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生平與刑政思想論《荀子》中“子弓”是仲弓

2023-09-15 19:35:57陳穎飛
江淮論壇 2023年4期

陳穎飛

摘要:以梳理學術史為基礎,可從生平、思想兩方面重新論證《荀子》中“子弓”是孔子的弟子仲弓,揭示孔、弓、荀之間刑政思想的承繼性。生平上,著重辨析《荀子》記“子弓”三方面的材料:年齡、“無置錐之地”與在“大夫之位”、以“一天下”為志與最終“獨立貴名”,證明其與仲弓相符,應系同一人。思想上,厘清仲弓在孔荀之間的貫通作用,體現為刑政思想,包括禮刑關系、慎刑罰中、簡政三方面。禮刑關系的雙重性系其根本特點。就主次而言,禮主刑次;就施行而言,刑政相參,刑必不可少。就二者關系而言,刑以禮為前提,“刑政”“德教”并舉。這些思想承自孔子,荀子的刑政思想與之一脈相承,系隆禮重法、德刑并舉的荀子之學的重要來源。

關鍵詞:子弓;仲弓;荀子;刑政

中圖分類號:B22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3)04-0054-008

近幾十年新發現的戰國竹書,如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等,大多是歷秦火而司馬遷可能未見到的佚篇,少數有傳世文本,但仍含不少新信息。其中一部分與“七十子”相關,以往淹沒的七十子思想,得以重新探求。郭店簡公布后,思孟學派即孔孟之間的思想傳承成為學界焦點;上博簡《仲弓》發布后,傳孔子儒學思想的另一條道路即孔荀之間,也得到新的啟發,已有學者討論(1),但仍有必要深入辨析。

《荀子》中“子弓”與孔子并稱“圣人”“大儒”,歷來學者認為子弓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來源,但《荀子》稱譽的這位“子弓”是誰,數千年來爭論紛紜。上博簡《仲弓》篇發表后,論爭又起,未成定論。

一、“子弓”是誰:千年之爭

作為荀子思想來源的子弓究竟是誰,千余年來爭論不休,最主要有兩種說法(2),一種說法認為他是仲弓,另一種說法認為他是馯臂子弓。前者下文稱為“仲弓說”,后者下文稱為“馯臂子弓說”。

仲弓和馯臂子弓皆系孔門弟子,但輩分不同。仲弓,孔門“四科十哲”之一,以德行著稱,屢見于《論語》《禮記》《孔子家語》《孔叢子》《說苑》等文獻。馯臂子弓,孔門再傳弟子或三傳弟子(3),以傳《易》顯名,《史記》《漢書》有載。

仲弓、馯臂子弓兩說,唐代已出現,都僅以名字為立說的根據。“仲弓說”始自唐楊倞,楊倞注《荀子·非相》以子弓為仲弓,并指出稱“子”是為了“著其為師”[1]73,即凸顯其老師的身份。“馯臂子弓說”出于解說《易》的傳承,始自唐代而萌發于漢代,起于“馯臂子弘”與“馯臂子弓”之別。傳《易》的馯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作“馯臂子弘”,《漢書·儒林傳》作“馯臂子弓”。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否定《史記》而支持《漢書》,將傳《易》的馯臂與《荀子》夸贊的子弓勾連為一人,明確提出“馯臂子弓說”[2],并引東漢應劭“子弓是子夏門人”一語作為依據。(4)繼司馬貞、張守節后,韓愈承續“馯臂子弓說”,也認為“弘”字是“弓”字的訛寫。[3]

宋元時期,“仲弓說”廣為學者接受。陳師道明確提出“荀子之學出于子弓。子弓者,仲弓也”[4],薛季宣[5]、孫奕[6]、程大昌[7]等皆持此說,多引楊倞舊論,未能拓深。元吳萊除了承襲楊倞舊見外,還強調仲弓的德行,并以“季路又稱子路”為例,力證仲弓可稱子弓。[8]明清時期,兩說各有論者,基本承襲舊論。“仲弓說”,清朱彝尊[9]、汪中[1]22、俞樾[10]吸收了元吳萊的觀點,也以仲弓稱子弓與“季路又稱子路”為同例。康有為則承繼吳萊以仲弓品德高尚為據,并進一步與顏回做比較,曰“仲弓當時幾于顏氏比,仲弓極盛德”[11]。“馯臂子弓說”,從傳《易》而言,尚未深入討論,都是泛泛而稱(5),未提供新理據。

