遺文化數字化保護進程,提升經濟水平,助力鄉村振興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編技藝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通過借助笤帚苗特有的可塑性和天然裝飾性,可以在笤帚苗手編技藝的基礎上,打造出更具創意的特色產品。在此基礎上,對笤帚苗手編技藝進行數字化轉化,用數字技術把其所有的制作工藝和流程記錄下來,并對數據進行解構、分析和重組,將笤帚苗手編技藝所具有的魅力充分展現出來。
傳統非遺文化保護主要采用的是攝影、錄像等方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料搜集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加上音像復制的失真、錄像帶的老化等,傳統保護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的需求,而非遺數據資料庫的建立能更好地實現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
首先是資料獲取。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通過數字攝影、數字掃描、二維圖像處理及三維建模等手段,實現對笤帚苗手編技藝和產品結構信息等高度獲取與保存,為笤帚苗手編技藝信息共享、修復、參觀及開發利用提供更多準確的數字化素材。其次是資料管理。將文字、圖像、視頻等多種形式數據進行儲存,并借助科學管理和檢索功能,為用戶提供快速檢索、調取研究和信息訪問等服務;統籌各類非遺資源,打造集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為一體的智慧化綜合決策咨詢服務管理平臺,讓笤帚苗手編技藝能在平臺中得以傳承,推動地域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最后是數據轉化。利用非遺技藝數字化展現形式,打破傳統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豐富非遺的展示手法和傳播媒介,使非遺笤帚苗手編技藝與數字化技術更好地融合,提升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
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數字博物館已成為當下發展的新形式。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巴林左旗笤帚苗相關產品的各種信息,如圖像、影像、聲音、技藝等綜合起來,使觀眾能全面地了解有關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編技藝的歷史和文化信息,并了解其復雜的制作過程。例如,將觀眾較為感興趣的產品,以數字藏品模型進行多角度的展示、技藝虛擬演示,并借助虛擬影像技術對手編技藝進行活態展示,實現更為沉浸式的展示效果,讓笤帚苗手編技藝能在數字化保護與傳播中栩栩如生。
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編技藝傳承人的培養是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核心。傳統的手編技藝主要是借助口傳心授的形式進行傳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數字化保護模式,除了能利用文字、圖像傳播外,還可以利用三維動畫、虛擬影像技術加以呈現。例如,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多角度、可視化的展示方式,使展示過程更加簡單、生動。還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和新媒體傳播的形式,打破以往笤帚苗手編技藝的靜態呈現、地域傳播、不可移動和難以還原的諸多限制,借助數字化技術構建移動端平臺展示內容,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到笤帚苗手編技藝的學習中,培養當代青年的主觀能動性。
互聯網作為新時代發展的重要媒介和推動社會發展的引擎,滲透于社會發展的各個行業中。互聯網+發展更是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對此,笤帚苗手編技藝要學會借助此契機,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等交流與傳播平臺,完成移動端平臺的搭建,實現笤帚苗手編技藝多維度的展示和推廣。例如,手編技藝數字化保護與傳播平臺可以包含以下三個方面內容: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編技藝數字保護系統、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編技藝傳播和制作系統和巴林左旗笤帚苗手編產品在線購買渠道等。還要結合消費者的需求和審美趣味,開發新的笤帚苗手編產品,融入當下流行元素,創造年輕人所喜歡的產品,使其具有現代工藝產品特征的同時,又能蘊含區域的民族特點,從而實現非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1.積極引進與培養笤帚苗手編技藝人才
一是要積極引進人才,將笤帚苗手編技藝的能工巧匠與先進的實體企業融合起來。通過系統的學習培訓,使更多笤帚苗手編技藝人能及時掌握市場上較為流行的編織文化和手編技藝,提高產品質量。二是充實人才隊伍,帶動笤帚苗手編技藝非遺保護工作的順利實施。要在積極培養數字技術人才的基礎上大力培養傳承人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讓非遺傳承人既能掌握全面的編織技能,又可以運用數字技術更好地將其融入到非遺技藝的保護中,激發傳承人的熱情與積極性,協同完成非遺數字化的保護工作。
2.加大產品的研發創新
在產品研發上,可依托實體企業和高等院校,建立笤帚苗手編技藝的研發平臺和技術轉化服務平臺。通過補助、獎勵和競賽等形式,支持企業開展研發工作,不斷提高編織產品的檔次和技藝。同時,積極引導企業加強品牌意識,重視商標的注冊與品牌的宣傳工作,促進笤帚苗手編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將笤帚苗手編技藝與傳統的手工藝緊密結合,不斷擴大生產規模,不斷增強產品的研發力度,促進產品的創新,適應市場的發展。
文化是產品的靈魂和思想,產品則是傳遞文化的重要媒介。消費者的需求除了產品的使用功能外,還會對產品的材質、造型、工藝及內涵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進行技術保護、文化傳承與產品設計時,要在文化理解與傳承的基礎上,通過產品外觀和設計內涵創造出符合市場需求、引領時代發展的產品。在非遺傳承人與消費者信息不對等情況下,手編產品往往需要歷經多個步驟才能完成,此過程耗費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消費者并不知曉。鑒于此,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利用移動端的交互了解編織工藝的制作步驟、文化來源等信息,讓消費者能從內到外、全面深刻地了解手編產品的各個方面。在今后的發展中,通過對民族文化的歸納與提煉,將傳統手編技藝融入到當代生活和文化發展中,達到推陳出新的效果,從而實現設計從文化中來,再到文化中去的理念。二者的契合點,通過創新的展示形式彰顯出手編技藝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促使消費者能在觸覺、視覺等多感官體驗文化中得到精神滿足。
巴林左旗笤帚苗能創造出諸多不同類型的產品,如笤帚、葫蘆以及多種裝飾品,且不同的產品具有不同的編織寓意。要想吸引受眾的目光,更應該注重產品的形式美感,在滿足其基本功能外,探索技藝的創新轉化,注重產品審美價值的體現。同時,藝術來源于生活且要高于生活,因此,在產品設計上要具有藝術性和創新性。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將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融入到笤帚苗手編產品設計中,彰顯現代社會對裝飾品審美的高形式和高要求,將人的精神意志和文化層次展示出來,打造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編織產品。
笤帚苗手編技藝不僅是一項傳統手工技藝,更是人民的物質文化、思想情感和精神風貌的展現。笤帚苗手編技藝受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會出現傳播緩慢或是衰退現象。要想實現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一席之地,就要對傳統笤帚苗手編技藝實施創新,設計出符合當下發展潮流和當代審美情趣的產品,并在技藝發展中融入現代化理念,通過數字化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以及展示提供數據支撐,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