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清源(廣州藝術博物院)
本文所謂博物館藏品的流轉,是指博物館在日常運營中,藏品在館內不同人、不同場所之間的流動,或在館際之間出館、運輸、入館等環節的流動。至于跨境流轉,本文暫不討論。博物館藏品中包含文物藏品和非文物藏品。就風險分析而言,藏品是否文物,對安全責任的轉移沒有直接關系,只存在責任后果的區別,因此本文統稱“藏品”。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第253條:“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文物,屬于國家所有。”第256條:“國家舉辦的事業單位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占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收益、處分的權利。”國有博物館的藏品屬于國家所有,國有博物館對其直接支配的藏品享有占有、使用以及按規定收益、處分的權利。非國有博物館的藏品,按照其章程,屬于舉辦人或相關權利人所有。
國有博物館日常管理藏品,以及將藏品用于館內外展覽、依法出借等行為,即為上述第256條所謂的“占有”“使用”,有時還包含“收益”等行為。因此,國有博物館的藏品不論在館內還是館外流轉,其安全責任的轉移,均適用《民法典》關于“占有”與“交付”的制度設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博物館管理條例》作為專門法律法規,并未對藏品流轉中安全責任的轉移做出更加明確的規定。
所謂占有,是指人對物的實際控制和管理。 《民法典》第459條“占有人因使用占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致使該不動產或者動產受到損害的,惡意占有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該條實際上明確了一個原則:“誰占有,誰負責”。該原則運用到行政管理上,即耳熟能詳的“誰主管,誰負責”。而“誰占有,誰負責”只是一個基本法律原則。實踐中,安全責任應該在哪個時間點發生轉移,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在轉移占有的過程中,“交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一般情況下,“交付”就是民事行為能力人之間轉移標的占有狀態的法律行為,比如甲將手表親手交給乙,手表由甲占有變更乙占有。“交付”的標的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不具實物形態的權利(如股權);可以是所有權,也可以是其他權利,如使用權、收益權,這里不做深入討論。
《民法典》第224條:“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博物館內部,具體負責藏品管理的部門和責任人,是代表該館具體行使對藏品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和履行相關責任的人。博物館在館內外的陳列、巡展、展品出借等工作中涉及的藏品流轉,法律上的意義就是在單位內部具體責任人之間,或單位與單位之間,藏品的占有狀態發生轉移,藏品使用權發生“轉讓”的過程。與之同時轉移的,還有藏品的安全責任,也就是本文討論的安全責任。第224條明確了使用權和安全責任發生效力的時間起點,為交付成功那個時刻。因此,“交付”的時間點,是分析藏品安全責任轉移的關鍵。
對于非國有博物館,其藏品所有權歸屬雖與國有博物館不同,但均屬《民法典》所謂之“動產”,因此,也受《民法典》“占有”與“交付”制度的規范。
探討藏品流轉中的安全責任轉移,目的在于明確責任。唯有責任明晰,才能將藏品的風險控制到最低。現就館內流轉與館際流轉分而述之。
博物館運用本館藏品在館內舉辦展覽或其他活動,藏品不出館的,為館內流轉,其安全責任在內設部門及相關人員之間轉移。
體制健全的博物館,由藏品管理部門負責庫房管理以及藏品保護和研究;由陳列部門負責展覽陳列的設計和實施;安保部門參與相關安全工作。這三個部門是與藏品安全關系最為緊密的部門。在這幾個部門之間,按照法律原則明晰藏品安全的責任分配,對規范單位內部管理至為重要。
1.出庫
