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廣東省廣州開發區第二幼兒園
非遺文化通過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的呈現,蘊含著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是幼兒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廣東省廣州開發區第二幼兒園通過將非遺文化融入區域活動,讓幼兒了解非遺文化、感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浸潤社會情感。幼兒時期是培養社會性情感的重要時期,文化自信的種子要從小建立。在3-6歲階段,幼兒應具有初步的責任感,通過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將非遺文化這一中國傳統文化與適宜幼兒自主學習的區域活動相結合,能夠讓幼兒在實踐操作中浸潤愛國情感,傳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審美能力。非遺文化中蘊含了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其手工藝作品在構圖、造型、顏色、寓意上將民族元素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幼兒能在剪紙中體現線條之美、在編織中感受工藝之美、在皮影戲中體驗光學之趣、在布藝蠟染中感受色彩之魅力。通過創設充滿美感的非遺特色區域環境,幼兒能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創造美,逐漸提高審美能力。
促進認知發展?!?-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是以直接感知、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經驗的。我們將非遺文化中的民間手工藝與區域活動相結合,讓幼兒與區域中的材料互動,通過操作材料鍛煉幼兒手部精細動作,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培養幼兒學習品質。區域活動通過環境創設與材料投放,最能體現幼兒學習的自主性,是適合幼兒學習的有效組織形式之一。我們將非遺文化融入幼兒區域活動,通過材料支架幼兒的學習,幼兒的專注力、解決問題能力、創造力不斷發展,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
巧用非遺之美,創設區域環境。
第一,標志性環境,引導幼兒有序進區。環境是無聲的老師,標志清晰的環境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教師的指導語,在潛移默化中幫幼兒形成規則意識。區域活動中,幼兒與教師一起討論區域規則,將班級非遺特色區的標志與圖片和文字結合。教師通過提前講解,讓幼兒理解標志的意義,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問題、尋找材料、遵守規則。
第二,情境性環境,激發幼兒探究興趣。結合繪本戲劇課程特色,我們將繪本故事情境與傳統非遺文化元素相結合,為幼兒創設富有童趣、充滿情境的區域環境。比如,將繪本《老鼠嫁女》與剪紙相結合、將《小蝌蚪找媽媽》與中國水墨相結合、將《三只小豬》與木工建筑相結合,將《毛線多多》與編織結合。班級創設濃郁的故事氛圍,引導幼兒在情境中了解非遺文化。
第三,支架性環境,支持幼兒自主探究。我們在區域中提供數量充足、種類豐富的材料,為幼兒搭建學習支架。教師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關鍵技能經驗投放區域材料,并附上操作流程圖。比如,為了激發幼兒對扎染藝術的探究欲望,教師結合“扎、染、滴、繞”等扎染的關鍵技能,投放“夾顏色”“扎染蝴蝶”“植物拓印”等半成品材料,支持幼兒自主探究。
傳承非遺精髓,精選核心內容。
非遺文化資源豐富多元,在大美育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們選取了木工、編織、剪紙、扎染、泥塑作為核心內容。此外,教師嘗試將黃埔本土的地域文化與中國非遺文化相結合,確定了班級非遺特色區主題活動方案,比如將非遺編織、扎染與乞巧節相結合、將非遺泥塑與蘿崗香雪公園資源相結合。以與非遺木工相結合的著名建筑南海神廟為例,它是我國古代對外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建筑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構思巧妙。南海神廟里每年會舉行千年廟會——波羅誕,于是我們組織了一次親子活動,讓幼兒帶著調查表參觀、記錄?;貓@后,幼兒通過分享南海神廟的外形構造、組成部分、建構元素,揭秘建筑特色;通過主題活動,了解南海神廟的文化與內涵;通過木工區角設計圖紙以及對木工工具的使用,嘗試木工制作。學習了木工技能后,幼兒在制作南海神廟的微景觀時就能綜合使用,制作出來的作品兼具精美性和結構性?;顒尤逃捎變褐鲃訁⑴c,他們還可以成為講解員,向大家介紹南海神廟的故事。我們繼承非遺文化,精選的核心內容幫助幼兒感知非遺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根植非遺文化,創新實施策略。
一是室內外區域聯動,感知非遺文化。區域活動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方式,是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讓幼兒感知非遺文化,教師除了在班級打造非遺特色區、投放豐富的材料之外,也聯動了室內功能室和戶外等其他區域。以非遺木工為特色的班級為例,教師除了設置木工特色區外,還聯動了美工區、建構區等室內區域。美工區可以為木工作品加工裝飾,建構區可以讓幼兒通過積木搭建,積累技能經驗。此外,我們將室內區域拓展至功能室,幼兒可以進入榫卯木工館,通過專業、豐富的材料搭建結構更復雜的作品;在戶外區域,幼兒可以移步到大型建構區進行搭建。

二是持續觀察記錄,支持幼兒發展。在非遺特色區域活動的組織實施中,教師通過持續的觀察記錄,支持幼兒的成長和發展。一方面,教師扮演著觀察者的角色,通過多種方式記錄幼兒探究和操作的過程,比如文字、視頻、照片等,教師拍攝幼兒操作的視頻片段,分享給家長,通過撰寫活動實錄,持續記錄幼兒的學習過程;另一方面,教師扮演著支持者、引導者的角色,比如在開展“廣府早茶”的非遺特色區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在磨米漿時遇到困難后,及時檢查磨具是否適合幼兒使用,引導幼兒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操作并順利解決問題。
感受非遺魅力,整合家社資源。
隨著學前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幼兒園通過整合家庭資源、社區資源,努力實現多向奔赴,既開拓幼兒眼界,又提升幼兒經驗。在非遺文化融入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我們巧用家長資源,邀請有特長的家長助教來園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奶奶帶著幼兒在表演區唱客家山歌、表演粵劇,帶著幼兒在小廚房區包粽子、做艾餅;引進社會資源,加深幼兒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再如黃埔區作為廣州市農耕文化的重要區域,社會資源豐富,我們邀請講解員入園為幼兒講解它的特色,組織親子活動、非遺文化參觀活動;班級將非遺剪紙和“黃埔十古”有機融合,開展“一紙一剪一段古”活動,最后通過區角非遺展覽“展十古畫卷”呈現。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們將非遺文化傳遞到家庭、幼兒園、社區中,搭建了家、園、社共育的橋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和審美的體現,是中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將非遺文化融入區角,幼兒因為熏陶更加熱愛、因為體驗更加深入、因為自信更加篤定,他們發揮想象力,不斷創新創作,在潛移默化中種下文化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