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遼寧省朝陽縣中心醫院內科延伸病房,遼寧 朝陽,122000)
腦梗死的發病原因與腦動脈粥樣硬化、腦供血障礙等因素密切相關。腦梗死臨床特點包括起病突然、致殘率和病死率高等,患病后患者多可能發生偏癱、失語等功能障礙[1]。患者在治療期間由于受到病情影響,容易產生多種負性情緒,如緊張、焦慮、抑郁、恐懼等,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不利于疾病康復,對患者正常生活帶來消極影響,甚至可能加重病情發展。臨床上為了幫助患者改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輔助護理干預措施尤為重要[2-3]。共情護理指通過醫護人員的言行舉止對患者形成正面積極的影響,有助于改善患者負性情緒,減輕患者身心痛苦感受;心理護理是建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護士更加重視患者的情緒狀態,分析原因并積極采取心理疏導措施,以達到提高護理效果的目的[4]。本研究旨在研究共情護理聯合心理護理的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1月遼寧省朝陽縣中心醫院收治的80 例腦梗死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觀察組中,男性27 例,女性13 例;年齡53~78 歲,平均年齡(65.20±7.25)歲。對照組中,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年齡53~78 歲,平均年齡(65.12±7.3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認真閱讀和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遼寧省朝陽縣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研究審核批準同意。
納入標準:①首次發病;②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腦梗死[5]。
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障礙者;②短暫性腦神經功能缺損者;③肝腎功能不全者。
對照組應用常規住院護理模式護理,護士隨時觀察患者的體征變化與生理狀況,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充分關注患者的身體健康,遵醫囑給予用藥,干預患者的飲食與日常生活行為,督促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觀察組應用共情護理聯合心理護理方案,科室設立聯合護理干預小組,邀請精神科護士不定期聯合開展工作,有組織性并分派責任護士,明確每天不同班次護士的心理護理工作內容,護士長負責監督,持續干預4 周。①換位思考:護士關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況,主動進行護患溝通,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情緒,站在患者角度分析問題,了解患者真正需求并盡量滿足,積極與患者共情。②健康教育:護士為患者播放視頻,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疾病的發生原因,給予適當關懷與科學指導,關注患者有無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帶領患者樹立樂觀開朗的治療心態,積極配合治療。③耐心傾聽:在病情影響下,患者可能提出諸多訴求與疑問,護士主動傾聽患者內心想法,面對患者的疑問保持耐心狀態,及時評估患者心理訴求,觀察患者的肢體動作、語言表達,判斷患者心理狀態,解答疑惑。④適時回應:護士鼓勵患者訴說自己內心的想法,并及時給出相應回應,溝通期間護士注視患者雙眼,結合握手、點頭等肢體語言,表達對患者內心情感的共情,表示理解,逐步引導糾正患者錯誤的情感認知,使患者感受到護士的真誠態度,深入了解患者的情感需求,聯合患者家屬共同提供心理支持與引導。⑤感情傳達:護士在回應患者時要做到共情,表示理解的同時將自己的共情傳達給患者,使患者認識到醫護人員是真正關心他們的,全方位掌握患者的情感需求與心理變化。⑥積極引導:護士主動向患者介紹焦慮情緒對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告知現階段的治療方案與接下來功能訓練的方法與必要性,積極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共情與心理護理中,加強患者與家屬的溝通,為患者提供社會支持,讓患者建立對抗疾病和康復的信心。
①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情況比較: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價,SAS 評分標準:情緒正常:<50 分;輕度焦慮:50~59 分;中度焦慮:60~69 分;重度焦慮:≥70分[6]。②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3 種情況。評定標準:完全依從:患者能夠謹遵醫囑配合每天治療、服藥,并進行康復訓練;部分依從:患者需要在醫護人員或者家屬監督下配合治療與訓練;不依從:患者在監督下仍不能完成治療與訓練[7]。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③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缺損程度比較: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價,量表包含對意識、語言、運動、感覺、共濟運動、眼球運動、視野等方面的評判,總分為0~42 分,21~42 分為重度,16~20 分為中重度,5~15 分為中度,2~4 分為輕度,0~1 分為正常或近乎正常,分數越高,神經缺損程度越嚴重[8]。④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比較:采用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進行評價,FMA 總分值為100 分,分數與肢體運動能力呈正比;96~100 分表示輕度運動功能障礙,85~95 分表示中度運動功能障礙,50~84 分表示明顯運動功能障礙,0~49 分表示嚴重運動功能障礙[9]。⑤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較: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進行比較,ADL 測評維度主要包括進食、行走以及梳洗等,總分值為100 分,臨界值為70 分,分數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10]。⑥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采用朝陽縣中心醫院自制住院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測評,觀察項目包括16條,滿意度分級:1 分、3 分、5 分;總分16~80 分,得分高表示滿意度高;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920,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0~0.940,具有較好的信效度。⑦兩組Herth 希望量表(HHI)評分比較:該量表共包含12 個條目,分為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采取積極的行動、與他人保持親密的關系等3個方面,采用1~4 級評分,總分為12~48 分,分數越高說明希望水平越高,其中12~23 分為低水平,24~35 分為中等水平,36~48 分者為高水平[11]。該量表中文版在國內重測信度為0.92,Cronbach's α 系數為0.87,其結構效度為0.85。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A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 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AS 評分比較 (±s,分)