保存于庫房中的藏品,其安全責任在其管理者。當需要出庫時,就涉及保管人、借用人之間安全責任的轉移。實務上,借用藏品一般需要由借用人、出庫人共同簽署藏品出庫單據。實務工作者或以為該單據的簽署就意味著安全責任轉移,其實不然。
據前文的分析可知,藏品由誰占有,誰就對藏品負責。設若在庫區內完成了單據的簽署,但藏品仍在庫區范圍內,則藏品的占有狀態可能有二:一是借用人直接接過藏品,將其帶出庫區;二是由藏品管理人員護送至庫區大門,再由借用人將藏品帶離庫區。第一種情況,藏品在庫區內部交付,但其仍處于藏品管理部門的責任區域內,若出現事故,在責任歸屬上極易發生糾紛,以至于實務處理中可能出現不公正的情況。因此筆者建議采取第二種處理模式。單據的簽署,類似于提取藏品協議的簽署,而其效力的發生當以“交付”完成為起始點,即借用人切實地“占有”藏品。制度設計上,將“交付”行為安排在庫房門口,安全責任轉移的節點清晰明了。
2.布展、陳列、撤展
一般而言,對于館內藏品的陳列,其布展、撤展工作通常由陳列部門負責,實際操作中陳列部門或許委托相關公司參與布展工作,但陳列部門依然是布展工作責任的主體,承擔藏品安全責任。如果在布展、陳列、撤展階段,藏品安全責任均由陳列部門負責,則安全責任沒有發生轉移。
在完成布展,進入陳列期間,對于設有保衛部門的博物館,有的館是將陳列期間的安保責任交由保衛部門負責。這里就存在布展、陳列、撤展三個階段安全責任轉移的時間點的問題。其操作流程如下:陳列部門布展完成后,與保衛部門共同檢查和清點藏品,確認無誤后,雙方簽署移交單據。因保衛部門不能變動陳列的狀態,所以藏品安全責任移交單據自最后一方完成簽署時便生效,安全責任即轉移至保衛部門。陳列期滿,進入撤展階段,規范的做法是先由保衛部門、陳列部門現場再次檢查清點藏品,確認無誤后,雙方簽署移交單據,自最后一方完成簽署時生效,陳列部門開始撤展工作。
3.入庫
撤展完畢,陳列部門將藏品送回保管部門。雙方當面檢查清點藏品,確認無誤后雙方簽字確認。若在庫區內完成檢查、清點、簽字等程序,雖藏品已進入庫區,但在簽字完畢前尚處于清點階段,并沒有得到保管部門的最后確認,因此應以雙方最后一方簽字完畢為交付完成的標志,安全責任自此轉移至保管部門。若因單位條件或其他特殊原因需在庫區外完成檢查、清點、簽字等程序的,也應以雙方最后一方簽字完畢為交付完成的標志,由保管部門負責護送藏品入庫。
藏品的館際流轉通常需要由送展方或借展方委托專業運輸公司并購買保險。藏品安全責任就涉及藏品借出方、運輸方、保險方、展覽方四個單位。但由于運輸方、保險方均屬受其中一個館方委托的第三方機構,他們根據其與委托方簽訂的合同,對藏品承擔相應責任。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即合同只對合同的簽署方具有約束力,對其他第三方不具有約束力。因此運輸方與保險方的參與,并不改變館與館之間的責任歸屬。
1.出館
藏品從其所屬的館(以下簡稱為“甲館”,展出的館簡稱為“乙館”)出庫到進入運輸公司的運輸工具,是安全責任轉移的過程。藏品在甲館內由甲乙館和運輸公司三方完成清點檢查。但藏品的安全責任由甲館轉移到運輸公司,應以藏品的實際占有發生轉移為標志。此時以車載運輸為例討論。原則上,如果運輸公司工作人員在甲館館舍接受藏品,自行裝車,則“交付”的完成自運輸公司工作人員接過藏品那一刻起算;如果由甲館工作人員護送藏品并裝車,則以藏品整體進入車輛時起算;如果大型藏品需要吊機搬運的,則藏品掛上吊鉤那一刻交付生效。
藏品在運輸過程中,運輸公司對藏品安全負有直接責任。但運輸公司作為第三方,并不能替代甲乙兩館對藏品的責任。因此,若運輸公司系由甲館委托,則運輸過程中藏品的安全責任并未轉移至乙館,仍舊由甲館負責,運輸公司根據與甲館的合同對藏品負責,上述關于交付轉移的分析則只在甲館與運輸公司之間有效。若運輸公司系由乙館委托,則上述分析既適用于甲館與運輸公司,也適用于甲館與乙館。也就是說,藏品的占有轉移至運輸公司的時點,同時也轉移至乙館。
2.入館
藏品經由運輸公司運抵并交付給乙館,藏品安全責任將再次發生轉移。通常由運輸公司工作人員將藏品卸車,搬運至乙館指定的安全場所,并由三方清點檢查無誤,乙館才能正式接收。清點檢查應在將藏品搬運至指定的安全場所后盡快進行,由甲乙兩館和運輸公司共同參與。清點檢查后的簽收應當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由甲乙兩館之間簽字確認,以最后一方完成簽字之時,為交付完成的標志;二是運輸公司與委托方的交付,也是以最后一方完成簽字之時,為交付完成的標志。此后,藏品的安全責任則完全轉移至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