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蔭 孫印蘭 劉 青
(1.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山東 棗莊,277500;2.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感染科,山東 棗莊,277500)
腦出血屬于較為嚴重的腦內科疾病,占腦卒中群體的20%~30%,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出血量高于30 mL者便需要通過外科手術介入的方式治療,且預后效果與術后并發癥存在密切關聯,其中尤以肺部并發癥影響最為明顯。誤吸、肺部感染屬于腦出血術后最為嚴重并發癥類型,且產生誤吸癥狀者肺部感染概率會大幅提升,增加病死率[1]。由于腦出血患者發病后會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很容易在術后出現誤吸的問題。因此,必須在腦出血術后開展針對誤吸的專項預防護理工作,通過準確的高危風險評估確定患者的基本狀態,再給予充分的護理干預,確保降低誤吸、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縮短腦出血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病死率[2-3]。本研究針對2022年1月—2022年10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腦出血患者98 例,簡單闡述高危評估專項護理模式的開展過程,探討護理影響,內容如下。
選擇2022年1月—2022年10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8 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9 例。對照組男30 例,女19 例;年齡50~84 歲,平均年齡(68.45±5.23)歲;入院時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9~11 分,平均評分(10.12±0.45)分。觀察組男29 例,女20 例;年齡50~85歲,平均年齡(68.56±5.25)歲;入院時GCS 9~11 分,平均評分(10.15±0.43)分。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通過腦CT、顱腦MRI 檢查確診為腦出血疾病,符合《腦出血后腦水腫管理專家共識》[4]診斷標準者;②符合手術指征,接受手術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腦梗死、腦外傷等疾病者;②合并肺部感染者;③合并精神方面障礙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對照組術后實施常規護理。密切監視患者生命體征各項指標,進行管道護理,對癥處理患者出現的異常情況等。
觀察組患者術后開展高危評估專項護理。(1)誤吸高風險評估方法。術前開展誤吸高風險評估護理,評估內容共包括7 個項目。①年齡超過75 歲者;②GCS 低于9 分者;③吞咽困難者;④胃內容物殘留量超過200 mL 者;⑤接受氣管切開機械通氣者;⑥日常頻繁嘔吐者;⑦進餐后會出現咳嗽、哮鳴音,且面色伴有發紺者。凡符合上述7 項中1 項癥狀者計2 分,總分為0~14 分,得分超過2 分的群體被視為誤吸高危群體,需開展針對誤吸的專項護理干預,如在護理中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則需適當增加評估頻率,以確定病情狀態。(2)預警護理。經高風險評估后,需為誤吸高風險患者群體單獨建立病案,并在床頭容易看見的位置懸掛警示標識牌,標注“誤吸高危患者”字樣,以方便日常巡房時重點關注。誤吸高風險群體需及時告知主治醫生、管床醫生等,根據實際情況擬訂預警護理方案,加強呼吸管、鼻飼管等管路的管理護理工作。同時建立顏色預警體系,參考災難顏色預警標識,根據患者誤吸風險的等級,以顏色進行標注,以方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快速確認。(3)呼吸道護理。術后為其開展咳嗽專項指導護理,待其意識清醒、病情穩定的情況下,護理人員親自示范正確的咳嗽技巧,同時以輕叩背部輔助患者咳痰。在患者熟練掌握后,為其介紹人工吸痰機的使用方法,強調人工吸痰實施的時機和臨床意義,以提升配合程度。日常加強對上呼吸道的清潔工作,在定時巡房時觀察是否有過多的分泌物,以一次性棉簽蘸取分泌物,減少分泌物、痰液等的堆積。在鼻飼或自主進餐前30 min 需以清水或淡鹽水清理口腔,自主進餐完成30 min 后需再次清理口腔,以降低口腔逆行感染概率。如患者實施氣管切開機械通氣,則需靈活調節氣囊的壓力,嚴格限制在25~3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定時記錄患者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并以聽診器檢查肺部的啰音狀態,以方便對誤吸問題給予提前預防。(4)進餐護理。每次進餐前,均需指導患者取正確的體位,以半臥位為主,床頭抬高角度需保持在30°~40°,該進餐體位需維持至少30 min,為避免患者出現滑脫的情況,以使用被褥給予適當固定。在協助患者更換體位時,要做到動作輕柔,由護理人員從旁指導,家屬配合共同完成,并避免對各類管路造成擠壓。如需鼻飼者,則營養液的鼻飼速度需控制在20~40 mL/h,持續鼻飼2~3 d 后對患者胃腸道負荷能力進行重新評估,如消化功能正常恢復,則可將鼻飼量增加80~100 mL/h。每隔4 小時回抽1 次胃內容物,以確定胃內排空效率,如胃內容物量超過150 mL,說明胃腸道負荷能力較差,需暫停鼻飼,待胃內無任何內容物殘留后方可繼續鼻飼。(5)口腔護理。日常指導患者做好口腔護理,每天早起后、午睡后、晚睡前均需進行1 次口腔清潔,并觀察牙周組織是否存在感染癥狀,待確定無異常后方可進餐。漱口時需使用溫開水或淡鹽水,如患者自身存在吞咽功能障礙,則需使用蘸滿溫開水或淡鹽水的棉簽進行擦拭。(6)康復護理。待患者病情穩定后開展吞咽功能康復訓練,使用一次性棉簽蘸取適量的冰鹽水,對軟腭部、舌根部給予適當刺激,以點壓刺激為主,提高局部肌肉的收縮功能。并指導患者開展吞咽訓練,單次訓練時空咽10~15 次,3 次/d。必要時還可進行鼓腮訓練,與空咽訓練交替進行即可。
