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燕(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教育研究和培訓中心,嘉興 314001)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文簡稱“雙減”政策),“雙減”政策的實施,于學校而言,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教書育人主體功能,以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應時之舉;于家庭來說,旨在重申家庭教育在整個教育場域中的回歸[1]。家校協同共育是“雙減”背景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題中之義。學校作為育人主陣地,有責任為家長提供專業的家庭教育指導,幫助家長更新教育理念、紓解焦慮情緒,引導家長履行監護及教育責任,與學校一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護航。在此背景下,家校育人共同體的構建,是健全家校共育機制、推動教育體系發展的不竭動力。
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動力與偏差相伴而生。盧梭說:“青春期是一個狂風暴雨的危險時期。”處于這個階段的中學生既渴望獨立,又依賴父母;既渴望被認可,又想在心理上沖破成人的束縛;對未來既充滿向往,又常感迷茫。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前期,其身心健康一直備受關注。在我區的一項調查中發現,“雙減”背景下,初中生的作業負擔和培訓負擔雖減輕了,但依然承受著方方面面的壓力,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升學競爭激烈、學業負擔重、人際關系困擾、父母過高的期望、不確定的未來(見圖1),這些因素在考驗著初中生的心理承受力,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

圖1 “雙減”背景下初中生壓力源調查
受積極心理學思潮影響,復原力研究已然成為心理健康領域的熱點問題。復原力是指能夠從困境中恢復常態、成功應對壓力并適應良好的一種能力,它能幫助個體在遭受壓力事件時發展出健康的應對策略,從而獲得有益于未來成長的成功經驗。目前,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復原力是幫助初中生順應逆境、迎接拐點的生命潛能。研究表明,當初中生面對困境時,家庭作為維系個體生存與發展的關鍵社會群體,是促進初中生復原力生成的風險與保護機制[2-3]。因此,護航初中生心理健康需要學校和家庭雙方發力、協同育人。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區域教研部門努力探索心理育人模式,變“問題視角”為“優勢視角”,推出了“成長不倒翁”初中生復原力項目,旨在培育學生的“優勢心理品質”,厘清學生身上各“優勢要素”間的作用機制,激發其“迎難而上”的驅動力,促使其主動探尋應對逆境的有效解碼方式。
區域教研部門以構建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為路徑,基于優勢視角,從學生、家庭、學校三個層面整合初中生內、外部復原力資源,構筑穩固的“復原共同體”(見圖2),培養區域內初中生成功應對人生逆境的心理品格。

圖2 “復原共同體”組織架構圖

圖3 “成長不倒翁”初中生復原力課程要素解析圖
1.聚焦“積極信念”,培育樂觀感
樂觀感能提供生命發展的方向。“成長不倒翁”課程的第一模塊為“積極信念”篇,內容涵蓋目標管理、合理歸因、情緒調適等。該模塊通過“寫給20 年后自己的一封信”“考試后,如何歸因再出發”“專屬情緒奶茶”“面對挫折,迎難而上”“給生活加顆糖”等主題活動,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心理品質。
2.聚焦“積極能力”,培育效能感
效能感能提供生命發展的力量。課程第二模塊為“積極能力”篇,內容涵蓋自我認知、多元智能、潛能激發等。該模塊通過“對話自我”“致閃閃發光的自己”“你被‘攔路虎’攔住了嗎”“我有超能力”“神奇的力量——潛能”等主題活動,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3.聚焦“積極關系”,培育歸屬感
歸屬感能提供生命發展的支持力。課程第三模塊為“積極關系”篇,內容涵蓋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等。該模塊通過“你是我心中的‘小太陽’”“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我的‘朋友圈’”“什么是‘快樂星球’”等主題活動,培養學生的人際歸屬感,使學生學會創建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尋求人際支持。
家庭在初中生“復原共同體”系統中獨具價值。家人之間良性互動、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以及家庭的凝聚力和堅毅力等都能成為學生承受各類壓力的“緩沖帶”與“調節器”[3-5]。我區各學校在區域教研部門的指導下,借助“校級—年級—班級”三級家委會和家長學校,通過“溫暖相遇”工作坊等舉措,協助父母成為孩子身心健康的“護航者”。
將kj的虛部記為kjim.當kj為虛數時,為負數修正貝塞爾函數中的kj為正實數所以或對r求導后,約去正數kjim,變為因此,當kj為虛數時,為表述方便,可以將場量中的用代替,用
1.“溫暖相遇”工作坊:打造“樂觀式”家庭信念
我區各學校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開展了“溫暖相遇”父母成長工作坊活動,主題涵蓋家庭目標管理、家庭情緒管理、積極家風建設等,旨在協助學生和家長構建“樂觀式”家庭情緒底色與信念系統。工作坊將家庭教育的理論認知、技能習得與情緒體驗相聯結,使學員達到“知行合一”的學習效果。
2.“好好說話”親子溝通營:構建“共情式”親子溝通模式
“好好說話”親子溝通營通過非暴力溝通訓練、繪畫表達、心理劇等方式,幫助學生和家長理解溝通的重要價值;嘗試剖析親子溝通中的問題類型,演練積極有效的溝通方式,進而提升家庭凝聚力。“好好說話”親子溝通營課程設置見表1。

