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若宇

郭軍
枕江襟水的青山,因山色長青而得名,江水涵養了這里的風物,也涵養了這里的人。在郭軍眼中,家鄉的起伏丘陵、蜿蜒江色,都深深烙印在自己的記憶中。這些記憶,漸漸被生活加工成了對美的一種執著——山清水秀即為美。樸素的人和樸素的美學情懷相交織,讓郭軍在平凡的美術教學道路上走出了一條環保路。
十六年前,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還一方山水于民,儀征市政府將霸棕祝區西北側丘陵建設成為棗林灣生態園。這處飛鳥結伴而至、亂花簇簇迷眼的園區,成了郭軍最愿意前去寫生的地方。“當陽光照耀在這里的草坪、濕地、花叢中時,才能真正感受到顏色的鮮活。這種自然最純正的顏色,讓眼睛里的所有灰蒙都無所遁形。環境保護能夠還給自然最本質的色彩,這也是自然本身應該享有的權利。”棗林灣森林濕地覆蓋半數以上的生態園,不僅是蘇中地區生態環保最好的地區,更是郭軍對青山碧水的家鄉最深沉的眷戀。
當眷戀與挑戰相頡頏時,激發出的能量,或許會改變一個人,也或許會改變一群人。作為美術教師的郭軍,在課堂上,看到了一位同學繪就的水彩畫。“我清楚地記得,孩子的畫面里,森林頹靡縮小,空氣灰沉沉的,而地球的海水則化作眼淚。”郭軍仿佛舔舐到了淚水的苦澀,孩子們筆下的顏色真實地反映著現實。
彼時的郭軍陷入沉思,隨著地球生態環境的日漸惡化,環境問題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成為為孩子們挑燈引路的人,雖然很多家長更關注在校的成績,但并不能因為這種單一的指標而忽視對孩子們環保意識的培養。“在工業化進程加快的現在,孩子們看到的藍天白云、星空月光已經與以往不同,我們要抓住他們接受教育的時光,培養他們感受自然、愛護自然的行為習慣。”郭軍發現,美術其實是能夠還原環保主題的教育方式之一。鮮亮的顏色不僅代表著干凈的世界,也代表著一種鮮明的環保力量,于是,他秉著環保教育的原則,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開始對孩子們著手環保教育。
把課堂設在大自然,探訪龍山、尋訪長江、栽花種樹、垃圾分類,郭軍用一點一滴的改變,讓教學變得更加深入童心,與其相伴相隨的是將環保意識注入孩子的思想中。
今年春天,郭軍特意邀請了學者,在長江儀征段一邊欣賞母親河的波光,一邊了解長江的歷史。“為什么長江要實行十年禁漁計劃?”“長江的水資源如果受到污染怎么辦?”這些來自孩子們的問題,學者一一給予了解答。“如果在教室里,孩子們不僅畫不出來如此真實的江景,也思考不到如此深刻的問題。”郭軍說,走到自然中,讓孩子們了解所居之地、所飲之水,同樣也在心底升騰起熱愛長江、保護自然的情感。
富有思想的繪畫作品,是有力量的。在郭軍的環保啟蒙下,學生們不僅喜歡上了繪畫,還創作出了不少優秀的作品。2021年,當時真州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錢若晞在揚州參加世界園藝博覽會芍藥國際競賽組委會舉辦的書畫大賽,獲得了特等獎。在郭軍的印象里,正是因為對自然的熱愛,錢若晞越來越喜歡畫畫,而且畫得越來越好,她告訴郭軍,她要成為一名用畫筆描繪祖國秀麗景色的畫家。郭軍很欣慰,他明白,孩子們眼中和筆下的家鄉風景,正表達了她們對家鄉環保事業的支持,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必將會影響學生一生。
郭軍說,通過開展環保活動,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學會從身邊做起,節約用水、垃圾分類、養花種樹,他們都在多維度地改變著,雖然僅僅是一點一滴,但這些匯聚在一起,就成為改善家居、校園和社區環境,肩負保護地球、保護家園、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磅礴力量。特別是不少孩子,回到家里后開始告訴家長要珍惜資源、熱愛環境。郭軍說:“正是這種傳導,提升了很多人參與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
“最美四月天”“好看的花一定要分享給你”,在郭軍的短視頻賬號里,能看到校園四季的花,也能看到儀征這片土地上金色的稻、天空絢爛的晚霞。他希望通過新媒體影響更多的人。
郭軍期待,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各類新媒體平臺為生態環保宣傳創造了條件。“我是一名美術教師,課余時間才有空利用網絡平臺發布關于環保的小視頻等。參與人從最初的學生逐步擴展到他們的長輩和親友,從學校組織輻射到家庭社區,進而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中去。”
在新媒體平臺上,郭軍因為關注環保,所以被稱作“環保老師”,在他看來,這是對他美術教師工作一份難得的褒獎。
“美術教學的根本任務,不只是單純培養學生在造型方面的觀察力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過愉快而富有創造性的活動,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環保老師的概念,其實就是一個有責任的美術老師的概念,而這種責任感才是環保踐行的初衷與動力。
郭軍說:“我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機為學生播撒環境保護的種子,潛移默化地把環保教育滲透到每一名學生心中,使學生從小增強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未來,我還會將環保種子播撒到更遠的地方,讓環保理念四處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