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很多人為了逃避家庭義務和社會責任,草率行事致使離婚率畸高。立法者基于婚姻穩定、未成年人利益保護、社會和諧等價值取向,建立了離婚冷靜期制度。但現行的離婚冷靜期制度僅粗略規定了30天的期限,其適用對象、特定情形下的判斷標準是否明確,是否適合于所有家庭,只有離婚才需要冷靜期,結婚是否需要冷靜期等相關問題有待進一步考量。因此,應當通過特定地區實踐經驗與國內外立法的分析比較,深入研判我國當前離婚冷靜期制度所面臨的問題及成因,從整體性視角,增加相應的配套措施,進行制度和理念革新,解決此項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面臨的困難,以促進該制度的成熟與完善。
[關鍵詞]離婚冷靜期;協議離婚;草率離婚;婚姻家庭觀;比較法
2020年5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并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其中,第1077條賦予了“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合法性地位。立法者為盡量避免沖動型離婚、草率型離婚,以及維護社會和諧,建立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避免單親家庭子女犯罪率上升、受歧視等一系列問題,建立了離婚冷靜期制度。但是現有的離婚冷靜期制度是否真正適合于所有家庭,對于由家庭暴力、賭博、婚外情等種種原因導致感情確實破裂的家庭適用離婚冷靜期是否真正保護了弱勢群體的利益,只有離婚才需要冷靜,結婚是否需要冷靜期等問題有待進一步考量。
韓國首爾家庭法庭在2004年就規定了離婚冷靜期,隨著廣泛適用,到2008年6月,《家庭法修訂案》中正式寫入了為期三個月的冷靜期,研究結果表明,根據冷靜期的長短不同對于離婚率的影響也不同,但總之適用冷靜期的地區離婚率的確有所下降。美國雖然沒有直接規定離婚冷靜期,但部分州的離婚制度類似于離婚冷靜期的效果,例如亞利桑那州、路易斯安那州和阿肯色州出臺了一項契約婚姻(covenant marriage)制度供人們選擇,這種婚姻只有在夫妻雙方分居了一段時間并經過勸慰服務后才能獲準離婚。我國自2016年起,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家事審判改革,并在部分地方落實了試點工作,例如,呼倫貝爾市和溫州市的離婚案件中適用了離婚冷靜期制度,浙江省青田縣的家事案件中設置了“人民觀察調解團制度”,再如,東陽市民政局針對輕率離婚設立了“預約制度”,數據顯示,離婚冷靜期及“人民觀察調解團”的成果顯著,撤銷離婚案件的數量增多,離婚率有大幅度下降。
一、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內涵、作用及實施現狀
(一)離婚冷靜期立法者的核心概念及立法者的初衷
我國離婚冷靜期正式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并在第1077條中規定了兩個“30天”,是指在離婚自由的原則下,自向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的第一個30天內,任何一方不愿意離婚的可以隨時申請撤回,第一個30日期限屆滿后第二個30日內必須雙方同時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證,否則視為撤回,即對第一個30日的變相延長,自動推定夫妻雙方已沒有離婚的意思表示,是30日外的彈性期間。
家庭在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和法律生活中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意義,因此,就其本質來說,離婚問題也相應地具有較為多樣的面向。離婚冷靜是預防沖動型離婚、維護家庭穩定的積極嘗試,其目的在于為當事人提供一種感情疏通機制,尊重婚姻,珍視家庭,筑牢夫妻和睦、家庭和諧的生活共同體。制度推行以來,獲得部分民眾的肯定和好評,但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質疑和批評的聲音。在學術界,肯定者將目光聚焦于目前我國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及其負面影響,認為離婚冷靜期有助于培養慎重對待婚姻的態度,有效緩解了我國離婚率居高不下的現象;反對者大多聚焦于意思自治,婚姻自由等原則,認為此項制度有悖離婚自由的理念,干涉當事人自主選擇的權利,同時可能會擴大家庭暴力導致二次傷害的風險[1]。
(二)離婚冷靜期制度的作用
