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濤 趙 靜 李 睿 林 琳
(河南省科學技術情報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3)
事業單位固定資產金額龐大,對其加強內部控制,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關系到國家經濟的增長及社會發展的穩定。實際工作中,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管理工作存在著諸多問題,如不對其進行相應整改,將影響固定資產管理,嚴重的話會影響行政事業單位工作的正常開展。
事業單位的資產主要包括流動資產、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無形資產及其他資產。對于事業單位而言,固定資產是比較重要的資產之一,但是當前在管理方面有諸多待改進之處。尤其是近年來河南省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力度大、范圍廣,更是對事業單位的資產保值增值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新形勢下,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全面管控顯得尤為重要。固定資產在事業單位日常管理及運營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事業單位作為國家行使公共職能的重要載體,在社會運行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是其有效發揮公共職能的物質保障。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對于服務社會公共事業的資金投入也越來越多。然而,我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水平并未隨著國家的蓬勃發展而不斷提高。
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固定資產管理的相關政策法規,各地方政府及各單位也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出臺了各自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規章制度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提高了使用效率[1]。
2012 年11 月29 日,財政部下發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實行)》(財會〔2012〕21 號)文件,要求事業單位提高現有管理水平、規范內部控制建設、加強廉政風險防范等,對各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探討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體系,對固定資產能夠規范化、標準化、高效化管理很有必要。
單位主管部門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監管職責,但并未全面履行相關職責,有時僅充當了傳話筒的作用,并沒有真正對事業單位資產進行相關監管工作。
由于個別單位對固定資產管理的疏忽,造成固定資產使用效率低下、資產數量不清、與財務核算脫節、資產流向不明等情況發生,與“賬賬相符、賬證相符、賬表相符和賬實相符”的要求相背離。
個別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制定不夠細致,對固定資產的領用和變更使用科室或部門沒有制度約束;固定資產管理分散,與財務核算脫節。固定資產的管理與使用部門不一致,導致資產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存在疏漏,賬目管理和實物管理不同步,從而出現賬實不符的現象。盤點流于形式,日常工作中盤點流程不嚴格、不規范,導致固定資產使用中出現的差異未及時發現,長期如此會造成大量資產實際數量不清楚、存放位置及使用部門不明確。
事業單位在管理固定資產時,不僅包含核算固定資產的金額,還包括固定資產的總數量,在資產總額核算和數量核查的過程中,需要財務部門、辦公室、信息部、后勤部門進行協同合作。一些事業單位并未創建完善的內部管控,使得各個部門之間缺少制衡,難以確保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監督。還有一些事業單位雖然創建了固定資產的內部管控制度,但工作人員落實制度的自覺性不足,心存僥幸,有時未按照標準制度執行,導致內控制度并未充分發揮實際價值。
事業單位主管部門主要領導應明確資產管理的責任,增強固定資產的管理意識。單位內部要設置相應的資產管理崗位,明確責任人及職責范圍,將資產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加強固定資產購置、調撥、領用、處置等流程的管理,單位領導或資產管理人、使用人員調離時,要組織核查,辦理資產移交和監交手續,防止資產流失。并且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定期對所屬單位的固定資產進行盤點、檢查,對資產使用、資產處置情況進行監督。
事業單位應按照《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創建本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單位主要領導為固定資產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內勤為專項負責人,協助領導做好固定資產日常管理工作[2]。建立健全固定資產使用情況臺賬,對固定資產進行動態管理,建立固定資產實物臺賬,做好日常使用、維護記錄。對固定資產進行定期清查及不定期檢查,及時提出整改意見,每半年對單位的固定資產進行一次自查。
在事業單位管理固定資產環節,加強信息化運用,采取事前、事中相結合方式,促進資產管理信息整合,進一步完善資產管理信息化流程。利用信息化夯實資產管理基礎,為每個實物資產貼上二維碼標簽,結合資產管理信息化建設任務,從多個角度、多個分類標準對專用設備的數量、使用狀況、價值等進行有效反映,這為制定資產定額提供準確數據,促使信息化資產管理系統更加完善。
在滿足單位內部管理要求的情況下,同時滿足財政部門預算一體化的數據要求及監管需要。根據不同的業務需求,實現與一體化平臺往返交互的效果,與一體化平臺中各業務模塊實現數據實時同步,包括基礎信息管理、預算編制、政府采購、資產管理、會計核算、資產報告等,形成單位統一的資產數據互通體系,保證獨立部署資產系統數據與預算一體化平臺的互聯互通。
3.4.1 基礎信息管理銜接。獨立部署系統如圖1 所示。獨立部署系統初始的基礎信息包括單位、部門、人員,由一體化平臺的基礎信息管理模塊進行管理,初始化時基礎數據由一體化資產模塊通過離線或在線的方式下發同步至本地獨立部署的系統,通過關聯功能將原系統中的部門、人員與一體化下發的數據進行關聯。用戶、權限、部門、人員、存放地點等數據可在獨立部署的系統中按單位需求自行設置,其他共享的基礎數據如行政區劃、所屬行業等在獨立部署系統中設置,并與一體化系統中信息保持一致。