近當代,“仲弓說”信從者較多,前期皆重申前人理據,如劉師培[12]、錢穆[13]22、梁啟雄[14]、高亨[15]151等,多從名字及德行這一生平特征的相合性進行論說。研究路徑的擴展深化,歸于郭沫若,他大張“馯臂子弓說”,深入思想分析的層面,兩說的爭鳴隨之深化。郭沫若、李學勤先后發展“馯臂子弓說”,分別基于《周易》的年代與《易傳》傳承,以及當時新出帛書《易傳》的研究。郭沫若不僅否定“仲弓說”,而且討論《易》的內容與荀子思想的聯系,指出“《非相篇》與《大略篇》各引‘《易》曰一句,《大略篇》又論到‘《易》之咸見夫婦,和《易象傳》的見解相符”[16]131,已突破前人泛論,進入思想層面。但“《易》是子弓創作”“《易傳》中的許多‘子曰,應該就是荀子在說”[16]132等論斷不能成立。1973年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出土,李學勤認為“我們所見到的帛書《易傳》,包括《系辭》,當為楚人所傳”,指出“荀子《天論》的思想的確同《易傳》有密切的關系”,“陸賈得荀子一系《易》學”,繼而論斷荀子尊為圣人的子弓是馯臂氏。[17]

郭沫若、李學勤的研究,影響極大,但并未結束論爭。專治《荀子》的學者仍多信從“仲弓說”,如馬積高[18]143-147、李啟謙[19]、張覺[20]、王天海[21]等,有的學者還從思想方面批評“馯臂子弓說”。如馬積高以荀子學說的三大主要觀點與《易傳》不同,否定子弓是傳《易》的馯臂氏。[18]165-166

2003年,上博簡《仲弓》篇問世,“仲弓”其人與其思想隨即成為研究熱點,兩說之爭再起。“仲弓說”主張者眾,有的學者深入思想特征層面,尤其是聚焦禮法與刑德等政治思想,如楊朝明[22]、李桂民[23]、宋立林[24]、李福建[25]等。但反對的學者,如林桂榛,重申郭沫若、李學勤的觀點,繼續從荀子思想與《易傳》之間的聯系論證“子弓即馯臂子弓”,認為“子弓是孔子易學的正宗嫡傳,他橫跨在孔子和荀子間,架起了‘孔子—荀子的天道論傳承譜系”[26-27]。

兩說各有所持,主要從名字、生平事跡、思想內容三方面立論。第一方面,僅就名字而言,兩說都存在可能性。“馯臂子弘”之“弘”不排除有訛寫為“弓”的可能;而孔子弟子仲弓當然可以稱“子弓”。仲弓之“仲”指排行,子弓之“子”是尊稱,正如以往學者已列舉的同例“季路又稱子路”,“季路”之“季”也是排行。但即便名字相同,也不能完全排除同名的可能,并不能確證他就是《荀子》言說的“子弓”。第二方面,生平方面,全面系統的比較與辨析仍有空間。第三方面,思想內容的聯系,即孔荀之間,子弓核心思想的界定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而持“仲弓說”者對仲弓在孔荀之間的具體貫通作用,即其思想內在理路的承啟性,尚未厘清。

二、生平比考:子弓與仲弓

馯臂子弓的生平,僅傳《易》一項,無須再論。但“子弓”“仲弓”,尚有若干文獻記載,仍需考辨。

《荀子》記“子弓”有三篇五處,皆與“仲尼”并稱。

1.蓋帝堯長,帝舜短;文王長,周公短;仲尼長,子弓短。(《非相》)

2.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于后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非十二子》)

3.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愿以為臣,是圣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非十二子》)

4.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以務息十二子之說。如是則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畢,圣王之跡著矣。(《非十二子》)

5.通則一天下,窮則獨立貴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儒效》)

據以上材料,可得五項信息:第一,在儒門中的地位。《荀子》言及子弓,皆與孔子并稱,視為圣人、大儒。(1-5)第二,身高。子弓個矮。(1)第三,活動時間。子弓活動時間在子思之前。(2)第四,仕途。子弓與孔子,都曾“無置錐之地”、在“大夫之位”。(3)第五,志向。子弓以“一天下”為志,最終“獨立貴名”,也與孔子相同。(5)前兩項清楚直白,無須多論,后三項可再詳加考辨。

《非十二子》“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于后世”之“子弓”,原文作“子游”。郭嵩燾據“荀子屢言仲尼子弓,不及子游;本篇后云‘子游氏之賤儒,與子張、子夏同議”,改“子游”為“子弓”,王先謙引郭說為證[3]195。此后,高亨進而指出致誤的原因是“游”“泓”“形似”[15]151,近人多有信從(6)。但劉師培、郭沫若等學者反對,認為原文不誤,乃是“子游”。劉師培從孟荀的學術淵源、思孟書未載子弓兩點,進行推論。[28]后一點,系默證,多不從。前一點,后人多據此續論。如郭沫若說,“別處”“是荀子自述其師承”,而“本處”“乃指子思、孟軻的道統”。[16]101近二十年來,隨著郭店簡面世,思孟學派思想淵源成為焦點問題。姜廣輝等認為《荀子》這句話原文不誤,并以此作為力證之一,再申思孟學派源自子游。[29]