面對嚴峻的離婚現狀,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設立呼應了《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條,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自古以來穩固流傳的傳統家庭觀念為社會的安定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孕育了很多經典美德,但是隨著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許多人在追求個人自由的同時婚姻觀、價值觀也在發生改變,離婚率不斷升高,離婚冷靜期的設立符合立法背景,在離婚階段設立冷靜期,公權力介入家庭關系,維持家庭關系穩定和諧,也是婚姻家庭社會化的正當性依據。離婚冷靜期的實踐作用為設置了一個時間“門檻”,化解雙方矛盾,用來培養慎重對待婚姻的態度[2]。離婚冷靜期的理論作用是對法律秩序、平等價值的體現,法律秩序就是通過法律調整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對穩定、和諧有序的狀態,減少沖突和混亂,是法律秩序的實現,它從積極角度來鼓勵婚姻家庭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同時秩序通過法律來保障實施,使日常的、大眾的生活處于穩定、安寧的狀態。
(三)當前的適用效果——以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為例
根據最新調研數據顯示,通過對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的調研發現,從2018—2022年,結婚登記人數不斷下跌,離婚人數在2018—2020年不斷攀登,但自2021年《民法典》頒布實施,2021—2022年,離婚冷靜期制度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以來,結婚率突然斷崖式地下跌,離婚率大幅下降,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實施起了重要作用。然而,離婚冷靜期的主要作用在于“自動撤回”功能。
2022年,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共受理離婚登記申請218對,這一登記量比2018年(613對)下降了約64%。2021年,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共受理離婚登記申請372對,其中僅有10對是在冷靜期內主動撤回的,占比2.7%,218對離婚登記申請在冷靜期逾期后未辦理系統自動撤回的,144對完成了離婚登記;2022年,218對離婚登記申請的夫妻中有145對夫妻是系統自動撤回,占比66.5%,沒有主動撤回的夫妻,剩余的73對完成了離婚登記。總而言之,2022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近六成離婚申請在冷靜期內是系統自動撤回的。
二、域外離婚冷靜期制度的發展及其經驗
(一)韓國:為保護女性權益的離婚熟慮期
韓國首爾家庭法庭在2004年就規定了離婚冷靜期,隨著廣泛適用,于2008年6月,為期三個月的冷靜期被正式寫入《家庭法修訂案》[3],為靈活運用該項制度,韓國對于離婚冷靜期增加了相應的配套措施——勸慰服務。凡是參加了勸慰服務的夫妻,可以縮短冷靜期。
為遏制不斷攀升的離婚率,韓國規定了“離婚熟慮期”和“義務調解制度”。韓國的離婚熟慮期以法院為主體,要進行是否符合離婚條件的審查,對相關問題進行指導,并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不同的熟慮期期限等。由家庭法院調查官對有未成年子女的離婚當事人進行離婚教育,勸告離婚當事人接受離婚咨詢,并對離婚程序進行釋明。為避免婦女的權益受到“二次傷害”,特殊情況下,經女性申請,法院可以決定縮短或免除“離婚熟慮期”時間。與我國離婚冷靜期制度的適用相似的一點是熟慮期也僅適用于協議離婚。
(二)英國:以離婚慎重原則為主線的離婚反省期
由于英國關于離婚的現行規定是混合破裂主義原則,即離婚的法定事由是婚姻無可挽回,但英國司法部認為,是否破裂的具體認定標準屬于當事人私事,國家無權干涉,由此在2018年進行了離婚法改革的社會咨詢,將關注點放在離婚后是否損害當事人利益和未成年人利益保護等方面。在離婚指導思想上,英國遵循三個原則,“保障離婚法律后果的正義最大化和損害最小化”“離婚慎重”“保障離婚自由”,三者相輔相成。
離婚慎重原則體現在英國對離婚制度做了較為嚴格的限制性規定,首先做出婚姻破裂聲言的前置程序是參加為期3個月的信息會議,會議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就離婚的程序問題及財產問題提供相關法律予以參考并解釋;二、信息會議為當事人提供婚姻指導顧問并會見,解答當事人的疑慮。經過信息會議程序后,當事人才可做出婚姻破裂聲明,做出聲明后經過至少3個月的反省期,才可申請離婚令。
三、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完善建議
(一)建立離婚冷靜期條款適用的區分機制
我國將離婚冷靜期統一限制為30天,采取了“一刀切”的立法邏輯,規定較為僵硬。參照域外的制度規定,基于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針對有未成年子女或家庭暴力的夫妻離婚冷靜期的期限可區別于一般期限,如韓國的“離婚熟慮期”在特殊情況下可以縮短或免除,英國的“離婚反省期”對于有未成年子女的夫妻可適當延長。通過靈活適用期限可消除冷靜期制度對于離婚自由權利的侵害,盡可能地避免對婚姻制度造成的阻礙。
建立申請離婚家庭的子女生長環境評估標準,應當成為離婚冷靜期條款的區分機制。子女是家庭最真實的鏡子,相關部門在處理協議離婚案件時,應當對家庭環境精準分類,仔細審查后再適用。如果夫妻雙方離婚原因中沒有影響到子女的正常健康成長,通常都能夠通過有效溝通來化解,這些不足以影響子女的生活幸福感,子女通常不會希望父母離婚,雙方離婚是因為意氣用事,對于這類沖動型離婚來說離婚冷靜期就成為了必要,冷靜期對夫妻二人重新思考婚姻存續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