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 [n(%)]
護理前,兩組患者NIHSS 評分、FMA 評分、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FMA、ADL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FMA、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NIHSS、FMA、ADL 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NIHSS、FMA、ADL 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s,分)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s,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HH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HHI 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HH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HHI 評分比較 (±s,分)
表5 兩組HHI 評分比較 (±s,分)
腦梗死病情發展速度快,會影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降低生活質量,治療期間患者多可能產生自卑、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這些心理現象均可能影響生理現象,妨礙病情恢復,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因負性情緒影響而懷疑臨床治療與護理措施,嚴重降低患者的依從性,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維持良好護患關系,幫助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尤為重要[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SAS 評分、NIHSS、FMA、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SAS 評分、NIHS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FMA、ADL 評分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患者護理后SAS 評分、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FMA、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護士通過護患溝通耐心傾聽掌握患者的內心真實想法,給予適時回應并傳達感情,與患者形成情感共鳴,輔助積極引導,帶領患者走出心理誤區,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護士充分了解患者的內心想法,主動向患者傳達關心與愛護,消除患者的負性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治療與康復心態。護士具備較高的責任感與職業素養,細心照料、關懷患者,有效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護理工作、康復訓練,促進改善機體的神經功能與肢體活動能力[14]。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治療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心理學領域中提出“共情”是指深入他人的內心世界,關注其情緒變化,結合適當措施影響他人的認知。1973年醫學護理領域引入“共情”概念,逐漸成為心理護理服務的核心內容。護士站在患者立場思考問題,耐心傾聽患者內心真實感受,了解患者的內心世界,理解患者想法,采取針對性措施幫助患者走出不良的心理狀態,能夠加速患者的康復[15]。共情護理是一種常用的心理護理方式,共情護理的基礎理念來自于心理學,指利用共情深入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評估他人的心理感受,采取對應措施以改變干預對象的認知[16]。腦梗死不同于其他疾病,腦梗死的致殘率、復發率、病死率均較高,在恢復階段患者極易出現心理問題,尤其是老年人群,患病后多擔心會因為自己的病情加重家庭經濟負擔,形成一定的心理壓力[17]。共情又可稱之為同感、通情等,通過深入觀察患者內心世界,全方位了解患者內心感受,達到影響患者認知的目的,提高患者依從性與護理滿意度。
護理前,兩組患者HH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HHI 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患者護理后HH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HHI 包括兩方面內容,涉及提高希望與預防希望,其中提高希望指通過積極行為獲得積極事物;預防希望指個體通過警惕性希望避免發生消極事物。患者的希望水平也代表了面對疾病時的態度是否積極,如果患者具有高水平的希望水平則表示會采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因此加強對患者的引導以提高其希望水平有助于改善疾病預后。共情護理中護士主動為患者介紹疾病治療方案與未來診療計劃,讓患者對疾病形成清楚的認識,同時疾病治療期間提高家屬的參與度,讓家屬意識到自身是患者的精神支柱,充分結合患者家屬與社會關系的力量,在患者住院以及出院階段提供精神與社會支持,最終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提高希望水平[18]。
綜上所述,腦梗死老年患者經共情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可改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與希望水平,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評價高,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