①比較兩組誤吸、肺部感染情況。統計術后誤吸、肺部感染的發生率。②比較兩組生存質量評估。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3]進行評估,內容涉及生理、心理、社會、環境4 個方面,各個方面評分0~100 分,所得結果分值越高,對應方面生存質量越佳,相反得分低生存質量差。③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采用滕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評分,包含護理理念、護理內容、護理效果、風險評估4 個方面,評分0~10 分,0分為不滿意,10 分為非常滿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呈正相關。
應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觀察組誤吸、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誤吸及肺部感染情況比較 [n(%)]
護理前,兩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各項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s,分)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s,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發生誤吸、肺部感染的概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護理方案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腦出血患者在術后階段發生肺部感染的概率相對較高,而肺部感染后患者病死率會大幅提升,這也導致肺部感染成為威脅腦出血患者術后生命安全的重要不良事件[4-5]。江婷等[6]研究表明,觀察組誤吸發生率為14.63%、肺部感染發生率為17.07%,均低于對照組,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肺部感染發生后,患者很容易產生呼吸困難或窘迫的癥狀,使得腦組織和其他臟器在短時間內進入缺氧損傷狀態,不僅會造成術后昏迷時間延長,還會誘發多種并發癥。引起腦出血術后肺部感染的重要誘因為誤吸,由于腦出血后患者昏迷、神經功能障礙等導致的吞咽功能下降,在進餐、飲水和日常休息時易引起誤吸,繼而產生上呼吸道逆行性感染。而高危評估專項護理工作通過預先全方位評估患者,針對性制訂護理對策,從而最大程度降低誤吸的發生概率,控制術后肺部感染問題[7-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生存質量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護理方案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通過手術前即開展誤吸風險評估工作,以便在術后立即實施相應的預防性護理干預。針對存在高危風險的群體,需為其建立獨立的病案,并于床頭醒目處懸掛標識,以便準確區分普通患者和高危患者。還可利用災難顏色預警體系,在標識上以相應顏色作為背景色,以便快速識別患者的風險等級,更好地開展針對性的預防護理工作[9-10]。針對誤吸高危患者群體需開展呼吸道、進餐、口腔以及康復等多項護理干預,其中呼吸道護理包括患者自身上呼吸道和人工氣道兩個方面的護理,及時清理上呼吸道內的痰液,保持呼吸道、人工氣道的通暢,避免人工氣道出現彎折、壓迫等問題。進餐過程中需保持正確的體位,可通過被褥等給予固定,以避免進餐時出現滑脫等問題[11-12]。針對需要鼻飼的患者,需嚴格控制鼻飼速度和鼻飼量,定時評估患者的胃腸道負荷能力,以胃內容物剩余情況作為參考,靈活調整鼻飼量。另外,還需做好口腔護理工作,在餐后30 min 清理口腔,且在每天早起后、午睡后、晚睡前分別清理口腔1 次,以降低口腔內感染發生率,降低逆行肺部感染的概率[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理念、護理內容、護理效果、風險評估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利用現代醫學量表對誤吸的高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可以判斷患者是否符合高危風險的標準,以確定針對風險的預防護理手段,啟動相應的預警和干預機制。通過誤吸高危風險的評估,能夠有效給予腦出血患者準確的定位,在此基礎上制定全面性、個體化的專項預防護理方式[15]。針對每例高危患者給予充分評估,以確認其實際高危風險影響因素的具體類型,并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動態化的監測,確保預防護理操作的準確性,遏制誤吸高危因素的不良影響,使誤吸風險下降至最低程度,以更好地控制肺部感染的發生,從而提高護理質量,更好地滿足患者的多樣性需求。本研究存在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的內容,如未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探討患者遠期發展情況,后續研究將延長隨訪時間,補充此項內容,以提高研究的適用性與廣泛性。
綜上所述,臨床手術治療腦出血疾病后通過開展高危評估專項護理工作,能夠有效減少誤吸、肺部感染等不良情況的出現,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