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雱 羅宇鶴 吳靜 陳麗娟(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近年來湖南師大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為引領師范生走入鄉村美育建設,不僅每年在教育實習期間派出了多支教育實習團隊對鄉村中學的美術教育展開調研活動,還在鄉村初中的美術教育中踐行了“三美”①的實習活動,讓美術師范生們既感受到了鄉村孩子們對藝術的渴望,更體驗到了鄉村學校教育亟需美育解“鄉愁”的重要作用。
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新農村建設人才的培養需求、《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與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的要求等的文件精神,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近幾年來美術學(教師教育)專業一直支持與堅持把師范生的教育實習放到部分鄉村中學去進行,并讓師范生們對實習學校周圍的一些中小學美育情況也進行相應的調研,包括實地考察、聽課、訪談及與師生交流等。下面便是他們依據實習與調研總結出的基本情況:1、當下鄉村美育相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改觀。例如每天上午的晨歌會與晚飯后的大媽熱舞可謂此起彼伏,鄉村少年宮美育活動也基本能定期開展。2、美術課程在鄉村中小學均能基本開設,有些已進入開足開好的狀態。但與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距離與問題:一是因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滯后,社會美育狀況參差不齊,不少成年人(家長)的美育意識依然淡薄,他們由于長期受某些傳統觀念或應試教育的影響,仍持只有學好文化課,考上理想的高中與大學,才能改變鄉村人命運的觀念;二是有些鄉村學校依舊不重視美育,盡管教育部已多次重申,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應“確保藝術課程課時總量不低于國家課程方案規定占總課時9%的下限,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按總課時的11%開設藝術課程,初中階段藝術課程課時不低于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課程總課時的20%”②,但迫于升學壓力以及學校藝術教育條件不足等原因,有些鄉村學校還是沒有把藝術課程完全納入教學課程體系之中,即使課表上雖寫有藝術課程但實際安排的是語數外等課程或者是讓學生自習等,造成課表上的藝術課是為了應付檢查,實為虛設;三是鄉村學校專職藝術師資嚴重匱乏,教學活動經費短缺,等等。
由于上述問題及原因,造成了目前鄉村學校美育與藝術教育出現了不少難以回避的難題。從學校與教師方面看:1.由于不少鄉村中學重視美育不夠,學校藝術課程形同虛設,長此以往便造成了許多鄉村學生接觸不到應有的藝術學習,更不用說讓他們形成藝術核心素養了,也極大地阻礙了農村學校教育公平的實現;2.由于目前絕大多數鄉村藝術教師均為兼職且平均年齡老化,導致鄉村學校專職藝術教師數量嚴重不足且整體師資藝術水平普遍不高,同時經費短缺也難以保證藝術課程的正常開展;3.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即使有個別藝術科班生在鄉村中學謀到了一個教職,但他們入職后就會自動轉變成兼職藝術教師,因不少鄉村學校“土政策”規定,音美教師必須要兼任一門其他科目課程的教學。從學生方面看也有其難言之痛:由于受不少家長的影響,再加上許多兼職美術教師精力分散、疲于應付教學或各種事務,不少鄉村學校應該正常開展的美術教育活動也未能充分展開,導致許多學生視藝術課程學習為“不務正業”,即使有一些熱愛美術的學生最后也不得不忍痛割愛地放棄。事實上,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絕大多數鄉村學生還是喜歡與熱愛藝術的。這就構成了目前鄉村中學美術教育的“鄉愁”。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當下農村中學的問題還存在著一個更大的難言之痛。就拿我們所帶教育實習團隊常去的實習學校來說吧。該校所在地離長沙市區不遠,隨著本地農民工的不斷出走,其孩子也隨著遷徙進了城,導致該校生源逐年遞減,短短五年,該校便從一個上千學生的學校縮減到現在不足五百學生。因而該校的當務之急就是不斷提高“中考”成效,力爭以每年都能輸送一批初中生去縣城讀重點高中來吸引生源,且讓音體美特長生在其中發揮重要的助推作用,并以此來緩解學校的生存難題。可見這種鄉村中學美術教育的“鄉愁”,亦體現在目前鄉村學校“生存難”的痛點上。