子游說不能成立,除了前人的論說,還可補充兩點。第一,《荀子》本書證明,“仲尼”“子弓”并稱為常例,而以“子游”與“仲尼”并稱則是孤例,且與同篇對子游的批評相矛盾。第二,本篇及本段主旨是批評“五行”思想的倡導者,暗含重建正統的目標,此語中的“仲尼、子弓”系正統的來源,“子弓”應指仲弓。《非十二子》全篇,批評各子都是為了肯定荀子的學說,確立其上承孔子的正統地位。故而,孔荀之間的橋梁,絕不可能是同篇大加批評的子游,而只可能是同篇、同書中多次與“仲尼”并舉的子弓。而對“世俗之溝猶瞀儒”的激烈批判,恰表明當時對儒學傳承有一個流行看法,即孔子—子弓—子思—孟軻。這個傳承序列中,子弓是孔子的弟子,即儒家第二代傳人,馯臂子弓不具備條件,而仲弓則符合。

第三項信息,即活動時間。根據子弓生活的時間在子思之前,年齡可作為裁斷子弓是否仲弓的另一理據。(7)以下以孔子為標準,排列相關人物年齡。

1.仲弓。《仲尼弟子列傳》未載他的年齡,但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家語》佚文,曰“少孔子二十九歲”,林志鵬有文辨析[30]。

2.商瞿。《仲尼弟子列傳》載,“少孔子二十九歲”。

3.馯臂子弓。孔子再傳弟子,商瞿弟子。生年缺載,少則比商瞿小一二十歲,多則三四十歲,即少孔子約四十歲乃至六七十歲。至于另說為商瞿門人子庸的弟子,則少孔子更多。

4.子思。孔子之孫,曾子弟子。據錢穆考證,子思比孔子約小六十四歲。[13]199

據以上排列,仲弓與子思年齡差為三十五歲,子思受到仲弓影響是很可能的。馯臂子弓則不同,即便以上限估算,最多比子思大十余歲,也可能與子思年齡相近,甚至更年輕。這一時間差,馯臂子弓作為楚人,將思想傳播到魯國,乃至后人認為子思受到他影響,可能性不大。何況孔子“老而好易”,傳授商瞿《易》時已年高,商瞿年紀也已較大,即便馯臂子弓是商瞿的學生,學《易》時應較晚,其思想為子思繼承的可能性更小。

第四項信息,仕途方面。子弓曾“無置錐之地”、在“大夫之位”,進一步證明子弓更可能是仲弓。仲弓事跡,主要見于《論語》《禮記》《孔子家語》《孔叢子》《說苑》等文獻。《論語·子路》載“仲弓為季氏宰”,據上博簡《仲弓》“季桓子使仲弓為宰”,可知這位季氏是季桓子,而仲弓作為權臣季氏之宰,位或當于大夫。(8)盡管如此,仲弓在政治上與孔子一樣,終不得志。漢徐干《中論》云“孔子不得之”“仲弓不得者也”,以孔子、仲弓都是不得志的人,這與《荀子》記子弓“無置錐之地”暗合。至于馯臂子弓,文獻僅載其傳《易》,他是否曾“無置錐之地”、在“大夫之位”,不可考。

第五項信息與第四項信息,即志向與仕途兩方面,有著一定聯系。子弓以“一天下”為志,最終“獨立貴名”,與“無置錐之地”、在“大夫之位”可以呼應,也與關于仲弓的記載相合。

孔子對仲弓的評價很高,說“雍也可使南面”“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這些記載與子弓“一天下”之志一致。“一天下”,即《易·恒》所言“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是以道化成天下,使天下為“一”。子弓“一天下”的道,是繼承于孔子的仁道,體現為禮樂文化。劉向稱贊“仲弓通于化術,孔子明于王道”(《說苑·修文》),與此語一致。“王道”,指外王之道,具體而言即“化術”,乃是以禮樂化成天下之道(術),系儒家最高的政治追求。劉向的這句話,代表了漢代人的一個認知:在“王道”“化術”上,仲弓可與孔子并舉。如果子弓是傳《易》的馯臂子弓,難以達到“一天下”的高度。從這一點來看,傳《易》的馯臂子弓,便不可能是《荀子》推崇極致的作為“圣人”“大儒”的這位“子弓”。

