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亞慧 |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信息化不但催生著社會的重整,而且激蕩著生活的重構。數字社會中,人與數字的不斷碰撞與融合,已經成為今天的教育和社會無法回避的時代議題:數字時代兒童的特質是什么?互聯網對教育體系的挑戰是什么?不僅需要社會的思考、家庭的應對,更需要幼兒園的舉措。
基礎教育需要培養創新人才,創新需要從兒童開始。兒童創新的前提是尊重兒童的特質,立足兒童的生活,保持兒童的興趣,讓兒童在生活世界中形成獨特的認知與能力。當下的兒童作為數字社會的“原住民”,自出生伊始,數字化的軟硬件氛圍已經從行為意識、生活方式、思維品質、社交方式、信息處理和加工能力等方面促成了兒童特質的形成。數字社會中的兒童教育,需要重視并尊重兒童生活方式的新樣態,需要迎接新變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教育信息化在幼兒園的深度使用,幼兒的學習方式已經出現了重大變革。互聯網為自主探索性學習帶來可能,更好地回應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易于幼兒養成自主意識和獨立能力,更深刻、多維地獲取并運用知識,具備智能化的獨特優勢。數字化的應用形成了特殊的數字生態,互聯網學習形塑了幼兒世界和教育生活,拓寬了幼兒的視野、拓展了幼兒的知識面,增加了幼兒獲取知識的方式,使幼兒能夠習得跨學科知識,增強學科間的聯結性和貫通性,讓融合性人才和差異性創新人才的培養更具普遍性。同時,互聯網便捷了家園互動,機器的寬視角所產生的大數據易于存儲,極大提升了幼兒各種數據的可溯性。
數字化的記錄能便捷地呈現幼兒園生活的全流程,方便跨區域、多方式的數據調取和多層面、多維度的追蹤,易于達成對幼兒教育質量監測和幼兒成長發展的詳細參考。幼兒園安全監管、行為規范的力度等都得到空前的提升,新工具、新技術、新應用的普及,實現了社會各層面的聯動,有利于標準化的推廣、信息化的普及和及時應用。教育信息化縮短了宏觀教育差異,實現了更大范圍的教育公平,尤其是互聯網的共時性和共享性,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實現不同區域、不同類別幼兒之間的共生共贏,也實現了不同治理主體的參與。
互聯網時代需要更具廣度的幼兒教育創新,信息化提升了幼兒之間的合作交流和溝通。在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中,需要幼兒在不同的場景、元素和事物之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促使幼兒在差異中尋求可能的一致性。由此,幼兒更容易與異質的人或者事物建立合作、對話與協商,增強了在異質環境中的適應能力和成長意識。具體來說,強化了幼兒的溝通能力,不管是言語的溝通還是規范的培養,更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規范意識和行為習慣,培養幼兒的文化修養(言談舉止禮貌、得體等),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而在這樣的變化下,幼兒品格更需要深層開發,不僅要培養幼兒認真專注的做事態度,還要養成幼兒求真求實的基本思維特質。
教育信息化的瞬息性、即時性重組著幼兒生活的方式和節奏,對于從教人員來說,不僅要回應幼兒的生活適應性,還要創設出新的教育生活方式,并且是兼具教育倫理的幼兒教育生活。數字化生存樣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倫理,面對幼兒,邊界的確定無疑是最大的挑戰,人和數字的和諧共處和共融還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學信息技術普遍應用于課程,以此為特征的新型教學樣態和模式亦如雨后春筍般呈現,促進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機制的轉變,深度改變和塑造著教育活動的內涵與價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主體與技術、價值與工具的緊張。從幼兒園內部來看,信息技術對教學輔助的無序及泛化,削弱了教學情境應有的言傳身教、情感傳遞、教學相長等倫理性因素;過度依賴信息技術來提升教學活動的組織及實施效果,也限制了教師和幼兒作為教育主體的作用發揮和價值建構。從幼兒園外部來看,資本的逐利性可能會帶來個人隱私的泄露和濫用,不良應用也潛藏著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危機。數字時代的到來,社會各個群體都面臨著全方位的挑戰和沖擊,面對復雜性、系統性、可變性、加速化的特質,群體壓力陡增,更需要從自身注意觀察、收集來自群體的心聲,以開放心態迎接新挑戰。
心懷兒童的創新教育植根幼兒生活。教育信息化對幼兒園的深度介入,要求教育管理者以開放的心態應用先進數字化機器和工具,廣泛接受來自理論界、實業界、園際的先進應用經驗,大膽創新、勇于試點符合幼兒園的應用技術。教師應在自我探索中“俯身”體驗新技術、新設備、新軟件,勤于總結具體應用的經驗,做到有效搜集和反饋信息。教育理論研究者需要結合理論前沿和科技發展,扎根一線實踐,做出能落地的理論研究。教育技術開發者需要做好科技和理論在幼兒園的產品轉化,優化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家長需要接受數字化時代到來的趨勢,不以自己的想象來刻板抵觸,而是在家庭生活中對幼兒使用互聯網進行引導和規范。尤其是有能力的家長可以積極參與幼兒園的教育信息化推廣,定期向幼兒園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和提議,幫助幼兒園更好地甄別技術的優劣,做好數字化審美的基本判斷和高端使用。
數字生存中的各種不確定性與日俱增,需要在不確定性中去形塑一種新的確定性。這是對成人世界的考問,更是對兒童生活和兒童教育的挑戰,需要我們在新的時空關系中去重新思考兒童和成人的關系、已知和未知的關系、確定與不確定的關系。是靜靜地凝視,還是悄悄地塑造,已然成為教育與社會關系的新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