表1 “好好說話”親子溝通營課程設置
3.“幸福鑰匙”微課堂:打造“關懷式”親子關系
根據家庭治療理論,構建了面向家長的復原力系列微課——“幸福鑰匙”,聚焦典型問題,例如“孩子缺乏學習主動性怎么辦”“孩子早戀了怎么辦”“青春期孩子很叛逆怎么辦”等,旨在通過問題探討的方式,幫助家長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點與發展需求,探索家庭系統的動力模式,促進“關懷式”親子關系的建立。
在“復原共同體”中,學校的作用舉足輕重,區研訓中心通過“‘后盾式’全員心育”、“‘朋輩式’成長同盟”和“‘浸潤式’心育項目”等來幫助學校構建“積極生態場”(見圖4),提升初中生緩沖危機與追逐幸福的能力。

圖4 學校“積極生態場”
1.“‘后盾式’全員心育”: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區研訓中心通過舉辦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提升教師的幸福感指數,使教師學會用多元智能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用共情的方式去傾聽和了解學生。教師秉承“堅持做學生成長的后盾”的原則,將積極教育的理念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全員、全過程、全環節育人中,以此提升師生關系質量。
2.“‘朋輩式’成長同盟”:構建良好同伴關系
初中生成長的過程中,有效的同伴互動與心理支持至關重要。區域內各學校通過班級心理委員輔導、心理社團、朋輩主題班會等“朋輩式”互助活動,完成了青少年復原力外系統的構建。例如“我們在一起”朋輩主題班會,聚焦“幸福六要素”,通過高年級引導低年級的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幸福”的習慣,并體驗同伴關系的深度滋養。
3.“‘浸潤式’心育項目”:構建積極校園生態
區域內各學校通過“‘浸潤式’心育項目”來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構建“支持型”校園生態。例如,區首屆心理科普周以“尋找疫情下的心能量”為主題,依托“多校聯動”的工作機制,組織開展“治愈系心理四格漫畫征集”、“自然博物館中覓春天”、“每日幸福日志采集”和“幸福盲盒設計”等特色活動,來營造和諧校園氛圍,厚植校園文化。
初中生復原力課程兼顧知識、活動、經驗三個方面,通過主題聚焦、內容有梯度的心理課程,幫助學生持續構建積極的自我圖式。這些課程經過幾輪反復打磨均成為精品課程,有部分課例在市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評比中斬獲一、二等獎,部分心理微課在區研訓公眾號刊登,另有部分心理微課入選市級教育公眾號。
區研訓中心推出了以復原力為核心理念的心理科普周,開發了“心育套餐”,該“套餐”可操作性強,無論城市中心校還是農村薄弱校都能利用共享資源開展特色活動,傳播積極的心理學理念, 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理品質,打造“積極向善”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區首屆科普周一經推出,廣受各級各類媒體關注,相關報道還被推送上了學習強國平臺,掀起了一股心理健康教育熱潮。
“成長不倒翁”初中生復原力項目自實施以來,為區域內學生、教師和家長群體提供了持續有力的心理支持,最終凝聚成為具有立體性、多元化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實現了輔導個性化、指導專業化、影響擴大化的效果,彰顯了區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