“一天下”是“通”時的目標,“獨立貴名”則是“窮”時的選擇。“獨立”,指“窮”時的精神狀態。《易·大過》曰:“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孔穎達疏:“君子于衰難之時,卓爾獨立,不有畏懼。”“貴名”,即《儒效》“貴名白而天下愿”。名聲顯貴,也可看作“窮”時“獨立”的結果。子弓的“貴名”,無具體記載。仲弓的貴名,歷來有共識,除《論語》等先秦材料外,漢以來皆有說,前引劉向的話“仲弓通于化術,孔子明于王道”、康有為所說“仲弓當時幾于顏氏比,仲弓極盛德”,都是例子。漢末大儒鄭玄認為“《論語》,仲弓、子夏等所定”,將他列名在子夏之前。可見,仲弓堪當“獨立貴名”的夸美,這一夸美蘊含著儒家重要的道德價值取向。而就馯臂子弓而言,對儒家的貢獻僅在于傳《易》這一方面,并不涉及個人道德,恐難堪當深富道德價值取向的“獨立貴名”這一贊譽。

據以上《荀子》文本的辨析,子弓的生平事跡,如生活的時間、出仕但終“無置錐之地”的政治地位、以“一天下”為志卻“獨立貴名”的窮通經歷,與《論語》《禮記》《孔子家語》《孔叢子》《說苑》等其他傳世文獻以及上博簡《仲弓》這一出土文獻所記仲弓,都相符合,應是同一人。反觀馯臂子弓,生平事跡僅傳《易》一項,是否“無置錐之地”、在“大夫之位”,不可考,且不太可能有“一天下”“獨立貴名”的志向與聲譽,當然也就不太可能是荀子推崇至極的子弓。

三、刑政思想:仲弓與孔荀之間

孔荀之間的傳承是思想的傳承,從思想的內在理路辨析孔、弓、荀之間的“弓”在孔荀之間起了什么作用,是解決“子弓是誰”之爭不可回避的問題,甚至是更關鍵的問題。而梳理仲弓承自孔子的思想,并與荀子相關思想比較,從仲弓在孔荀之間所傳遞的具體思想可再證《荀子》中“子弓”是仲弓。

孔荀之間,仲弓的承上啟下作用集中體現于刑政思想。所謂刑政思想,指關于“刑”的政治思想。刑,即法,先秦時期“法”“刑”同義。孔子很少談“法”,但多處談到“刑”;《荀子》則“刑”“法”兩字并用。孔子論“刑”,散見于《論語》等傳世文獻以及上博簡《仲弓》等出土文獻,集中于《孔子家語》的《刑政》和《孔叢子》的《刑論》。這兩篇專論系孔子刑政思想的重要文獻,是以仲弓與孔子的對話形式記載的。這并非偶然,恰因為仲弓是孔子刑政思想最重要的傳承者。

以仲弓承自孔子的思想為線索,并與荀子的相關思想比較,可揭示孔、弓、荀之間刑政思想的繼承關系。

(一)禮與刑

仲弓承自孔子的刑政思想中,禮與刑關系的雙重性是最核心的內容。《刑政》全篇記仲弓與孔子談刑,可看作仲弓繼承孔子刑政思想的重要文獻之一,開篇便闡明禮與刑的關系:

仲弓問于孔子曰:“雍聞至刑無所用政,至政無所用刑。至刑無所用政,桀紂之世是也;至政無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

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焉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

“政”,指政令,屬于廣義上法的范疇。“刑”,指刑法,系狹義上的法。孔子認為治國必須“刑政相參”,否定“至刑”“至政”這兩種極端的治國方式。他將治國的四種方式:德、禮、政、刑,歸為兩個層次,德與禮為上,政與刑為下。在他看來,禮與刑的關系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刑與政皆必不可缺,“必刑政相參”;另一方面,禮在刑先,刑的目標是“不刑”,“刑”是達到“不刑”的途徑。這一思想,與《論語》等其他文獻可呼應。對讀辨析《論語》與《刑政》的相關記載,禮、刑關系的雙重性更加明晰。

首先,當禮、刑相比較時,孔子褒揚禮而貶斥刑: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前引《刑政》可看作這條材料的詳細解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即“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即“以政焉導民,以刑禁之”。相較而言,《刑政》增添了“刑政相參”、“刑,不刑”,以及具體什么情況下“用刑”。盡管記載有詳略,但二者實質內容一致,是將德、禮、政、刑這四種治國方式分為禮德之治與刑政之治兩個層次,且肯定前者。主張禮德之治而否定刑政之治,系針對當時興起的公布法律的風氣,因為這將破壞原有等級制度,即失禮、棄禮。

其次,刑必不可少,“必刑政相參”。在政治實踐中,孔子用刑最著名的例子是誅少正卯,《荀子·去宥》《尹文子·大道下》《孔子家語·始誅》皆載此事。誅少正卯是孔子“以刑禁之”(《刑政》)思想的實例,是“刑政相參”中用刑的體現。在孔子看來,刑與禮不能割裂,禮是刑的前提。

