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有著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優秀傳統文化信仰,增強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是高校大學生人才培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其在大學生文化自尊培育中的重要性分析基礎上,探究高校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高校的課程創新、校園文化氛圍塑造、注重社會實踐融合等方面提出具體的建議,為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尊提供有效的對策。
【關鍵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文化自尊
【中圖分類號】G120;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0—075—03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對于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品德修養提升有著積極的作用?!靶藜阂园踩恕钡摹皟仁ネ馔踔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界,“見利思義”“取之有義”“先義后利”“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的處世之原則,“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閃光點。民族文化經由千年的傳承,具有穩定性,對大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新時代踐行“文化自信”理論,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尊,助力大學生形成優秀的品格。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文化自尊培育的重要性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的歷史文明凝結的民族智慧與精華,是民族的根與精髓,對大學生的品格培育有著豐厚的滋養。扎根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引導大學生強化民族自尊心。
(一)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的品德境界
中國十分注重品格教育,從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五育教育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養上都不僅讓大學生掌握具體的知識與技能,更讓大學生能夠提升個人的修養與品德。中國的民族文化中,儒家提出的“仁”“義”“禮”都要求提升自我,如“己于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都體現為人處世之道。如孟子關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論述,都體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個人修身的品德要求。通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將其融入到大學生的專業教育中,借助專業課程以及思政課程教育的方式,幫助大學生塑造優秀的個人品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提倡的君子之道、仁義誠信和善的思想,能夠對大學生的個人品德修養產生積極的影響,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境界。
(二)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
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幾千年,不僅是因為中華民族人民的勤勞與拼搏、不畏艱難、勇于抗爭,更在于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凝聚的民族優秀文化,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世界其他民族認同與尊重。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化傳承不斷的國家,是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兒女智慧與思想的結晶。在大學生的教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能夠讓大學生知曉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中國民族的文化起源,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尊心,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尊。
(三)幫助大學生應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
互聯網信息化時代能夠為大學生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便利性。大學生的思想并不成熟,在面對復雜的環境時容易造成價值觀、人生觀塑造的偏差,因此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承,讓大學生能夠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抵制不良、腐朽文化的沖擊,能夠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基礎上,培育文化自尊與文化自尊,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自主、自尊、自信的種子,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能夠讓中華民族在面對世界的動蕩時保持強大的自尊心、頑強的生命力。儒家文化中的“仁”“義”“信”的闡述,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自尊、自信的闡述,新時代的大學生學習與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內核,能夠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下樹立文化自尊,更好地對不良文化進行抵制。
二、當前高校大學生文化自尊培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不足
高校大學生成長于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上每天具有海量的信息,大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度減弱。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并不了解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涵蓋的內容多,而且不同的民族文化習俗不同,大學生難以全面了解。同時對于古代的一些風土人情的知識了解上,有的大學生表示文學著作存在晦澀難懂,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多,較少會去學習與了解。
隨著優秀傳統文化潮流的興起,特別是一些互聯網的民俗文化內容的宣傳,越來越多大學生能夠關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但是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較難形成深刻的印象,如大學生對于傳統的節日比較熟悉,但是對傳統節日背后的習俗、文化淵源等內容了解少,難以深刻體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不足
高校思政教育要求大學生保持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而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可能更多地偏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對結合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融合的實踐較少,不僅要側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更要注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引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應該有所提升,多數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理論以及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授有但將其與實踐結合并開展實踐活動的較少,在思修課程內容的傳授上不僅要注意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內容傳授,更要突出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培育與品德修養的引導。
同時,在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優秀傳統文化的隱性教育,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授屬于一種顯性的教學方式,要提高專業學科教學中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融合的部分,加強專業課程教師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入了解,避免人文素養并不是專業學科教學目的的誤區。
(三)校園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稀薄
當前,部分高校還存在校園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比較稀薄,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活動存在但還不夠,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存在形式化的情況,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深度挖掘。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校園能夠增強大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同,但部分高校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宣傳上往往是嵌入式開展形式化活動,缺乏對文化精神內核進行挖掘。同時,部分高校還忽視了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如校園的教學樓設計、校園景觀的設計上偏向西方建筑文化、現代文化,對于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以及中國元素的融入不足。有關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在形式上存在單一性與枯燥性,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內容吸引力下降,大學生群體的關注度下降,容易導致大學生群體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不足。此外,還有部分高校的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缺乏,在教學實踐中并未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在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上偏向學科專業實踐,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不足,學校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上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夠。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大學生“文化自尊”的建議
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應該更加豐富多彩,應該鼓勵大學生越來越多地去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戲曲、國畫、書法、民族音樂等,這些都可以有效解決大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不夠,文化自尊難以培育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尊,在高校校園文化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一)增強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
大學生在校期間應積極主動樹立傳承與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大學生需要積極主動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予以關注,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對中華民族的非遺文化等予以關注,形成良好的習慣。大學生只有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了解的基礎上,才能真正認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才能在多元文化沖擊的當下,自覺選擇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形成文化自尊。大學生屬于社會上最具有創造力與生命力的群體,需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要增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尊心,形成文化自尊,真正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與弘揚者。
大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可以借助閱讀的渠道,閱讀有關書籍能夠提升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大學生需要清晰自身應當讀什么書,從而選擇凝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籍,通過閱讀全面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有目的去讀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尊
高校可以積極組織大學生開展與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民風與民俗。一是,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并且讓學生對博物館中的館藏品進行介紹,對博物館的館藏品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介紹,讓大學生能夠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增進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通過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領悟來增強學生的文化自尊。二是,開展假期的社會實踐團活動,號召大學生深入基層,聚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大學生通過尋訪非遺傳人、民間傳統藝術等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代入校園,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挖掘,深入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的自尊。
(三)以校園文化活動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尊”
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重要渠道與手段,高校需要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需要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塑造中,更好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尊”。
一是,借助日常的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報告、黨團學習活動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高校需要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濃郁的文化氣息,高校積極開展具有優秀傳統文化深意的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兄弟院校的專家前來學校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內容的講解,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采用講座的形式將地區的民族文化、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傳授給大學生,能夠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同時積極舉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報告會、黨團學習活動的方式,借助實踐性活動,讓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學習中,從學習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塑造良好的品德。
二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優秀傳統文化氛圍。高校要利用各種網絡平臺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出高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微課堂,將思政學科、專業學科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在學科的知識學習中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大學生能夠堅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在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形成文化自尊。
三是,高校還可以在校園景觀設計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高校開展校園美化的工程,在校園的建筑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將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元素融入到校園的景觀設計中,如高校安置雕塑,對古代的浮雕、壁畫等元素融入其中,高校還可以在校園道路的命名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詩詞元素,能夠更好形成文化的熏陶。此外,高校還可以設立校園優秀傳統文化道、文化角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在文化道、文化角中交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感染性、導向性的宣傳,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文化自尊。
參考文獻:
[1]權麗竹.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21.
[2]戴亞婷.簡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作用[J].文教資料,2020(25).
[3]崔珉閣.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9.
[4]修新路.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文化的影響與對策[J].大連大學學報,2018(4).
[5]張明華.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6).
[6]沈荔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行為引導作用[J].智富時代,2016(6).
作者簡介:曾舒珩(1989—),女,漢族,廣東臺山人,碩士,海軍軍醫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經濟學、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