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鳴
【摘? ?要】隨著科技進步,新媒體的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嚴峻挑戰,也對傳統媒體編輯的轉型提出了新課題。傳統媒體編輯面對媒介環境的變化、編輯內涵與工作流程的改變,既要加強培訓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也要在媒體融合實踐中通過勤學多練提高競爭力。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編輯;工作創新;轉型升級
當前媒體融合發展環境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漸走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傳統媒體的優勢在于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而新媒體的優勢則在于具有強大的互聯網基因,媒體融合給媒體編輯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包括: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敬業精神;要了解新媒體專業知識,熟悉現代技術,具備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要具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與交流協作能力;要具備更高的團隊管控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等。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編輯向新媒體編輯的轉型勢在必行。
一、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傳播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 ,給傳統媒體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傳統媒體通過各種方式不斷改變,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傳統媒體雖然具有權威性但也存在局限性。傳統媒體報道的時效性較差,受眾被動接受信息,不能主動地進行思考。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社會人群積極參與傳播新聞,新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傳播效果日益凸顯。同時,受眾能在互聯網上瀏覽新聞信息、發表意見,對其中的不合理之處提出批評和建議,使得新聞資訊更加平民化,新聞輿論形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特色。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編輯工作面臨的變化
傳統新聞報道的編發工作以編輯為主體,他們通常用自己所熟悉的方式編發新聞報道,編輯手段創新性不足。同時,傳統的思維和工作方式顯然已無法滿足廣大受眾的需要。隨著報道方式和傳播渠道的越來越多樣化,編輯工作理念需要不斷更新,只有創新編輯思路,改進編輯方式,才能增強報道的吸引力,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聞工作要求。
(一)工作流程的變化
在當下媒體與技術不斷融合的背景下,廣播電視工作流程的改變較大,內容生產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廣播電視的工作流程是從初步確定報道內容開始,到拍攝、撰稿、編輯,再到節目的制作播出,以前整個過程都是在電視臺完成的。媒體融合發展環境下,日趨下滑的觀眾數量對廣電編輯應用技術和運維能力要求更高,同時也對編輯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淮北新聞聯播》編輯以前的工作是把記者采寫的新聞稿件進行串編即可。而在融合轉型發展的過程中編輯要把1-3分鐘的單條新聞通過二次創作轉變成10秒、15秒、30秒等不同時長的短視頻,在網站、微信視頻號、抖音、城市大屏等新媒體平臺播出。工作流程的改變,不僅給編輯人員增加了工作量,也對其工作方式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二)新聞傳播渠道日趨多樣化
首先,在網絡高速發展背景下的媒體融合,進一步催生出了眾多新媒介形式以及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在內容生產方式、傳播渠道、傳播手段等方面的不斷創新,使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單一的紙質媒體、廣電時段、電視頻道向多媒體、移動媒體、數字媒體等多種形態轉變,讓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已成為人們每天接觸的主要媒介,依托互聯網涌現出的新媒介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交流思想、發表心得必不可少的渠道。由此,傳統編輯工作也逐步在各種數字裝置及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下不斷完善。傳統的新聞編輯也在朝著更專業、面向更廣泛受眾的方向發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新需求。
三、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編輯轉型思路
(一)轉變工作理念
當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作為傳統媒體編輯,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轉變思維模式,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首先,編輯要轉變以往的慣性思維,以新視角、新方法、新手段,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服務;要善于運用網絡技術,在技術運用上做到與時俱進。其次,編輯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依托網絡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的特點,簡潔、準確發布信息。第三,編輯要主動和受眾互動溝通,采納網民的合理建議,提升媒體和網民間的互動性。因此,新媒體時代的編輯不能滿足于“編”,需要在編輯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要深入了解各類學科知識,了解用戶心理,培養良好的甄選與價值評判能力,這樣才能提高報道質量和內容品位。