子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

“刑罰”是治民(即施政)的重要環節,“禮樂”興,系刑罰“中”的原因。

仲弓承自孔子的禮刑雙重性思想,即“禮主刑次”“刑政相參”,是荀子刑政思想的直接來源。“禮主刑次”,《荀子》開篇《勸學》已有述:“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在荀子看來,禮是法的根本、綱要,禮的地位高于法。荀子刑政思想的核心“隆禮重法”思想,集中反映了仲弓承自孔子的禮刑雙重性思想,僅從“隆禮”“重法”并稱而論,可窺一斑。“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一語,以“隆禮”“重法”并舉,在《荀子》中三見:

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強國》《天論》)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大略》)

無疑,這些表述體現了禮法關系的雙重性。一方面,“重法”與“隆禮”可并稱,且法需“重”,這都體現了法的重要性,可看作仲弓承自孔子“刑政相參”思想的發展。另一方面,以禮、法與王道、霸道對比,法通向霸道,禮通向王道。無疑,霸道不如王道,法不及禮,處于次要地位。這可看作仲弓對孔子“禮主刑次”思想的發展。

(二)慎刑罰中

仲弓承自孔子的刑政思想,“禮主刑次”是根本原則,落實到施政上,主要是“慎刑罰中”。刑的具體實施,孔子的原則是“中”,即刑罰恰當,上文已述,這是治民的重要原則。如何才能刑罰“中”?從仲弓所受孔子的教導,可歸納為“宥過赦罪”和“刑省”兩項。

第一,宥過赦罪。《論語》作“赦小過”,曰: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仲弓請教如何施政,孔子提了三點,“赦小過”是其中之一。上博簡《仲弓》中的一部分,可看作《論語》這段話的繁本:

仲弓曰:“敢問為政何先?”(簡5)仲尼(簡28)[曰]:“老老慈幼,先有司,舉賢才,宥過赦罪。(簡7)……罪,政之始也。”……(簡8)……仲弓曰:“宥過赦罪,則民可后。(簡10)”

山有崩,川有竭,日月星辰猶差,民無不有過。賢者……(簡19)躁變不行,委蛇……(簡14)……刑政不緩,德教不倦。……(簡17)(9)

簡文“宥過赦罪”與《論語》“赦小過”相呼應。“宥過赦罪”,寬赦的“過”“罪”,應是小過、小罪,即《論語》“赦小過”。《易·解》“君子以赦過宥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孔子家語·入官》“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皆與此合。“宥過赦罪”的理由,孔子直陳為“民無不有過”。

“宥過赦罪”在司法中的具體實施,孔子傳授的對象還是仲弓。可分為一般性原則和特殊性原則,見于仲弓與孔子關于“聽訟”(處理案件)對話的記載。一般性原則包括“附從輕,赦從重”“疑則赦之”。《刑政》載:

仲弓曰:“古之聽訟……可得聞乎?”孔子曰:“……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獄,獄必三訊焉。有指無簡,則不聽也。附從輕,赦從重,疑獄則泛與眾共之,疑則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

這段話另見于《禮記·王制》,但非對話體,未記孔子、仲弓:

司寇正刑明辟以聽獄訟,必三刺。有旨無簡不聽。附從輕,赦從重……疑獄,泛與眾共之;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附從輕,赦從重”,是量刑的重要原則。“疑則赦之”,是就“疑獄”而言,在廣泛征詢眾人的意見后,若仍有疑,便赦宥。這兩條量刑原則是“宥過赦罪”思想在聽獄中的具體體現,與“審法度”“刑罰中”的慎刑思想相通。

“哀矜折獄”系特殊性原則。就這一問題,仲弓向孔子專門請教,《孔叢子·刑論》曰:

《書》曰:“哀矜折獄。”仲弓問曰:“何謂也?”孔子曰:“古之聽訟者,察貧窮,哀孤獨及鰥、寡、老、弱、不肖而無告者,雖得其情,必哀矜之。死者不可生,斷者不可屬。若老而刑之謂之悖,弱而刑之謂之克,不赦過謂之逆,率過以小罪謂之枳。故宥過、赦小罪、老弱不受刑,先王之道也。《書》曰:‘大辟疑赦。又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這段內容,與《尚書大傳》多近,但后者未涉仲弓:

子曰:“古之聽民者,察貧窮,哀孤獨矜寡,宥老幼不肖無告。有過必赦,小罪勿增,大罪勿累,老弱不受刑,有過不受罰。是故老而受刑謂之悖,弱而受刑謂之克,不赦有過謂之賊。故與其殺不辜,寧失有罪;與其增以有罪,寧失過以有赦。”

無論“附從輕,赦從重”“疑則赦之”的一般性原則,還是“哀矜折獄”的特殊性原則,前提都是教化,所以孔子說“不教而殺謂之虐”(《論語·堯曰》)。換言之,孔子的慎刑罰中思想,以禮樂教化為前提,體現了禮主刑次思想。