圖1 獨立部署系統
獨立部署系統中基礎信息更新后可通過離線或在線的數據同步功能回傳至一體化系統中的資產管理模塊,其中部門、人員基礎信息回傳后通過關聯功能與一體化公共資源模塊中的部門、人員進行關聯,其他共享基礎同步后可在一體化資產管理模塊中自動更新。
3.4.2 預算編制功能銜接。資產配置模塊同步至一體化平臺如圖2 所示。預算編制環節,財政需要審核項目中的新增資產信息,一體化資產模塊要提供該單位現有資產情況、配置標準等信息,做到預算編制合理化,縮減不必要的資產編制[3]。獨立部署的資產系統可將系統中的資產卡片存量及使用狀況通過在線或離線的方式同步至一體化資產模塊,作為單位進行新增配置預算的依據。同時,獨立部署的系統中也可提供資產配置預算表填報功能,可將生成的資產配置預算表通過在線或離線的方式同步至一體化資產模塊。

圖2 資產配置模塊同步至一體化平臺
預算批復之后批復結果可由一體化資產模塊通過在線或離線的方式下發至獨立部署的系統中。
3.4.3 政府采購功能銜接。政府采購入庫系統如圖3所示。采購執行環節,屬于政府采購的,通過采購合同、發票信息,在履約驗收入庫環節后,在一體化資產模塊中自動生成資產信息卡信息,卡片信息可以通過離線或在線的數據同步功能同步至獨立部署系統中;屬于非政府采購的,形成采購合同、訂單、發票等信息,在一體化資產系統中進行驗收入庫,驗收入庫單可以通過離線或在線的數據同步功能同步至獨立部署系統中進行審批,審批后生成資產信息卡。審批通過后的驗收入庫單及生成的資產信息卡可以通過在線或離線的方式將審批結果同步至一體化的資產模塊中。

圖3 政府采購入庫系統
3.4.4 資產管理內部業務銜接。資產模塊內部業務同步至獨立部署系統情況如圖4 所示。資產管理內部業務銜接內容包括內部使用業務單據及外部事項審批數據的銜接。各業務可通過在線或離線的方式將全量或者增量的數據同步至一體化系統中。其中業務單據包括資產信息卡、資產變動、資產拆分、資產領用出庫、資產退庫歸還、資產盤點、資產維修維護、資產折舊攤銷。