如若子女生長于不利于健康成長的環境,如父(母)家暴、吸毒、賭博等惡習導致子女原生家庭的生活環境惡劣,隨著自身幸福感降低,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希望父母離婚的意愿高,對于此類家庭,進行實質性監督審查后,離婚冷靜期不應再成為使用的必要。為充分保障子女的利益,若一方能在申請協議離婚階段提供相關證明,如一方長期存在家暴、賭博、吸毒等惡習,此種情況下子女是否希望父母離婚的意愿更具有參考價值,傾聽子女的意愿考慮其長遠發展,若子女同意父母離婚,則不需要經過冷靜期方可離婚,可直接受理登記。因此,對于離婚冷靜期的適用,應充分評估家庭環境這一關鍵要素,建立相應的審查標準,同時也是充分發揮《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條,子女已滿八周歲的,應當尊重其真實意愿這一規定的隱形作用。
(二)建立“結婚冷靜期”制度作為離婚冷靜期配套措施
針對沖動型離婚,仔細分析背后的根源問題,很多年輕人對于自身的認識和需求不夠充分,在結婚的時候缺乏謹慎思考,導致夫妻婚后矛盾激化。因此,夫妻關系的建立可以通過結婚冷靜期制度的設立會變得更加謹慎,減少閃婚閃離現象,加強婚姻關系的穩定性,維護家庭和睦,緩解離婚率不斷升高導致社會不穩定的壓力。
首先,從法和道德的視角觀之,法律雖是調整婚姻關系的最后一道屏障,但家庭本身就錯綜復雜,牽扯倫理親情,因此,法律無法解決婚姻關系中的所有問題。實施結婚冷靜期的起點須從心智相對成熟的大學時期開始建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大學生的戀愛、兩性健康問題,并且由社會、學校、家庭聯手,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感、責任感。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之離婚糾紛》中,夫妻雙方學歷為初中或小學的離婚率在婚姻糾紛案件中占比較高,因此,亟須大學教育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否則由于社會發展迅速衍射出的多極化的擇偶標準,很可能會導致夫妻雙方在面臨二次誘惑的時候,依然會挑戰家庭的穩定性。
其次,應建立結婚冷靜期的冷靜考量標準,例如,雙方的真實婚檢報告單、不良信用記錄、犯罪記錄調查情況,雙方家庭是否有賭博、家暴、吸毒等惡習的調查情況,甚至雙方真實學歷證明,即使不能作為強制結婚與否的標準,但提供相關的證明材料可以讓當事人有更為細致的了解和心理準備,避免日后不必要的矛盾。倘若存在結婚冷靜期作為結婚的前置程序,欲隱瞞重大疾病的情形在結婚之前就可以被發現,以此避免了日后產生的婚姻家庭糾紛。
最后,應當簡化程序,經歷結婚冷靜期的夫妻離婚時不必再經歷離婚冷靜期。法的效率價值需要我們在保障人權和穩定社會之間找好平衡點,否則對婚姻程序的兩端限制,會更加淹沒家庭成員的人格和自由,使人的個性得不到延展[4]。經深思熟慮通過既定標準來審視自己即將走入的婚姻,當事人對待婚姻更加謹慎,繼而達到減少錯誤婚姻的概率。還可創設多渠道的家庭糾紛解決機制,建立具有專業知識、資深經歷的離婚案件處理團隊,置身于離婚案件的一線,發現矛盾根源,避免和稀泥似的勸告,打造出專業水平超高,調解技能嫻熟的團隊。
結束語
鑒于我國對于離婚冷靜期的起步較晚,在司法實踐中程序適用不當是必然存在的,并非適用30天的冷靜期即可高枕無憂,更有效的解決之道在于相關部門盡快出臺明確指引,除較為宏觀的原則性規定外,還可在標準層面進行完善。對于未盡細節,可由民政部、最高法發布“關于離婚冷靜期使用規則的詳細說明”等規范性文件,與相關制度進行有效銜接。因此,本文僅是對于理論層面的初步思考,難以預測離婚冷靜期是否適應未來的社會變遷及適用效果,且不可能包羅婚姻萬象,筆者會持續關注《民法典》中關于婚姻家庭法的司法解釋以及標志性的指導案例,繼續調研離婚冷靜期的實施現狀,從法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角度深入研判離婚冷靜期制度,兼顧“離婚自由”和“穩定婚姻”原則,協調各方利益,不斷填補我國關于離婚限制的制度空白。
參考文獻
[1]張劍源.離婚是否真的需要冷靜:對《民法典》第1077條的法理討論[J].法學家,2022(3):1-13,191.
[2]夏沁.民法典登記離婚冷靜期條款的解釋論[J].法學家,2020(5):24-38,191.
[3]左際平.離婚等待期的矛盾爭端及其解決方式:四國經驗的探討及思考[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21,33(6):87-98.
[4]馬智勇.“離婚冷靜期”制度的生成邏輯及其反思[J].法學家,2022(3):14-28,191.
作者簡介:康曉燕(1996— ),女,漢族,青海海東人,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婚姻家庭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學2022年研究生創新項目,《離婚冷靜期制度的實施及優化路徑研究——以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為例》,項目編號:04M20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