第二,刑省。這是慎刑罰中思想的另一體現,系仲弓得自孔子所授“刑教”。《孔叢子》的《刑論》篇,開篇便是仲弓向孔子請教古今“刑教”的問題,曰:

仲弓問古之刑教與今之刑教。孔子曰:“古之刑省,今之刑繁。其為教,古有禮,然刑是以刑省。今無禮以教,而齊之以刑,刑是以繁。”刑教,指刑罰與教化,實際仍是刑與禮的問題。孔子認為古代“刑省”,是因為“有禮”;當今“無禮”,故而“刑繁”。換言之,刑的省、繁程度,反映禮的有、無情形。這是從禮、刑對立的角度討論,無疑,孔子肯定的是“刑省”,主張有禮。可見,“刑省”也是禮主刑次思想的體現。

慎刑罰中思想,孔子傳授仲弓,荀子得以繼承發展,可從思想原則和司法程序兩個方面辨析。

一方面,在思想原則上,荀子主張禮、刑并用,并強調“明德慎罰”,反對“不教而誅”,認為應先教后刑。《荀子·成相》曰:

治之經,禮與刑,君子以修百姓寧。明德慎罰,國家既治四海平。

在荀子看來,禮與刑都是治國的“經”,“明德”是禮治,“慎罰”是刑治,禮、刑并治,才能“四海平”。而“明德”之“明”、“慎罰”之“慎”,都以教化為途徑。《宥坐》中,荀子引孔子語,詳細論說“先教”,指出“不教其民,而聽其獄,殺不辜”,“獄犴不治,不可刑也,罪不在民故也”,“不教而責成功,虐也”。“先教”的內容,即前引孔子語“道之以德”“以德教民”之“德”。簡言之,“明德”是“先教”的內容,而“先教”是“明德慎罰”的基礎與前提。這一思想,系仲弓承自孔子的“禮在刑先”“刑政相參”的禮刑雙重性思想,也與仲弓承自孔子的“刑省”思想一脈相承。

荀子繼承了孔子的“省刑”思想,反對“刑繁”,主張“刑罰綦省”。“刑繁”的結果,是使民眾迷惑、墮落,以致“嚴令繁刑不足以為威”(《荀子·議兵》),刑省罰輕的主張,便是必然。刑省罰輕,以“刑當其罪”為前提。《荀子·君子》曰:“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刑與罪相當,才能政令簡明。這是繼承發展了孔子傳授仲弓的“刑罰中”的思想。

另一方面,司法程序上,荀子強調反復核查、謹慎施刑,即“參伍明謹施賞刑”(《荀子·成相》),與仲弓承自孔子的“獄必三訊”“有旨無簡不聽”等原則一致。

仲弓承自孔子的其他聽獄原則,“附從輕,赦從重”“疑則赦之”“哀矜折獄”等,荀子雖無類似表述,但從其論“賞不欲僭”“刑不欲濫”可窺其一脈相承的精神。《荀子·致士》曰:

賞不欲僭,刑不欲濫。賞僭則利及小人,刑濫則害及君子。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與其害善,不若利淫。

“賞僭”“刑濫”都不適當,兩害相權時,荀子主張“寧僭無濫”。這仍是對當事人的“哀矜”之心,盡管“哀矜”的對象是“君子”,但此時難以斷定當事人究竟是“君子”還是“小人”。在這個層面上,可作為仲弓承自孔子的“哀矜折獄”原則的另一形式。案件有疑難、賞刑難裁定,屬于“疑獄”,而選擇“寧僭無濫”,恰是“疑則赦之”在這一問題上的具體操作。

(三)政簡

“政簡”的主張,與慎刑、省刑的思想相為表里,又與禮刑雙重性思想密切相關。“簡”,系孔子傳授仲弓的施政要訣之一,《論語·雍也》載: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對“簡”的內容與效果作了區分,提出“居敬而行簡”“居簡而行簡”的不同,贊同前者而否定后者,得到孔子認可。“居敬而行簡”,即立身敬謹而行事簡要;“居簡而行簡”,則是立身和行事都簡要。仲弓的這一區分,其中深層意義需深入辨析。

仲弓作此“居”與“行”兩層次的區分,至少可揭示兩點。第一,“居”需“敬”而不能“簡”。“居”與“行”的對象與方式都有區別,“居”的對象是自己,“行”的對象是他人;“居”的方式是“敬”,“行”的方式則是“簡”;“居敬”是修身,“行簡”則是治人(國)。第二,“居敬而行簡”,是為了“以臨其民”,即治民(或稱治人、治國),也即施政;但“行簡”需與“居敬”結合,即治國需與修身結合,而修身仍歸到禮、德上。從這一層面而言,“居敬而行簡”可看作禮德與刑政相結合。無疑,仲弓的這一區分,反映了他對孔子的“禮在刑先”“刑政相參”思想的繼承。