通過對實習團隊調研的分析,我們認為當下鄉村中學美術教育的問題著重集中于如下兩大難點:其一是常規美術課中“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課程基本不上或很少教學;其二是對影響全校學生課后美術服務的學生課堂作業輔導或展覽以及黑板報展評等活動很少進行。為此,我們帶領實習團隊在教育實習期間進行了一些嘗試性的探索。其基本思路是:首先依據鄉村學校兼職美術教師的特長與學生重視文化課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地從“綜合·探索”教學領域入手來展開教學,因這類課程既與文化課程相關聯又能發揮兼職美術教師的優勢;其次依據鄉村學校缺乏美育氛圍,我們就從學生普遍感興趣的學生課堂作業展覽及黑板報評比等入手來進行美術展評活動。其基本做法是:就課堂教學來說,首先通過實習生們把初中美術教科書中每一冊中感覺較難的課例挑選出來,結果發現所選的課例都是有較多學習材料要求或者是“綜合·探索”領域的一些跨學科、跨文化的課例。最終我們商議就是從這些課例入手,步驟為先進行常規性的備課與教學,然后再進行必要的課改活動。其次針對鄉村學生美術學習材料總是備不齊或不足的現實,組織實習生們學習與借鑒一些優秀的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課例,包括當下頗具影響力的“蒲公英行動”的一些做法,讓鄉村學校美術課堂不僅有了大變樣,而且收到了可喜的實效。例如初二的“遠古的呼喚”一課,屬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課例,實習生們就進行了兩種教學方式的比較嘗試:A班除了教授學生分組制作面具外,還把學生分成中國龍部落、歐洲白人部落、美洲印第安人部落、非洲黑人部落、澳洲土著人部落等,并通過歷史、音樂、表演、美術等多學科的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B班則不分小組合作,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融合歷史、音樂(包括非洲手鼓)等學科外,還為學生準備好材料,讓他們自行選擇并在上面作畫或用牙簽刻畫。這些材料有從學校樹上采摘的大片樹葉、廢棄的粗糙小木板以及在學校泥地里挖來后制作成的軟泥巴方塊等,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較好,作品很有原始粗獷的意味。
就增強學校美育氛圍的課后美術服務活動來說,我們要求每一屆實習生都要集體參與并做好影響全校課后美術服務活動的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教育實習期間要在初中三個年級開展一次黑板報評比活動。由于該件事比較適合鄉村學校美育的實際需要且影響與效果良好,還被當地鎮教育辦推廣到鎮所管轄的所有中小學;另一件事就是教育實習后期要組織一次全校性的師生美術作品展覽,但對該展覽又有兩個特別的要求:首先是實習生或指導教師的作品都必須是在實習學校創作完成的作品或作業,如現場的校園寫生作品或者是課堂上的示范習作等,也即要有實習學校學生在場觀摩學習的才能參展;其次是該展覽中必須要展出部分優秀學生的課堂作業,這樣一方面既能活躍學校的美育氛圍,同時又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
在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中就明確指出,師范教育的辦學目標就是“為培養造就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提供有力支撐”,并就認證實施要求提出了“五個維度”“十五個監測指標”及“參考標準”。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更是著重提出,我們要“培養造就數以百萬計的骨干教師、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我們要“嚴格教師準入,提高入職標準,重視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且做到“大力提升鄉村教師待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提高補助標準,努力惠及更多鄉村教師”等。
應該說,國家出臺這些新政策與舉措對于今天的師范美術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現有的師范美術課程體系來說,我們認為美術師范生不僅要注重教育類的課程學習,而且要在教育見習、教育研習、教育實習這三門課上下功夫,因為該專業的許多學科課程,主要解決的是師范生的“美術學科”問題,而這些教育類的課程則主要解決的是師范生的“師范”或“教師職業”問題。所以,我們認為將美術師范生的教育實習下放到鄉村中學去,既能激發他們服務鄉村、建設鄉村的教育情懷,又能起到對鄉村學生“三美”的引領作用,實現用美育解“鄉愁”的目的。
我們由衷地希望美術師范生們能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到鄉村學校去歷練一番,這樣莘莘學子會發現不僅自己的才能大有用武之地,而且鄉村學校也能更快捷地成就其個人的職業理想及事業,鄉村中學教育需要并能用美育的力量來化解“鄉愁”。因為“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③。總之,鄉村學校美術教育責任重大,師范美術教育任重道遠。就鄉村學校而言:校園有文化,底蘊才會更加深厚;校園有美育,精神才會更加飽滿!
注釋:
①“三美”即“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Z].2020。
②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Z].2014。
③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