2019年10月9日,淮北市傳媒中心破除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之間的壁壘,整合淮北日報社、淮北市廣播電視臺等媒體資源,打造地方新型主流媒體。在近4年的媒體融合實踐中,淮北市傳媒中心加快數字化轉型,構建一體化數據平臺、縣區級融媒矩陣、立體式傳播矩陣,打造了“報、臺、網、微、端、聲、屏”七位一體傳播矩陣,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縣區一體化管理運維的應急廣播體系,初步形成“萬屏聯動、一元播控”的良好局面。作為一名編輯和媒體轉型的實踐者,我的體會是不僅要考慮傳統媒體的寫作、拍攝手法,還要結合新媒體的文字、畫面特點進行深加工處理,適應各平臺發布要求,各類信息除了在日報、電視頻道等傳統媒體發布外,還要在淮北市傳媒中心網站、微信、客戶端、廣播頻率、城市云屏同步播發,形成立體式宣傳架構,第一時間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
(二)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推動傳媒融合背景下新聞編輯的轉型,要不斷加強對新聞編輯的綜合能力培養,尤其是要注重對新聞專業技能素質的訓練,重視新聞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成長,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發揮其專業優勢,由“專一”人才向“一專多能”人才轉變。同時,編輯要積極利用網絡技術,只有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才能更加有效率、高標準實現信息傳播的各項要求。在新聞編輯過程中應該熟練掌握運用網絡流行語,并能根據時事熱點進行相應的調整,充分利用圖文聲像并茂的多媒體技術,營造用戶的閱讀氛圍,提升用戶的閱讀趣味,從而提高報道的閱讀率。
近年來,淮北市傳媒中心時政新聞部、日報編輯部、社會新聞部、專刊新聞部等14個部門近百名編輯基本完成轉型,較好完成新舊媒體平臺的稿件發布任務。2022年淮北市傳媒中心入選全國地市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并作為全國唯一地級城市媒體,入選全國“新時代文化改革發展典型案例”。19件作品榮獲2021年度安徽新聞獎,創歷史最好成績,在全省名列前茅。這些成績的取得,與編輯的轉型及編輯素養的提升都密切相關。
(三)融合實踐中提高競爭力
融合背景下編輯的轉型,既要有思想觀念上的真認可和真贊同,也要有具體實踐中的有章可循,并利用和發揮科技優勢,推進媒體融合進程。同時,在這一過程中, 整合各方資源,提升自身競爭力。例如,在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媒體矩陣運用中,通過多層次的信息手段創新,不斷豐富信息內涵,提升信息傳遞效率,實現新舊媒體資源互補,實現更快速地向社會傳達資訊信息,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不斷提升媒體的競爭力。淮北市傳媒中心堅持互聯網思維和移動優先理念,率先建設自主可控“傳媒云”大數據平臺,創新內容生產,優化全媒體傳播格局,改造升級“相信”新聞客戶端,傾力打造“新聞+政務商務服務”運營模式,為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駐淮企業等代維運營網站、微博、微信、抖音號超過100個,實現媒體融合和政務服務雙提升,形成了全媒體傳播矩陣。其中經過二次創作所生產的新媒體產品《慶祝淮北建市60周年VR全景看淮北變遷》瀏覽量超過500萬,《淮北這十年》短視頻被新華網采用,單條瀏覽量突破56萬,《濉溪縣馬鈴薯畝產創全省新高》單條瀏覽量突破100萬。與此同時,圍繞數字化轉型,加快融媒體數據平臺建設,加速拓展移動端應用。陸續開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縣區行”“記者走基層”等全媒體采編活動, 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持續提升。
(四)增加與受眾的互動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編輯工作具有雙向性,主要體現在互動性方面。編輯要利用作品吸引受眾,積極參與到新聞互動中,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新聞的立體傳播作用。為提升作品的互動效果,新媒體編輯通過對傳統新聞稿件進行二次創作,讓發布的短視頻新聞產品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如,《外賣小哥撞上勞斯萊斯,處理結果來了》瀏覽量9824萬;《新郎脫下軍裝跪拜長輩,穿上軍裝國為大,脫下軍裝家為大》瀏覽量1655萬;《刑警因公犧牲 今日魂歸故里》瀏覽量1233萬;《金鷹樓頂有人要跳樓?消防緊急出動!結局讓人吃驚》瀏覽量817萬,可見,只有讓作品與用戶互動起來,才能讓作品有流量,進而留住更多的用戶。
總之,為進一步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新聞編輯必須不斷學習,革新思想觀念,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努力適應新形勢,不斷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在編發稿件的過程中加強與受眾的溝通交流,編輯推出用戶喜愛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錢瑤.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新聞編輯職能的轉型[J].新聞文化建設,2021(11):114-115.
[2]殷曉蕾. 探析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編輯轉型[J].記者觀察,2020(15):78-78.
[3]趙盾. 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創新思考[J].西部廣播電視,2021(01):173-175.
[4]孫書博.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統媒體新聞編輯轉型的相關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09).
[5]王雪芳.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媒體新聞編輯轉型策略研究[J].視界觀,2020(04):1.
[6]張運江.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編輯專業素養的新思考[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2(14):2.
[7]李會.媒體融合形勢下新聞編輯轉型路徑探討[J].記者搖籃,2021(04):89-90.
(作者:淮北市傳媒中心時政新聞部副主任)
責編:姚少寶