政簡,在刑政上的體現便是刑省。刑省的主張,荀子有論。前引“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將刑省與政簡并舉,刑省是政簡的前提。但是,刑省、政簡僅是原則,有一定范圍。上博簡《仲弓》載,對于如何施政,孔子強調“刑政不緩,德教不倦”。這一說法,似與刑省不合,與孔子的刑政思想有異。細究文獻,實則不然。“德教不倦”,是禮在刑先的實踐體現,孔子的刑政思想中,禮在刑先是根本原則。禮在刑先強調的就是以德教民,即“德教”,指用刑之前“先教”,使民有德有禮,是治民的一方面。但還有另一方面,即“刑政不緩”,這實質是“刑政相參”的實踐結果。“刑”之“緩”,對應“德”之“不倦”而言,強調用刑的持續性、重要性,而并非指用刑的寬嚴性。此句意指“刑政”和“德教”都是不能放松倦怠的,意含刑禮關系的雙重性,系仲弓承自孔子的刑政思想的精髓。荀子的隆禮重法、德刑并舉的思想恰是對這一思想的繼承與發揚,是荀子刑政思想的主體,也是荀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孔、弓、荀的刑政思想,禮刑關系雙重性是根本特征。仲弓承自孔子的刑政思想,禮刑關系是核心內容,“慎刑罰中”系具體施行原則,“政簡”乃施政要訣。這三者中,前者體現為禮主刑次、刑政相參的雙重性特征,后二者則是禮刑雙重性分別在審刑、施政中的反映。這些思想,在荀子的思想中都有所繼承發展。仲弓承上啟下,溝通孔荀,刑政思想得以一脈相承。荀子盛贊的“子弓”,應即仲弓,將其與孔子并稱,正是因為思想上的繼承性。

四、余? 論

上博簡《仲弓》的發表,啟發我們重新思考作為七十子之一的仲弓對其后儒學的影響,尤其是在孔荀之間的作用。歷來認為,孔子所傳的早期儒學有思孟學派這一脈,也有弓荀學派另一脈。這樣區別有其道理,但將這兩脈僅作內圣、外王之分,既太簡單,也不正確。內圣外王是儒家的共同追求,無論孟子,還是荀子,均兼而有之。如仲弓確實“通于化術”,“化術”也確是“外王”之術,但“化術”之“化”的工具是文,即禮樂,即仲弓的“化術”仍以“內圣”為根基。故而,仲弓不僅“通于化術”,而且“獨立貴名”“極盛德”。術與德,即內圣與外王,在仲弓身上和諧統一而不可分割。

子思的思想來源頗多,內容博雜,也受到了仲弓的影響。據“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于后世”(《非十二子》),仲弓對子思的影響,是當時俗儒的一般認識,不能輕易否定。就刑政思想而言,子思學派也有相關論說。郭店簡《五行》《六德》,學者多認為是子思學派的著作。(10)這兩篇簡文記有刑政的內容,《五行》曰:“不簡,不行。不匿,不察于道。有大罪而大誅之,簡也。小罪而赦之,匿也。”《六德》曰:“作禮樂,制刑法,教此民爾,使之有向也,非圣賢者莫之能也。”林志鵬據此認為,子思“提出禮、法并重之主張”[31]268。無論此說是否成立,都不能否定子弓是仲弓。《非十二子》激烈批評子思及其五行思想,不可能認為子思與荀子有思想傳承的關系;相反,大力彰顯子弓,即仲弓,恰是要否定子思、孟子為儒家正統,而代之以仲弓、荀子。

注釋:

(1)楊朝明、李桂民、宋立林、李福建等皆有論。楊朝明:《從孔子弟子到孟、荀異途——由上博竹書〈中弓〉思考孔門學術分別》,《齊魯學刊》2005年第3期;李桂民:《荀子法思想的內涵辨析與理論來源》,《孔子研究》2010年第2期;宋立林:《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學術史地位》,《現代哲學》2012年第3期;李福建:《〈荀子〉之“子弓”為“仲弓”而非“馯臂子弓”新證——兼談儒學之弓荀學派與思孟學派的分歧》,《孔子研究》2013年第3期。

(2)另有“朱張”說,王弼最早提出。何晏注《論語·微子》引“王弼云”:“朱張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程樹德《論語集釋》等已辨其誤,參見程樹德:《論語集釋》(卷37),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281—1283頁。李學勤又駁之:“朱張見《論語·微子》,是古賢人,王弼說他字子弓,不知何據,僅從時代來看,豈能排在孔子之后?”參見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32頁。

