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華醫院體檢中心,新疆 伊寧,835000)
慢性病全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常見的有高血壓、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疾病等,是指受遺傳、不良生活飲食習慣、環境污染、機體過度損耗等因素綜合影響,身體器官逐漸受損,生物調節紊亂,進而出現的一類起病隱匿、病情遷延、難以治愈的疾病,會威脅患者身體健康,降低生活質量,同時還會給家庭造成較大負擔[1]。當前針對慢性病的治療以改善生活方式,針對性服用藥物為主,但因為患者對疾病發展情況知悉不夠,同時面對長期無法治愈的疾病會產生無力、消極感,影響治療依從性,均會降低治療效果,影響生活質量。健康體檢是指通過醫學手段進行身體檢查,可明確健康狀態及病情發展情況;預防護理是通過分析疾病進展方向并有針對性的采取預防措施,防止病情惡化[2-3]。本研究觀察了健康體檢及預防護理對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華醫院255 例健康體檢者,經過檢查,納入130 例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65例。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期間無脫落樣本,對比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文化程度、慢性病種數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組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通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華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 [(±s)/n(%)]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 [(±s)/n(%)]
納入標準: ①年齡≥18 歲;②臨床癥狀、生化、影像學檢查符合常規慢性病診斷標準(高血壓、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疾病)[4];③患者病情控制平穩;④患者意識清楚,能夠配合研究。
排除標準: ①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合并精神疾病者;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④合并殘疾或半身不遂者; ⑤研究中途退出或死亡者。
對照組給予預防護理和常規護理,常規護理包括: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宣教,發放慢性病知識手冊,入院就診時常規查體,提供干凈衛生就診環境,病房定時通風、消毒,嚴密監測病情變化,提供用藥、作息、飲食指導等,出院時要求定期復查。預防護理包括:及時疏解患者焦慮、壓抑心理,防止心理壓力過重;為患者提供個性化飲食指導,保證營養并減少鹽類、糖類攝入,防止因飲食原因加重病情;為患者提供運動及護理指導,提高患者護理水平,防止自身護理事故發生等[5]。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健康體檢干預,主要包括[6]:①健康檔案,收集慢性病患者資料,主要有基本信息:慢性病類型、年齡、家庭、是否結婚、身高、體質量、遺傳疾病等;生活信息:運動習慣、飲食作息習慣、吸煙史等;社會信息:工作類型、經濟收入、社會交際等;為患者建立慢性病健康檔案,為日后動態監測病情發展及診斷健康情況提供參照。②健康體檢,每年為患者組織體檢,根據慢性病類型、年齡、工作類型等設計合適的體檢項目,包括體格檢查(身高、體質量、血壓、皮膚、四肢、視力等)、心理咨詢和實驗室檢查(生化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同時要對慢性病易引發的并發癥做針對性檢查;定期組織免費檢測血壓血糖、體格檢查等活動,提高患者對健康的關注度。③健康干預:根據檔案信息及體檢結果對患者身體狀況作出健康評估并提供健康指導意見,了解慢性病檢查指標控制不佳者服藥、生活習慣、自我管理水平等情況,鼓勵患者通過增強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行為來延緩慢性病發展,對出現高風險指標作出科學預測并為患者及時作出提示,提高患者警惕性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防范疾病惡化。兩組均護理6 個月。
①心理健康情況,在護理前及護理后,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患者心理健康情況,SAS 與SDS 均具有普適性,可提示受試者當前焦慮及抑郁狀態嚴重程度,常用于醫療成效評估,兩個量表均有20 個條目,計算為標準分后,SAS 以50 分為劃界分,SDS 以53 分為劃界分,得分越高代表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7]。②自我管理情況,在護理前及護理后,使用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測量表(CDSMS)評價兩組患者自我管理情況,CDSMS 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效能兩個層面。其中,自我管理能力共15 個條目,0~5 分六級評分,滿分0~75 分;自我管理效能共6 個條目,1~10 分十級評分,滿分6~60 分,均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好[8-9]。③生活質量情況,在護理前及護理后,使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評估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SF-36 量表共36 個條目,從8 個維度即軀體功能、軀體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情況、自身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心理健康評估健康和功能情況,各維度評分均按百分制,得分越高代表所屬維度越好[10]。④護理滿意度情況,護理完成后使用調查問卷評估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問卷總分0~100 分,其中非常滿意(85~100 分)、滿意(60~84分)、不滿意(0~59 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例數/總例數×100%[11]。
采用統計軟件SPSS 23.0 分析數據,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數據使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數據使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護理后,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下降,研究組患者SAS、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對比 (±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對比 (±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P<0.05。
護理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CDSMS 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管理效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護理后,兩組患者CDSMS 各維度評分均上升,研究組患者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CDSMS 各維度評分對比 (±s,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CDSMS 各維度評分對比 (±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P<0.05。
護理前,研究組和對照組患者SF-36 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護理后,兩組患者各維度評分均提升,研究組患者SF-36 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 各維度評分對比 (±s,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 各維度評分對比 (±s,分)
續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 各維度評分對比 (±s,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F-36 各維度評分對比 (±s,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對比,*P<0.05。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n(%)]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我國慢性病發病數增速較快,當前確診人數可達2.6 億,慢性病致死人數可占總死亡人數的80%以上,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增多,慢性病發病率有所提高。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在慢性病中占比較大,雖然早期慢性病患者并無明顯不適,但隨著慢性病病情發展,會逐漸加重器官負擔,患者會根據慢性病種類不同,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惡心、嘔吐、消瘦、頭痛、出血等癥狀,會對生理及心理健康造成持續性沖擊,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2-13]。
慢性病病情遷延、病因復雜、治愈難度大,通過調節生活、飲食習慣及合理使用藥物,可以控制病情發展。定期健康體檢是指通過查體、生化、影像等醫療技術檢測受檢者各項生命體征、器官組織及正常代謝等狀況,能夠幫助了解慢性病患者病情發展情況,為醫生采取正確治療方法提供參考;預防護理是指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身體情況的前提下,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來預防病情惡化、防止并發疾病發生,可以改善患者病情[14-15]。
本研究通過分組對比的方式,對健康體檢及預防護理對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與采取預防護理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相比,聯用健康體檢干預的研究組患者護理后SAS、SD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研究組患者心理狀態更好,健康體檢能夠定期檢查患者身體狀況,可以讓患者明確了解自身健康狀態,減輕因未知帶來的恐懼感,同時體檢可以及早發現心理問題較重患者,通過給予心理正向疏導,能夠解決患者因疾病難以治愈及長期遭受病痛折磨而產生的壓抑、焦慮等負面情緒,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后在CDSMS 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管理效能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研究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更優,健康體檢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定期體檢完善健康檔案信息,能夠綜合掌握患者身體、生活、社會等現狀,為患者提供可持續、連續性的慢性病病情發展參考,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發展情況,能夠為患者建立健康反饋機制,促進自我管理效能提升,體檢后為患者提供的健康建議及高風險提示,則可以幫助患者建立更加健康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規避慢性病風險因素,提升自我管理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的SF-36 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患者可以以體檢為節點設立健康目標,通過加強自身護理,得到正向反饋,不斷作用下,可以延緩疾病發展,防止疾病惡化,同時能夠改善自我感知,淡化疾病影響,整體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慢性病患者接受了健康體檢及更加合理的照護,能夠改善自身感受,提升就診體驗,患者認同度高。
綜上所述,健康體檢及預防護理應用于慢性病患者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管理效能,綜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具有臨床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