圖4 資產模塊內部業務同步至獨立部署系統情況
外部事項審批數據包括出租出借、對外投資、資產處置。各外部事項可在獨立部署系統內按權限配置審批參數,審批權限范圍內的在獨立部署系統內自行審批。超過審批權限的可將審批事項通過在線或離線的方式同步至一體化資產模塊繼續進行審批,審批結果可由一體化資產模塊通過在線或離線的方式同步至獨立部署系統中。
3.4.5 會計核算銜接。資產模塊與會計核算模塊的交互情況如圖5 所示。會計核算模塊可以對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在建工程、長期投資等相關業務進行會計核算。資產核算完成后更新相應資產信息,與資產信息卡的財務信息形成雙向控制。涉及資產折舊時,由會計人員發起資產計提折舊,在資產模塊中折舊后,將當月資產折舊信息推送給核算模塊進行記賬。涉及資產處置業務的,處置信息及價值變動數據需要推送給核算系統進行記賬,核算完成后,將憑證信息同步至資產信息卡中。年末,資產會計科目余額要與資產存量價值保持一致,確保賬實相符,全面準確反映政府資產的價值信息。

圖5 資產模塊與會計核算模塊的交互情況
獨立部署系統與會計核算銜接分為兩種:一是單位使用自有會計核算系統;二是單位使用一體化系統中會計核算模塊。
使用自有會計核算系統的單位,獨立部署系統需與會計核算系統進行銜接,開發接口功能,將資產新增、資產變動、資產作廢、資產處置、資產折舊等信息推送至會計核算系統中進行會計記賬,核算完成后再將憑證信息反寫回獨立部署系統中。
使用一體化系統中會計核算模塊的單位,資產新增部分需要在一體化資產模塊中進行資產驗收入庫,推送至核算系統登記財務信息生成資產信息卡后下發至獨立部署系統,其他業務可在獨立部署系統中通過在線或離線的方式將數據同步至一體化系統資產模塊中,再由一體化資產模塊推送至一體化會計核算模塊。會計核算模塊完成核算后將憑證信息反寫回資產模塊,再由資產模塊通過在線或離線的方式將數據同步至獨立部署系統中。
3.4.6 資產管理納入財政預算一體化系統后的應用效果。一是實現單位資產內控管理。系統開發靈活的角色體系實現了單位資產內部管理。系統為不同的角色設置不同的權限,對各業務環節進行有效梳理和控制,滿足單位內部不同業務的流程管理。單位資產內部管理減輕了單位資產管理員工作壓力,提高了全員資產管理工作積極性,推進資產管理工作精細化,提高資產管理工作效率,為創新資產管理工作提供了無限可能。二是健全資產內部審批流程。針對各類業務開發內部審批流程,實現審批內容的完整性及審批流程的靈活性,進而實現單位內部管理的信息化,加強內部管理的高效性。三是優化資產配置模式。針對行政事業單位遇到的各類資產配置問題,提供合理的信息化解決方案,全面優化資產配置內控環節,解決行政事業單位一直以來存在的部門無序配置、配置不公和資產利用率低下等問題。四是擴大資產管理對象范圍。實現對存貨和在建工程資產的管理,結束了除固定資產外資產的管理真空狀態。對存貨和在建工程資產進行有效管理,并與固定管理相結合,進一步擴大了資產管理范圍,使資產管理信息化系統建設成果效益最大化。五是結合新技術實現智能化、一體化管理。條碼、二維碼、RFID等標簽技術集成,應用于資產管理全生命周期各環節,實現資產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一體化管理,最終促進賬實相符。六是深化數據挖掘程度,為領導提供決策支持。具備多樣化的數據分析功能,能夠靈活地深入挖掘數據,并形成各類統計報表,充分貼近決策者的使用需求,使資產數據達到利用率最大化。七是便捷對接其他業務。部門資產管理系統的技術規格完全符合“金財工程應用支撐平臺”的要求,數據規范也完全依照“金財工程應用支撐平臺”進行編制,因此能夠與金財工程各業務子系統進行對接,達到數據共享的目的。
固定資產對于事業單位而言,是維持正常運轉的物質基礎,事業單位為了扭轉關于固定資產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應該不斷調整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強化問責管理制度的落實效果,定期進行固定資產清查,廣泛利用信息化提高資產利用率,減少資產閑置,運用信息化構建資產共享機制,實現對資產的均衡配置,提高資產使用效益,增強信息化在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中的運用效果,從而促進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