(3)《史記》《漢書》記傳《易》的序列不同,故而馯臂子弓的代序有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為商瞿門人,即孔子再傳弟子,參見《史記》(卷67),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211頁。《漢書·儒林傳》則作商瞿弟子子庸的傳人,即孔子三傳弟子,參見《漢書》(卷88),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597頁。

(4)李學勤已指出,應劭此說因自《孔子家語·六本》《說苑·敬慎》等載孔子讀《易》有嘆而子夏避席問之,并指出:“此說果確,子弓的《易》學或亦有得于子夏。”參見李學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33頁。

(5)如明楊慎,清吳汝綸、胡元儀等。楊慎:《升庵集》(卷50),《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7頁;吳汝綸:《讀荀子》,《吳汝綸全集》(第1冊),黃山書社2002年版,第5頁;胡元儀:《郇卿別傳》,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9頁。

(6)梁啟雄《荀子簡釋》、高亨《諸子新箋》、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譯》、楊柳橋《荀子詁譯》、張覺《荀子譯注》、王天海《荀子校釋》等,皆持“子弓說”。

(7)高亨已據年齡持“仲弓說”:“馯臂在子思之后,子弓非馯臂可知也。”參見高亨:《諸子新箋》,山東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51頁。但過于簡略,仍可細考。

(8)林志鵬考證,仲弓任季桓子宰在魯定公14年(前496)左右,約25歲。參見林志鵬:《仲弓任季氏宰小考》,《孔子研究》2010年第4期。

(9)上博簡《仲弓》計28簡,殘缺嚴重,僅3枚完整,各家編連、釋文不同。本文主要采用李銳《〈仲弓〉新編》的意見,參見李銳:《〈仲弓〉新編》,Confucius2000,2004年4月22日。

(10)郭店簡《五行》與《六德》的學派歸屬,多數學者認為屬于子思學派,但仍有學者持不同意見。詳參黃維元:《子思學派思想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6頁;陳新雅:《簡帛〈五行〉篇研究述要》,《今古文創》2020年第42期。本文同意《五行》與《六德》屬于子思學派。

參考文獻:

[1]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司馬遷.史記(卷67)[M].北京:中華書局,1982:2211.

[3]韓愈.韓愈集(卷20)[M].長沙:岳麓書社,2000:254.

[4]陳師道.后山文萃(卷4)[A]//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6.

[5]薛季宣.浪語集(卷28)[A]//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33.

[6]孫奕.履齋示兒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4:327.

[7]程大昌.程氏考古編 程氏續考古編(卷10)[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70.

[8]吳萊.孟子弟子列傳序[A]//[明]唐順之.荊川稗編(卷72)//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98.

[9]朱彝尊.經義考新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095-5096.

[10]俞樾.諸子平議(卷12)[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6:225.

[11]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67.

[12]劉師培.劉申叔遺書·荀子斠補[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911-912.

[13]錢穆.先秦諸子系年[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4]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47.

[15]高亨.諸子新箋[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62.

[16]郭沫若.十批判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7]李學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書社,2006:132.

[18]馬積高.荀學源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9]李啟謙.孔門弟子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7:36-37.

[20]張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3.

[21]王天海.荀子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62.

[22]楊朝明.從孔子弟子到孟、荀異途——由上博竹書《中弓》思考孔門學術分別[J].齊魯學刊,2005,(3):11-16.

[23]李桂民.荀子法思想的內涵辨析與理論來源[J].孔子研究,2010,(2):58-64.

[24]宋立林.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學術史地位[J].現代哲學,2012,(3):100-107.

[25]李福建.《荀子》之“子弓”為“仲弓”而非“馯臂子弓”新證——兼談儒學之弓荀學派與思孟學派的分歧[J].孔子研究,2013,(3):85-97.

[26]林桂榛.子弓非孔子弟子仲弓考[N].光明日報,2010-11-8(12).

[27]林桂榛.大儒子弓身份與學說考[J].齊魯學刊,2011,(6):16-21.

[28]劉師培.劉申叔遺書·荀子補釋[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949.

[29]姜廣輝.郭店楚簡與《子思子》——兼談郭店楚簡的思想史意義[J].哲學研究,1998,(7):56-61.

[30]林志鵬.仲弓任季氏宰小考[J].孔子研究,2010,(4):58-60.

[31]林志鵬.宋钘學派遺著考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黄色国产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va|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99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先锋资源久久| 爱爱影院18禁免费|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在线| 欧美在线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91视频国产高清|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色综合中文|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麻豆精品视频在线原创|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99资源在线| 国产在线日本|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激情网| www.av男人.com|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欧洲亚洲一区| 91丝袜乱伦|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日本三区视频|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欧美日韩福利|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激情乱人伦|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一区第一页|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a网站| 九九九国产| 啊嗯不日本网站|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久久精品91麻豆| 成人夜夜嗨|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